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NKI 报纸媒体文本数据的中美贸易摩擦影响
——兼论旅游业之于粤港澳大湾区应对中美贸易战的意义

2021-04-23 07:26徐秀美朱显龙
统计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大湾贸易战旅游

徐秀美,朱显龙

(澳门理工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学校,澳门999078)

一、研究背景

随着中美经济结构互补性逐渐减弱,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演化和升级。与20 世纪60 年代至90 年代的日美贸易战相比,由美国挑起的中美贸易战无论是在所涉及的产业领域还是在博弈战略层面均如出一辙。自2016 年特朗普当选为美国总统之后,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级,2018 年6 月15 日美国政府发布加征关税的商品清单,对从中国进口的约500 亿美元的商品加征25%的关税,且在2018 年7月6 日,正式对第一批清单上价值约340 亿美元的中国商品执行加征关税。作为反击,中国也于同日采取同等规模和力度的征税措施,并就美国在对华“301 调查”下正式实施的征税措施向世界贸易组织(WTO)追加起诉,至此,中美贸易战正式开打(李棠、李广伟,2019)[1]。

中美贸易战是中美两国经济政治战略博弈的具体表现,其影响涉及领域较广,主要包括经济影响、政治影响和社会影响等。经济影响是中美贸易战中表现最为直观、最为迅速的,中美贸易战对中美两国均带来了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成本,两国的博弈以“斗而不破”“战为求和”为主基调,两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度加深可能引发某一方的不满,但其形成的巨大的共同利益以及相互抑制经济伤害的能力可以维系双方关系的总体稳定(宋国友,2019)[2]。

目前国内关于中美贸易战的学术文献数量不多,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未来中美知识产权竞争的趋势预测(郭民生,2018)[3]、中国在应对中美贸易战中的博弈策略及持久战战略(王继翔,2019)[4]、应对中美贸易战的战略思路(肖光恩,2019)[5]、运用博弈论模型分析特朗普政府对华“301 调查”及对应的解决方式(周金凯、孙娜,2018)[6]等方面。

文本对2018 年1 月至2020 年3 月国内报纸媒体有关中美贸易问题的报道进行文本分析,以文献计量及可视化技术为手段,对文本的高频词进行分析,以期掌握中美贸易战在各领域中产生的具体影响。结合分析结论,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旅游经济发展现状,从旅游产业较高乘数效应对扩大国内旅游内需、推进低碳旅游、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核算观念以及提高生态效率的作用等角度论述了旅游业对于应对中美贸易战等危机事件的现实价值。

二、文献综述

(一)内容分析法国内外研究进展

内容分析法起源于传播学领域,最初是用于定量分析和描述文献的内容。一般认为,内容分析法形成于二战期间,其标志性事件为:美国著名传播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等人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组织的“战时通讯研究”(何芸、杨晓霞,2019)[7]。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内容分析法在客观量化传播内容、舆情动态分析、不同学科的研究热点分析等领域表现出极强的适用性。综合有关内容分析法的研究现状及特征,将内容分析法定义为:借助文献计量工具及相关量化手段,将文本数据(包括文字、图片、符号等)转化成可以统计和量化的资料形式,实现对定性研究的定量化处理,分析结果多以统计数据形式展现(卜卫,1997;丹尼尔·里夫等,2010;邱均平、王曰芬,2008)[8-10]。

纵观内容分析法跨越的研究领域与涉及的方法,目前内容分析法与文本数据相结合,已广泛融汇于情报学、传播学、环境经济、公共交通规划、建筑设计、网络平台安全监管、生态学、旅游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所覆盖的文本数据源涵盖网络数据库文本数据(Gao H.,2020;He et al.,2020;Wu et al.,2020)[11-13]、政策 文 件 (Bista et al.,2020)[14]、 视 频 文 本(Niederkrotenthaler et al.,2020)[15]、 图 片 信 息(Moreno-Llorca et al.,2020)[16]以及网页链接(Till et al.,2020)[17]等等。

