“国培计划”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策略研究

2021-04-23 15:30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国培计划国培维度

胡 伟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引言

当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水平日益提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逐渐普及到教学中,这对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了“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战略任务[1]。教育部在2013年提出的《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简称《提升工程1.0》)的基础上,于2019年发布了《实施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简称《提升工程2.0》)。在《提升工程2.0》中明确指出,到2022年基本实现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三提升一全面”)的总体发展目标。因此,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学科教学能力已经成为教师的双核标准。对此,《提升工程2.0》中也明确指出了“围绕学校信息化教学创新推动教师研训”“促进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提升”“提升培训团队信息技术应用指导能力”等多项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主要措施[2]。如何有效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成为研究热点。

“国培计划”是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简称,由教育部、财政部2010年全面实施,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2020年教育部发布的《“国培计划”蓝皮书(2010—2019)摘要》显示,约1680万人次的教师参与了“国培计划”,“国培计划”实施十年,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教师培训行动[3]。“国培计划”具有庞大的受训面,本文试图借助“国培计划”培训体系,从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模式、学习方式及评价方式进行改进,进一步促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

一、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在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简称《能力标准》)的通知中指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区分为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五个维度的一级指标,并在每个一级指标下同时从“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和“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两个方面提出了二级指标[4]。研究组根据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指标体系,并结合《提升工程2.0》,通过实际访谈调研、填写问卷方式对当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行调查。

(一)问卷设计与访谈

为了准确了解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真实情况,研究组设计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调查表》。调查表为匿名填写,调查问卷包括教师基本信息、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情况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情况调查三部分[5],题型以单选为主。例如问题“我针对知识点会尽可能地使用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备选答案分别为“完全符合”“比较符合”“一般符合”“不太符合”“不符合”五项,依次赋值5—1分值,最后每个维度赋值总分转换为百分制分数(本文中的分数均为百分制后的分数),以便更直观地体现出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

(二)调查实施

为了保证设计的调查问卷的有效性,在正式调查前,发放40份问卷进行试测,并与试测老师面谈,对问卷进行修改完善。同时,为了保证问卷的可信度,使用复检方法来测试问卷的可靠性。研究组发放正式问卷120份,回收问卷120份,其中有效问卷116份,有效回收率为96.67%。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情况,研究人员选取了5个地市15位教师进行了非结构性访谈,访谈的内容主要围绕“对当前使用信息化教学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对当前信息化教学期望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做哪些工作”“您对信息化教学的想法和建议”等问题。

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分析

(一)“技术素养”能力尚可,发展不均衡

由于计算机已经普及,并通过十余年来对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全员培训,中小学教师一般都掌握了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了信息化教学的基本技能,“技术素养”整体水平较好。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年龄层次低的教师技术素养要好于年龄层次高的教师,但在同一年龄层次上的城乡教师,信息化意识和技术操作水平差别不大。受调查的92.4%的教师能利用常用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进行简单课件的制作,72.6%的教师掌握了互联网、移动设备新技术,68.8%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能有意识地通过互联网等多种途径获取数字教育资源,寻求对教育教学的支持,具有主动探索和运用信息技术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意识,在“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方面达到了《能力标准》的基本要求。但是,中小学教师对较为复杂些的操作则还有较大困难,当面临信息化教学中的困难时比较容易放弃。调查显示,在信息产权知识储备方面和探索使用支持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网络教学平台相关技术资源方面,中小学教师整体水平不高,部分教师与《能力标准》中“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方面的要求有差距,并且在城乡、年龄上有一定差异,如表1所示。

表1 “技术素养”维度调查结果

(二)“计划与准备”能力薄弱,个别能力亟待提高

《能力标准》的“计划与准备”维度要求教师具备选择恰当的教学法、设计合理教学过程、能正确地选择与使用电子资源、能预见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制订应对方案的能力[6]。如表2所示,从整体上来说,中小学教师的“计划与准备”维度能力是较薄弱的,虽然大部分的教师表示在备课时,能以学生为本,选择适合学情的信息化教学方法并努力尝试搜索教学数字教育资源,但是缺乏相关的操作技能方面的知识,对获取的数字资源进行加工制作难度较大,更加对“确保相关设备与技术资源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正常使用”没有信心。通过与教师访谈得知,大部分老师认为“确保相关设备的正常使用”并不是任课教师负责的工作,而应该是学校电教设备的专职老师的工作,并且有些电教设备比较陈旧,故障频出,非专业人员难以维修。

