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琴琴
(上海师范大学 商学院, 上海 20023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持续快速的发展,但同时粗放式发展也带来了较大的环境代价。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战略深入人心,转变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必然。环境污染绝大部分是由工业生产带来的,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工业生产活动,其带来的严重污染是各部门将内部治理成本外部化表现,环境成本由社会公众共同承担。在实施环境管制之后,工业部门就需要承担污染治理成本,但是带来的后果是产出减少,而如果不进行环境治理,其生产利益就不会受到损害,各部门会对污染治理与产品生产进行衡量,达到污染治理要求的同时将生产利益的影响降到最低。所以,中国在治理环境污染过程中要重视其给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合理进行污染治理措施,做到经济增长与污染治理的协调发展,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而如何衡量污染治理是否合理?这就要分析污染治理会给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有多大,即分析污染治理带来的成本负担,核算环境污染治理成本。中国在SEEA核算体系中的估价方法主要包括环境退化损失法和环境治理成本法。环境退化损失法是指在目前治理水平下,核算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排放的污染物对环境功能、人体健康等造成的种种损害的价值量,但环境退化损失法在实际核算中难以实施。环境治理成本法是从“防护”的角度,计算为避免环境污染所支付的成本,即假设如果所有污染物都得到治理,则环境退化不会发生,因此已经发生的环境退化的经济价值应该为治理所有污染物所需的成本。
基于以上分析,为更科学合理地对区域环境污染治理成本进行评估,本文将从环境污染治理成本核算的角度出发,对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环境负债进行分析。由于目前的大气环境受到较大的影响,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最能亲身感受到的环境污染,所以本文以大气污染为例,采用环境治理成本法核算污染治理成本,并分地区进行污染治理成本核算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期为地区的大气污染治理提供参考,为中国整体各环境污染治理提供借鉴。
大多数文献主要涉及核算体系中关于环境因素的考虑,以及在考虑环境因素的前提下采取何种方法来核算治理成本两方面:①关于自然资源核算体系中是否考虑到环境因素方面的文献。国外在1953年公布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但由于当时发展水平与经济研究水平受限,其核算体系并没有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做到很好的统计与核算,所以于1993年在进一步完善措施之后提出了SEEA体系,即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SEEA—2003)[1]介绍了与SNA并行制定的环境核算方法,相比而言SEEA—2003还非常重视实物流量计算,有助于将环境与经济政策问题进行联合分析。有学者认为根据会计学中负债的定义以及当前技术水平缺乏可行性来看[2],中国的环境核算体系中并不能明确提出环境负债[3]。但是自然资源是人类应该负担的义务,是政府部门对环境应该承担的义务[4],是需要用劳务等偿还的责任,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核算的负债[5],应该包括人类社会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危害与生态破坏所造成的负债[6]。②核算体系中环境污染治理成本核算方面的文献。有学者将环境外部因素纳入国民核算体系中,结合模型量化了美国大气污染排放的边际损害,并将其乘以工业排放的数量来计算总损害,排放的价值应该由它们所造成的损害来衡量[7]。杨建军等[8]运用单位成本模型核算了西安市2000—2007年的大气污染治理成本,设施的运行费替代各污染物的实际治理成本,研究结果发现西安市空气污染治理存在资金缺口,并且资金缺口呈现倒“ U”形。