例如,Bista 等(2020)[14]采用内容分析方法,研究了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蒙特利尔两市的10 份规划文件,以确定涉及“最后一英里问题的方式”,并结合现行的干预措施提出了提升公共交通系统效率的策略;Gao 等(2019)[11]应用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对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中关于“开放式创新”的研究脉络进行梳理,指出目前的研究局限与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Khirfan等(2020)[18]将内容分析法与专家调查法相结合,以探测现存有关“流线型采光”研究主题与研究热点的演化趋势;Nematollahi 和Tajbakhsh(2020)[19]依托内容分析法对247 项关于可持续农业供应链的文献进行了广泛的回顾和梳理,即基于内容分析的文献综述法;Niederkrotenthaler 等(2020)[15]针对YouTube 平台中涉及“自杀方法”的德语视频进行了内容分析;Till 等(2020)[17]利用2013 年至2018 年间美国与奥地利的搜索引擎检索的与自杀相关的文本数据进行内容分析;He 等(2020)[12]基于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法,对1996 年到2018 年所刊有关能值会计与能值评价的文献进行可视化操作,指出能值评价可实现对各领域可持续性管理的研究,为改进该研究方法的先进性,需统一能值会计核算框架标准、优化能值转化率;Wu 等(2020)[13]收集了2000—2018 年期间收 录 于Science Direct、Academic Search Complete、Web of Science 和Cambridge Journals Online 等数据库中涉及旅游出行方式对环境影响的文献,借助内容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法与文献计量法对游客出行方式进行深度解读,机构耦合结果表明美国、中国和英国对学术合作的贡献较多,而文献耦合的结果表明“政策”“老年地理人”“心理”“生态”和“旅游满意度”等主题为当下的研究热点,并通过内容分析,梳理出了有关旅游类研究的五大要素,即研究对象、旅游方式、旅游要素、旅游目的和旅游研究方法;Moreno-Llorca 等(2020)[16]基于内容分析法对Flickr社交平台上用户所发布的照片信息与游客对野生动物的保护行为进行匹配,以实现对游客行为的动态监测;Bhatt 等(2020)[20]结合文献计量分析和内容分析,对循环经济与企业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可持续生产问题的研究前沿与动态进行了探索。内容分析法不仅能实现对文本数据的表面、基本的排序与解读,还可以达到描述性分析与解释性分析的目的(Lindgren 等,2020)[21],该方法在文献综述研究领域能够解决对研究现状的宏观把握以及对研究资料的有效过滤与分类,多领域、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已成为内容分析研究的主流趋势。

(二)社会网络分析的研究缘起与研究热点

社会网络最初见于情报学和社会学研究领域,多用图论工具与代数模型以分析群体的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关系模式,解释群体之间社会关系的演化以及群体的社会关系对整体和各个成员的影响(郭喜梅、李伟,2014)[22]。社会网络理论可追溯到20 世纪30 年代的心理学和人类学研究,从早期的社会心理学领域中以图论为主要方法进行网络分析的社会计量学学派、研究“派系”和人际模式的哈佛学派、研究部落和乡村社会关系“共同体”关系结构的曼彻斯特人类学派,到20 世纪70 年代后的“新哈佛学派”,社会网络理论逐渐成熟并快速发展。社会网络理论将社会结构视为一张人际关系网,通过分析个体与整体之间的行为关系,抽象出网络中的沟通机制。

社会网络分析在研究经济活动与社会现象等方面表现出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文献计量分析、交通结构演化、旅游者空间经济行为等方面社会网络分析都体现出方法论的高度适用性。多年来,社会网络分析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相辅相成,呈现出多层次、多领域、多学科的特点。例如,Wang 等(2018)[23]应用社会网络分析研究旅游经济联系强度,以反映旅游经济网络空间结构与旅游系统内部要素相互作用的指标;Kelvin McClean 等(2020)[24]回顾了影响社会网络分析的开源数据库使用的因素。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社会网络分析在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与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演化问题方面的研究热度有增无减,该领域的研究侧重于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来考察旅游经济网络系统(或旅游组织系统)内节点之间的动态演化过程及其在整个旅游系统中的 作 用 和 地 位(Wäsche,2015;Tran et al.,2016;Brandão F,2019)[25-27],目前已形成包括应用网络分析来探索组织间关系的模式或旅游目的地网络的演变(Pavlovich K,2003)[28]以及运用网络分析来厘清旅游经济结构或利益相关者关系(Kimbu,2013)[30]的两大研究主流,其主要目的是为旅游政策的制定提供建议。在分析技术层面,目前的研究前沿侧重于运用社会网络方法,审视旅游经济网络系统中各节点之间的动态演化过程及其在整体中的角色与地位。