表2 “计划与准备”维度调查结果

(三)“组织与管理”能力较好,个别能力需加强

《能力标准》的“组织与管理”维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设计、课堂教学运行中具有有效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在学生课后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进行有效干预指导的能力。表3显示,中小学教师“组织与管理”能力较好,但是各项能力发展不均衡。92.5%的教师能够利用技术支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但因受自身技术水平限制,常常有些好的教学设计无法实现。46.9%的教师表示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能通过观察和收集学生的课堂反馈,对教学行为进行有效调整。在调查中,只有21.2%教师对“灵活处置课堂教学中因技术故障引发的意外状况”表示有些信心,并且基本为数学、劳动技术和信息技术类学科的男性教师。调查显示,对于课后指导学生继续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教师均表现不够积极,且干预指导能力不强。需要指出的是,该维度中,“灵活处置课堂教学中因技术故障引发的意外状况”和“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提升技术素养并发挥其技术优势”这两方面的城乡差异较大。根据访谈结果得知,在农村,由于大部分为留守儿童,家中既没有计算机设备,也没有人指导学生使用信息化设备,导致学生提升技术素养较为困难。

表3 “组织与管理”维度调查结果

(四)“评估与诊断”能力有欠缺

《能力标准》中的“评估与诊断”维度要求教师和学生都有能力评估自身和他人取得的成果,还重点突出信息化教学评价方案设计的要求。表4显示,中小学教师的“评估与诊断”维度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基本达标。由于部分学校采用了电子档案系统和成绩统计分析系统,大部分的教师能利用该系统进行学习档案记录,而大部分农村学校并没有该系统,因此在“尝试建立学生学习电子档案,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供支持”这方面城乡差异较大。72.5%的教师能利用基础办公软件制作试卷,并利用信息化工具进行测试和练习。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重心放在了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上面,缺乏信息化教学评价方案的意识。通过访谈得知,目前,教师所制作的电子档案大多只是用于记录学生的基本信息,而并没有进行过程性评价,这种评估与诊断只属于浅层次的应用,教师评估与诊断能力和整体水平需进一步提高。

表4 “评估与诊断”维度调查结果

(五)“学习与发展”能力基本达标

“学习与发展”能力是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中高阶的体现,其基本要求和发展性要求是一致的。由于近几年来,教育管理部门通过网络研修、教师工作坊、在线集体备课等方式,让大部分的中小学教师都参与了各种形式的网络培训,同时,通过网络与专家、同行进行业务交流,使得教师们“学习与发展”的意识普遍提升。调查统计显示,该维度教师的平均得分为67.08分,虽然基本达标,但与《能力标准》要求仍有差距。虽然教师有愿望进行信息化教学反思,也有愿望通过网络方式与专家和同行建立并保持业务联系,促进自身专业成长,但是由于教学任务繁杂,参与研修社区的积极性不高,依托学习共同体,促进自身专业成长动力不强,信息技术能力的深度学习能力仍较薄弱。

表5 “学习与发展”维度调查结果

二、“国培计划”背景下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策略

(一)培训对象前移

“国培计划”是较高层次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目前主要包括“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两项内容,更加侧重于在职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培训。信息技术能力是教师教育教学的基本能力,从教师生涯的开始就应该掌握,并且新进年青教师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强,更加有利于学习信息化知识和技术,有利于迅速成为合格的新教师,减少新教师入职多年再专门进行能力提升培训的时间和精力。

(二)构建系统化培训模式

“国培计划”是我国教育部组织实施的国家级项目,培训目标、内容、方案都必须符合《“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的相关规定,同时为了达到最佳效果,还需结合参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的现状、需求和发展,对培训模式进行精心设计。需要注意的是,在当前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能力的培训中,由于过多强调对教师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培养,使得“以知识为基础”或者“以能力为本”的培训模式在教师的实际教学工作能力培养中出现了问题。前期的调查显示,参训后的老师反馈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运用于学科教学缺乏创新性”“培训理论与技术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困难”“培训内容与个性需求有差距”等方面。因此,我们需要破除传统的“自上而下”培训方式,构建“自下而上、内外相融、讲练结合、线上线下一体”培训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模式