中国目前环境污染情况较为严峻,各地区面对严重的环境污染,需要根据实际出现的污染状况分析原因,加强污染物治理。对影响大气污染排放及治理成本的因素已有许多文献进行研究。大多数学者认为能源强度和能源消费结构等因素对大气污染治理成本有显著影响[9]。一般碳强度越低的地区所要付出的宏观经济成本越高,减排难度越大[10]。各地区污染物边际减排成本会出现一定的差异,能源强度、投入结构等因素对污染物排放治理具有显著影响[11]。也有学者认为污染物的排放强度和城市化率、产业结构优化等因素对污染物的排放及治理具有显著影响。污染物排放会随着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张和经济的发展而增加[12-13]。高污染部门在工业部门结构的增长对污染物排放增长呈正向拉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对污染物排放增长呈负向拉动。城镇化引起的人口增长和土地扩张是导致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14]。二氧化硫(SO2)的污染减排成本取决于排放水平和生产率水平高低[15],当SO2排放水平较高、生产率水平较低时,减少排放的代价较低;相反,生产率水平较高、污染排放水平较低时,减少排放的代价较大。同时部分学者从财政分权、技术进步等因素进行分析,财政分权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存在负效应,随着财政分权度的提升,环境质量将进一步发生恶化[16]。加入WTO后,对外直接投资(FDI)的流入会减轻中国大气污染,这一结果可归因于FDI同时也是先进技术的主要来源[17]。
综上所述,目前研究多是从某省份的各县市的污染治理成本情况,缺乏各省市污染治理成本的比较,以及根据各省市出现的治理成本差异性的治理建议,这也是本文研究的初衷。因此,本文的贡献主要包含以下两方面:①以大气污染为例来核算全国性污染治理成本,能够考虑到不同地区环境治理成本的异质性,反映出哪些地区的治理方式与力度是否合理,进而能够从整体上使中国大气环境污染状况得到改善;②本文在分析大气污染物治理成本的影响因素时,是从核算污染物虚拟治理成本出发,分析影响污染物单位治理成本的因素,因为单位治理成本可以衡量一个地区的污染治理水平,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有助于各地区降低环境治理成本。
修正的治理成本系数法是根据各污染物的去除量和去除难度等数据得到各污染物的治理效益,再根据污染物的治理效应得到各自的治理成本系数,再运用其结果来计算应分摊的运行费用,最后根据各污染物应分摊的运行费用与其去除量相除得到该污染物的单位治理成本。具体的计算模型如下:
1)计算第i种污染物的治理效益,公式为
(1)
2)计算治理成本系数,公式为
(2)
3)计算污染物的单位治理成本,公式为
(3)
式中:Ci表示实际总治理成本;Mi表示污染物的去除量。
综上所述,通过对我国现行著作权法的分析可知,在著作权的取得条件上,不论是积极条件还是消极条件,未经许可演绎作品与普通的作品并无区别。未经许可演绎作品侵权事实的存在,仅能引起侵权法律关系的产生,而并不能成为未经许可演绎作品著作权取得的消极条件,从而影响其著作权的取得。因此,只要未经许可演绎创作,符合了著作权取得的条件后,就能依法取得完整的著作权。
采用大气中3种主要污染物[SO2、NOx和烟(粉)尘]的数据进行分析,包括污染物的排放量、去除量、总的废气排放量以及治理废气完成投资额。样本的选择以《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经济核算技术指南》中的30个省市(西藏港澳台除外),样本期为2006—2017年。其中,虚拟治理成本核算中,污染物的出口浓度Ei指标是通过统计数据中某污染物排放量与总污染物排放量的比值而得,且污染物的进口浓度Ii指标将某污染物的排放量和去除量的总量与总污染物排放量比值而得。为了保持计算过程中单位的统一性,将计算出的进口与出口浓度的单位(万t/亿m3)转为成标准单位(mg/m3)。
结合上文的分析方法核算中国大气污染治理成本。核算的主要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2006—2017年中国大气污染物治理成本核算结果 单位:亿元
由表1的核算结果可知,大气污染实际治理成本在样本期间呈上升趋势,从2006年的232.52亿元上升至445.68亿元,表明中国逐渐重视对大气环境污染的治理。虚拟治理成本在样本期间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在2013年有上升现象,但在2014年开始保持下降趋势,通过虚拟治理成本的含义可知,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对自然环境的“欠账”。所以,可知在样本期间中国工业大气污染的“欠账”在不断减少,工业生产带来的大气污染状况在不断改善。
为分析中国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情况,对各地区的大气污染虚拟治理成本进行分析,并且由于大气污染包含多种污染物,因此,本文主要分析大气中SO2、NOx与烟粉尘等3种主要污染物,并且将各地区污染治理成本进行比较,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很清晰地比较出,各地区总虚拟治理成本中NOx的占比最高,其次是SO2,这与上述分析结果吻合。NOx的虚拟治理成本占比最高,最高能达到99.18%,说明NOx的治理 “欠账”较多,需要对NOx的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改善其治理方式以减小单位治理成本。由上述核算污染物虚拟治理成本的公式可知,污染物的虚拟治理成本不仅与污染物的排放量有关,而且与该污染物的单位治理成本有关。不同的地区采取的环境保护政策不同,对同一污染物的治理手段也具有差异性,所以不同地区同一污染物的单位治理成本也具有差异性。由图1可以看出NOx的虚拟治理成本占总虚拟治理成本最高,占比基本上都在50%以上,可以体现出对NOx的虚拟治理成本进行分析是最为首要的工作。