本文借助内容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对CNKI数据库的报纸文本进行分析,探究高频词的总词频排序,聚焦中美贸易摩擦所影响的主要领域,并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对高频词的中心度进行分析。

三、文献来源与检索结果

(一)文献来源

本文选取CNKI 中文报纸媒体文本作为原始数据,主要是基于报纸媒体的客观性、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与严肃性,与网络大数据相比,报纸媒体的聚焦相对准确清晰,例如,《环球时报》《中国贸易报》等报纸具有权威性和示范性,以及较强的舆论引导力,且文本数据相对容易获取,检索到的研究样本较为详细。

目前,国内关于中美贸易战的媒体报道涉及领域较广,且考虑到表达形式的不同,本文以“中美贸易战”“中美贸易摩擦”为主题进行检索。检索了CNKI 中的《环球时报》《中国贸易报》和《企业家日报》等报纸媒体中2018 年3 月18 日(中美贸易战正式打响之日)至2020 年3 月间的386 篇(去重后)评论及报道作为研究样本,并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中美贸易战的相关影响进行梳理,探究报道领域的演变和发展路径,分析报道的情感变化趋势,对比不同领域所受波及程度的差异,以期从宏观角度对中美贸易战所产生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影响进行解读。

(二)检索结果

将下载的386 篇报纸报道转化为txt 格式。利用软件ROST CM 6 对文本进行分词,在此基础上,提取高频词(高频过滤后)与共词矩阵,并得到处理后的语义网络txt 文档。为高频词分析和社会语义网络分析提供基础数据资料。同时,从CNKI 数据库中下载一份ENDNOTE 格式文本,以作SATI 在线分析所用。

四、结果分析

(一)作者、机构与文献来源分析

利用SATI 在线分析工具,对CNKI 检索报纸报道导出的ENDNOTE 格式文本进行分析,获得了机构频次与文献来源频次结果。从作者所属机构来源频次来看,《证券时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经济导报》以及“中青在线”等媒体发文居多。根据SATI 在线分析软件所提取的报纸媒体机构的发文频次(见表1)与文献来源频次(见表2),发现经济类报纸媒体对中美贸易战的关注占绝大多数,此外,《中国青年报》及其官网“中青在线”的累计发文频次为12次。从文献来源角度分析,《中国经济时报》《21 世纪经济报道》《中国贸易报》《华夏时报》《国际商报》的载文频次均超过了15 次,这些报纸媒体通常以报道经济类热点话题为主。

表1 发文机构频次

表2 文献来源频次

(二)高频词分析

将合并后的文本文件导入ROST CM 6 软件提取高频词,过滤掉“今年”“时报”“带来”“情态”“指出”等无意义的词后,整理得到前30 位的高频词汇(见表3)。

表3 高频词前30 位词汇

根据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特点,表3 中词汇仅包括名词、动词,不包含形容词,这验证了本文所提取的核心高频词的合理性。在锁定的文献报道范围内,从词性的角度分析,名词往往表征有关中美贸易战报道涉及的主体、客体及其联系和影响波及的范围和领域;动词则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中美贸易战产生影响的趋势和影响的方向。如表3 所示,提取的前30 位高频词中名词共27 个,占总数的90%,动词性词汇3 个,占比3%。