“专家引领”是通过聘请高校教育技术专家和学科专家为培训专家,进行技术前沿的介绍、理论的讲解和标准的解读,使得参训教师增强信息意识、开拓视野、增长见识[7]。同时,也可以聘请教研员和优秀的一线教师作为专家,介绍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具体经验。“理论学习”包括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以及具体的技能操作,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的创造性与创新,教育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联通主义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等)以及相关政策、标准的解读与学习。“内部研修”是指通过学员之间互相学习、互通有无、对某一问题以同课异构的方式探讨交流,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观摩学习”是指组织学员到优秀课堂上学习观摩其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汲取先进的经验和教学技巧,反思并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践演练”是培训专家团队给出教师课堂任务,学员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模拟教学或说课,课后对该课的教学方法、过程、方式进行集体评课和专家点评,使教师在实践中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三)搭建体系化培训课程

教育部颁布的《能力标准》是规范与引领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准则,是各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培训和测评等工作的基本依据。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发展应该是教师信息化意识、理论知识、专业能力和态度有机结合统一的,而不是静态的增加。因此,“国培计划”的课程要紧扣《能量标准》的纲,抓紧《能力标准》的领,针对性地开设相应的培训课程。根据调查和访谈结果,研究组根据《能力标准》和教师需求设计了如表6所示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课程体系[8]。

表6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课程体系

技术类的课程主要是培训信息化课堂教育教学所运用软硬件和平台的基本操作与使用技巧。专题类课程主要是针对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更有效的教育教学、监控管理、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评价。综合课程主要是针对在不同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教师如何实施学科教学以及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教师专业发展类课程目标是通过教师自我学习、专家指导、同行交流、教学反思等方式,让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中提高自身专业能力、提升自己的信息化意识。

(四)实现个性化培训教学

当前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大多按照培训标准和大纲实施教学,难以兼顾年龄、任教学科、学历、区域以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的差异,既不利于培训者的授课,也不利于参训者的学习。上述课程系统中的课程都分为基础内容和提高内容,各项教学内容构成有机的课程体系,同时,各项内容也可相对独立为知识点,教师可根据自身的情况及需求进行灵活选择,也可对信息技术能力水平相近的教师进行分层培训,以提高培训效果。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可邀请高校教育技术专家、学科培训专家、教研员和一线教师,共同设计不同层次(如基础组、熟练组、高级组)和不同学科(人文学科、理科、艺术体育)的培训内容模块。在培训过程中,可以将培训需求内容相同或相近的受训教师组成学习小组,对个别性的问题,学习小组内学员可互相学习,共同研究达到共同进步。培训专家适时对受训教师进行集中授课,开展答疑解惑活动。通过对培训内容和受训学员的合理分层分类设计,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提升培训效果。

(五)建立全过程评价体系

为确保参训教师通过培训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从培训的前、中、后进行全方位评价检测,具体为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首先确定好参训学员后,通过网络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能力水平测试,并调查其学习需求,也为具体培训课程的开设提供参考,在培训结束后,再次进行一次评价,通过对比可以检测培训效果,发现培训中的不足。过程性评价主要是对参训学员在培训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培训课程的作业和成果进行考核,以鼓励其在培训中认真学习。总结性评价是根据培训目标和《能力标准》,以标准化试题、公开课、信息化教学设计等方式,对参训学员的信息技术能力意识和水平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对本次培训给予成绩认定。通过全过程、全方位的评价,达到以评促学、以评促用、提升培训效果的目的。

(六)网络研修学习与训后指导

集中培训时间必然是有限的,培训的成果带到实际的教学中必然还有许多问题,依然需要与培训专家和同行进行交流。因此,在集中面授培训课程结束后,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观看视频、课件、文本等课程资源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专家和同行进行实时交流,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的学习[9]。这也正是《能力标准》中“学习与发展”维度的要求。

结语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最核心的任务目标就是全面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国培计划”的培训是提升中小学学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水平的重要途径。前期的准确调研、系统化的培训模式、体系化的培训内容、个性化的培训教学、全方位的培训评价、长期不断的指导确保了培训成效,使教师“学有所依,用有所靠”。当信息化意识融入教师的大脑,培训学习的内容顺利地应用到教师日常教育教学中,那么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

猜你喜欢
国培计划国培维度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国培计划”典型案例的培育与提炼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教育路漫漫 且行且用心——乡村校长第六期国培(郑州之行)学习感悟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回访调研夯实“国培”基础
我的国培“心” 国培
E-learning: 在“国培计划”教师培训中的应用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参与“国培计划”顶岗置换实效性研究
“国培计划”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