1.高频名词性词语分析。表3 显示,高频名词性词语主要归为三类:中美贸易战的主客体、影响范围和中美贸易战的主要内容。其中,中美贸易战的主客体分别为美国和中国,影响范围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包括对中国企业、中国市场经济、双方进出口、全球范围经济活动的影响,同时也涉及到了政治领域,包括国家层面的政府行为及政策、投资活动、金融经贸领域的影响等等,而“关税”“清单”“大豆”等高频词反映了中美贸易战的主要内容。总观名词性词汇,其大致描述了中美贸易战集中的领域和波及的范围,其中,“企业”“市场”“经济”“进口”“出口”等词汇的频次较高,反映了报纸媒体报道对上述影响的关注度较高。

2.高频动词性词语分析。动词性词语主要体现了中美贸易战对经济环境及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例如,“发展”“增长”“增加”等词表征了中美贸易战在经济领域的影响。其中,“发展”一词出现的频次为309 次,可以得出在全球化背景下,中美贸易战对于中美两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世界经济发展产生的阻碍作用;相应地,“合作”一词出现的频次为168 次,表明众多新闻报道呼吁的合作博弈是解决中美贸易战的对策。

(三)社会网络分析

1.语义网络与聚类分析。经过ROST CM 6 软件分词处理,提取本文文档的共现矩阵词表,导入UCINET 6 软件中,借助该软件的NetDraw 功能,生成高频词共现矩阵的语义网络图,如图1 所示。

图1 中美贸易战高频词共现语义网络

图1 显示,除了“中国”“美国”“中美”“贸易战”等表达中美贸易战的核心词汇的关联比较密切之外,“关税”一词与“中国”“美国”“美元”“中美”等词汇的联系也比较密切,即验证了高频词分析中名词性词汇表征之意——中美贸易战以关税为主要利器,“关税之战”是中美贸易战的战术。“市场”“政策”“中国”“美国”“进口”“出口”等词汇之间的联系紧密,表明中美贸易战对中国金融市场、农产品市场产生的负面冲击较多,中国政府在应对该挑战时,需不断运用政策调控手段,并加大对外向型企业的政策支持。

进一步,对共现矩阵词表聚类分析,得到高频词的聚类图,如图2 所示。共现关键词主要分为8 个类别,其中,正方形区域为第一聚类,主要聚焦于中美贸易战对中国经济领域的影响和对中美两国经济关系的影响;田字形区域为第二聚类,主要体现中美贸易战对中国进出口和美元的影响,从属于经济影响范畴;沙漏形区域为第三聚类,主要说明政府的应对措施;无形状符号区域为中美贸易战的具体细节,即在中国的反制措施下,农产品中的大豆成为了重点和焦点;正三角区域为第四聚类,宏观的展示了中美贸易战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抑制;其余区域的关键词分别为聚类5、聚类6、聚类7 和聚类8,交代了中美贸易战的波及范围,蕴含着产生的原因。总体上看,共现高频词的聚类图主要集中在中美贸易战的经济影响上,这与图1 的分析结果相呼应。

图2 高频词汇聚类

2.中心度分析。在社会网络分析中,中心度表征了个体或者成员在总体或社会网络中拥有的地位、声誉和权力,即中心度集中体现了个体的重要性和优越性。中心度分析包括点度中心度分析、接近中心度分析和中间中心度分析。其中,点度中心度主要刻画个体在整个社会网络中与其他成员之间联系的密切程度。点度中心度DCi的数学表达式为:

N为网络中包含的节点总数,N-1 为节点最大可能的度值,ki为节点i对应的度数(葛艳,2016)[31]。

根据表4,除了“中国”“美国”“贸易”“中美”“贸易战”等描述中美贸易战的核心关键词之外,关键词“关税”“影响”“经济”“市场”的点度中心度值超过1000,表明上述关键词与网络中的其他关键词的关联密切,产生的节点数量较多。对应的,上述关键词的相对度数也较高,这一分析结果与共现关键词的语义网络图和聚类图的显示结果相契合。

表4 点度中心度数据(部分)

(续表4)

接近中心度描述了网络中成员之间整体的接近程度,若某个体与其他个体的距离之和较短,则该节点处具有较高的接近中心度。表5 表明,关键词“中国”“美国”“贸易”“中美”“贸易战”“影响”“关税”“市场”“经济”“企业”“进口”“出口”“全球”的接近中心度小于100,与其他关键词的距离很短,对其他关键词的影响较大,成为社会网络中的核心要素。

表5 高频词接近中心度数据(部分)

中间中心度是用以刻画社会网络中个体对其他成员控制程度的指标,即个体在网络中作为媒介者的能力,表现为个体与其他节点的最短路径之和越大,则该个体具有越高的中间中心度。表6 显示,关键词“中国”“中美”“贸易”“美国”“关税”“进口”“经济”“出口”“贸易战”“影响”“市场”“企业”“美元”的中间中心度值较高,在社会网络中处于许多交往网络路径上,可以认为上述关键词在网络中处于重要地位,而本文数据中的其他关键词通过上述关键词产生联系,即中间中心度值较高的关键词对其他关键词影响较大,由此可见,中美贸易战的影响还是以经济领域为主。

表6 中间中心度数据(部分)

本文对中美贸易战文本数据共现高频关键词的度数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分析的结果再次展示了中美贸易战的经济影响。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政治全球化,针对CNKI 报纸媒体评论,要降低中美贸易战的经济影响,克服贸易保护主义的障碍,中国需不断提升在知识产权、制造业等重点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加快技术进步与产业转型进度,加大自主创新能力,借助“一带一路”倡议,扩大开放程度,加强与更多国家的合作,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同时,不能忽视其社会影响,需关注社会舆情的反馈。

五、论旅游产业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应对中美贸易战的现实价值

(一)研究的现实需求

粤港澳大湾区(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成立于2017 年,地域范围涵盖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惠州、江门、肇庆等九市,是继美国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之后的世界第四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是全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和重要增长极[32]。

中美贸易战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外向型企业的影响、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和对贸易的影响等方面。除了在科技创新、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加速产业升级等方面采取措施以应对中美贸易战的影响之外,还可以通过大力发展国内旅游与区域旅游刺激区域内需,借助旅游产业推动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以降低中美贸易战对大湾区的经济影响。

(二)旅游与旅游业的特殊性

在旅游研究领域,旅游与旅游业的区别主要源自于业内对旅游要素的延伸与拓展。旅游活动是一种涉及到文化交流、客源流动、资源开发、产品设计等内容的旅游主体(旅游者)与旅游客体(旅游资源)交互联系的综合性活动。由于旅游活动日新月异,因此从旅游的要素层面分析,传统意义上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六大要素已不能涵盖当前的旅游业态。旅游要素的范围及其演化推动了研究人员对广义的旅游业与狭义的旅游业边界的界定工作。在此基础上,旅游增加值和旅游业增加值的划分也逐渐清晰化。一般认为,广义的旅游业是指满足旅游者全程旅游活动各种需求的行业或者部门,其范围涉及到旅游传统要素及旅游新要素的有关部分,该部分产生的增加值为旅游增加值;狭义的旅游业通常是指为旅游活动提供基本产品和服务的部门,主要包括旅行社、住宿业、娱乐业等服务行业,所对应的增加值即为旅游业增加值(宋子千、郑向敏,2001;李江帆、李美云,1999;魏小安、厉新建,2000)[33-35]。

旅游活动已成为国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旅游经济演变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旅游业对拉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内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旅游资源具有不可转移性以及旅游产品具有生产和消费的同时进行性等特性,决定了国内旅游产品的本地贸易特点,即国内旅游产品不受关税影响。从旅游产业的属性分析,旅游业是关乎国民幸福指数的战略支柱性产业,一方面,旅游消费的正外部性体现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较高的旅游乘数效应实现区域经济的增长。同时,为避免因过度关注旅游消费的正外部性而导致的“近视症”,需挖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创新旅游资源类型、拓展旅游消费的时间和空间尺度,彰显旅游经济的文化属性。要充分扩大区域内部客源的日常娱乐消费,提升各个城市的休闲指数,促使休闲空间的合理和均衡,实现国内旅游与本地休闲的对接和融合。因此,从旅游产品和旅游业的特殊性思考,以及国内旅游增加值和旅游业增加值的角度分析,国内旅游受中美贸易战的经济影响较低,且能够通过旅游产品更新换代和旅游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区域经济增长与文化旅游资源的消费和生产。

从旅游本地客源市场的角度来看,国内旅游消费对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的购房消费具有一定的替代作用。随着旅游需求的日益常态化,中国的旅游消费逐渐从无预算消费阶段转型为有预算的消费,尽管旅游消费市场呈现多元、多层、复杂多变的演化状态,但依然存在以自我支付为主的无预算或超预算消费,衍生较快的是基于旅游消费日常化的惯性非预算消费,旅游成为成瘾性消费往往会突破预算门槛(孙九霞,2020)[36]。提高人们对闲暇效应的认识,将旅游作为人们消费闲暇时间的常态化活动,不仅可以提高自身时间配置效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还有利于缓解集中出游带来的交通拥堵以及提升全社会的经济效率。为满足日益复杂的旅游消费行为,粤港澳大湾区除了在区域旅游营销方面寻求合作之外,还应思考例如假日改革等旅游相关政策的介入和影响,制定统一的旅游总体规划。

(三)在全域旅游背景下积极发展低碳旅游

粤港澳大湾区既肩负创新实践“一国两制”的重要使命,又承载着“一带一路”重要战略节点的关键任务。环境作为最关键的公共资源,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效率的核心要素,而与纽约、旧金山、东京等国际一流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的绿色发展方式相对落后。为摆脱生态困境,需转变发展理念。以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为主要考核指标来衡量政府治理的效果,将逐渐成为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GEP 作为一项衡量生态状况的核算指标,为地方政绩考核和生态补偿政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节点,粤港澳大湾区的绿色发展方式尚未达成共识,且粤港澳大湾区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环境质量与国际一流湾区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其单位GDP 能耗是国际三大湾区的两倍左右,空气质量与国际一流湾区水平差距明显,PM2.5 年均浓度是同期国际一流湾区水平的3 倍左右(张彬等,2019)[37]。由此可见,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效率水平亟待提升,探索该区域低碳旅游与旅游生态系统的有序发展问题值得重视。

在中美贸易战的冲击下,针对生态环境与生态效率这项制约发展的短板,首先,粤港澳大湾区需转变发展思路,借力多元制度优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合理引导旅游需求、调整局部旅游供需错位现状,促进“旅游+”的融合力度以及全域旅游向全域休闲的转型,提升旅游经济的信息化和智慧化水平,借助“互联网+”技术手段,对旅游业碳排放的主体部门进行低碳化改革。其次,形成旅游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金融、体育、文化等行业的深度融合,延伸旅游产业链与价值链,扩大旅游乘数效应以形成综合产能。最后,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优势,借助高密度交通网络与重要的交通枢纽,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形成叠加效应,拓展景区经营格局、推动旅游企业的合作与风险应对能力,探寻全域旅游背景下的高效低碳旅游发展模式,并科学研究旅游碳排放量核算与旅游碳治理等相关问题,构建与低碳旅游经济相对接的政策体系和政策工具。

长期以来,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价值被政策的决策者和执行者忽略,自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至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并在政府层面得到重视。生态环境作为公共物品,溢出效应明显,其治理的专业性强、复杂度高,治理难度和风险巨大,以单一行政区为中心的传统治理模式效果甚微,并日益被强调咨询、互动、协商和网络的现代治理模式所替代,区域合作成为化解治理风险的有效途径(王洛忠、丁颖,2016)[38]。在众多的生态环境的利益相关者中,政府始终处于“元治理”的角色地位,这与生态环境公共物品的属性、政府所具备的资源优势及环境治理责任密切相关(邢华,2014)[39]。因此,要综合考量粤港澳大湾区不同城市的旅游产业占比及产业内部结构特点,在中美贸易战影响的情况下思考低碳旅游的政策资源,以政府为主导,协调“9+2”城市群横向与纵向的府际关系,统筹多方生态利益相关者,发挥多方参与的作用,探索高效的合作博弈策略,在政策执行与考评机制、沟通、监管、问责与激励机制的设计和创新方面寻求突破。同时,府际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转变以传统的旅游经济增长为中心的政绩考核方式,制定目标一致的低碳旅游发展战略。坚持“共同有区别”的原则设计政策方案,一方面,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合理有效衔接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区域政策与地方政策间不同的环境目标和措施;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利益补偿机制和问责机制,激发各级政府执行环境政策的内生动力(陈宇等,2019)[40]。借助生态补偿力量解决生态服务保育问题并形成有效激励机制,在实践层面推动生态补偿途径的市场化发展,促进人文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提高旅游城市居民和游客的生态福祉。打破区域内部市级地域的概念,从大湾区整体的生态经济系统角度出发,关注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效率的时序变化、空间分异和变化趋势。

(四)树立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与旅游研究的系统观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能量散失的过程),而旅游生态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相似之处在于旅游生态经济系统也是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的过程使经济系统运转,并把经济系统内部各个组成部分连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旅游生态经济系统中的物质流指物质流动的过程,具体而言,构成客观世界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周而复始的循环之中,它可以从一个系统中消失,又可以在另外一个系统中出现,从而使物质在不同的系统之间反复循环利用,以实现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相互适应和协调发展,最终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类需要;能量流与物质流联系密切,分为自然能流(包括太阳能流、生物能流、矿物能流和各种潜能)和经济能流(包括被开发或投入到经济系统之中的自然能流,其沿着人们的经济行为所规定的方式和方向传递或变换的过程,反映了自然能流投入到经济活动之中的能力和水平以及人类利用自然界的水平);信息流是指自然信息,即存在于生态系统之中,是自然物质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内在表现,社会经济信息存在于经济系统中,是人们通过把握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本质和规律,利用一定的物质和技术手段,从而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的信息;价值流是指商品价值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形成、增值、转移和实现流动的过程;人口流主要是指旅游者的流动。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该系统与生态系统又有不同,即旅游经济社会生态与再生产的过程不仅仅是物质产品的生产过程,而且包含产品价值的形成过程,所以物流、能流以及信息流存在的同时还存在价值流沿交换链的循环和转换。为实现粤港澳大湾区旅游经济的低碳化发展,赶超世界一类湾区的生态效率水平,需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基于生态经济学等边缘学科理论,研究大湾区旅游生态经济系统的物流、信息流、价值流的循环和交织过程,寻求社会最优解,推动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

旅游生态经济系统是由生态系统、社会文化系统和经济系统构成的复合组织结构,包含复合系统的内容,其边缘性属性使其研究技术手段具有较强的交叉性和前瞻性特点。系统学在生态系统研究中已取得一定的进展,对相关的科研工作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与之伴生的一系列技术方法也得到了推广和发展。要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区域旅游生态经济系统的有序度,降低系统中的熵增污染,需研究旅游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制定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保持生态系统供给有限性与经济系统需求扩张性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实现旅游生态经济系统的平衡。此外,还需探索区域内城市间的旅游碳排放与旅游垃圾治理合作模式,构建系统性环境政策框架体系,创新区域内旅游生态补偿动态管理与公众参与机制。

六、研究的局限性

内容分析法能够节省时间和经费,研究过程科学,有利于长时间和跨历史时段的研究,且因其非介入性使得研究结果相对客观。本文主要基于报纸媒体文本信息对中美贸易战的影响进行分析,由于采集的原始数据均来自于CNKI 收录的报纸媒体,因此,研究结论仅针对中国遭受的影响,尚未关注其他国家所遭受的影响。此外,由于本文尚未对网络大数据与中美贸易战中的网民舆情进行分析,因此,文章的研究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受到文献类型的限制,分析的范围和边界有限。

猜你喜欢
大湾贸易战旅游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中国从东盟和“一带一路”国家购买商品来弥补对美贸易战亏损
豆粕:中美贸易战前景不明 市场价格振荡运行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贸易战重压市场 等待企稳再低吸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