图1 分地区工业主要污染物虚拟治理成本比较
NOx是大气主要污染物之一,是形成酸雨与温室气体的原因之一,会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危害,并且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进程,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率粗放型的经济发展使得空气污染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因素,所以本文选择各地区NOx单位治理成本的差异,来进一步分析各地区出现环境治理成本的主要因素。根据以上分析,对NOx单位治理成本的影响因素如下:
2)产业结构(STR)。产业结构是影响大气环境治理的重要因素。
3)对外开放(OP)。一个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会影响该地区的治理技术,从而会影响大气污染物的单位治理成本。
4)能源消费结构(STC)。清洁能源消费量(天然气、电力)占能源总消费量。
5)NOx排放量(NOE)。
根据以上分析,设定以下基于面板数据构造的影响因素回归模型:
ln ACit=αit+β1EIit+β2PCit+β3PC2it+β4STRit+β4OPit+β5STCit+β6FDit+ui+εit,i=1,2,…,n;t=1,2,…,T
(10)
式中:ln ACit表示i地区NOx单位治理成本的对数值(因变量);EI、PC、STR、OP、STC、FD是影响NOx单位治理成本的因素,为解释变量;β1、β2、…、β6为待估参数;ui为随机扰动项;εit为误差项。该模型构造数据为面板数据,为避免异方差性对模型的估计引起误差,本文对数据采取加权最小二乘法(WLS)进行模型回归,并且经过豪斯曼检验表明,NOx单位治理成本的回归应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模型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结果
由上述分析结果可知,能源强度(EI)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能源强度越大的地区,其NOx的单位治理成本越高;产业结构(STR)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第二产业比重越高的地区,NOx的单位治理成本越高;对外开放(OP)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对外开放的程度越高,其会使NOx单位治理成本增加;能源消费结构(STC)的系数显著为负,表明在能源总量的消费中清洁能源比重越高,其带来的NOx单位治理成本越低;NOx排放强度(ln NOE)的一次项系数显著为负,二次项系数显著为正,表明NOx的单位治理成本与其排放强度之间呈现“U”形关系。即各地区初始NOx排放水平越高,减排的成本越小,但随着对NOx的治理,其排放量会逐渐减少,进一步的污染治理会更加困难,总体的环境治理成本水平上升,即带来的单位治理成本越高。
依据修正的治理成本系数法,对中国2006—2017年的大气污染治理的成本进行核算,以及对污染物单位治理成本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及建议如下:
1)从中国大气污染物排放及治理情况来看,实际治理成本呈现上升趋势,表明中国逐渐重视对大气污染的治理。同时在样本期间,虚拟治理成本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由虚拟治理成本的含义可知,虚拟治理成本能够反映某地区污染状况,虚拟治理成本逐渐下降表示环境污染状况在不断改善,对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视以及治理力度的加大有助于改善环境质量。并且,不断下降的虚拟治理成本也表示中国大气污染治理欠账在逐渐减少,大气污染治理有利于改善环境污染状况。
其中SO2是因为其较高的排放量,所以需要从减少其排放量方面进行控制污染。NOx是因为其单位治理成本高,所以对于NOx的治理要注重其单位治理成本,如何控制单位治理成本是治理NOx的关键。
2)中国各省市大气污染治理情况存在差异。从不同地区的各污染物虚拟治理成本的比较结果可知,NOx虚拟治理成本最高,SO2次之。因此,从NOx单位治理成本的角度分析各地区治理成本差异。通过实证分析结果可知,能源强度越大、第二产业比重越大、对外开放程度越高的地区,其NOx的单位治理成本越高。NOx单位治理成本与其排放强度呈现显著的”U”形关系,初始NOx排放水平较高,其减排的成本也较小,但随着对NOx的治理,其排放量会逐渐减少。从修正的治理成本系数法核算过程可知,污染物单位治理成本不仅是作为虚拟治理成本的核算因素,更是反映某地区在该期间的污染治理水平,其单位治理成本越小表明该地区的污染治理水平较高,相较于其他地区治理单位污染物需要付出的成本更小。因此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可知,可以从能源强度、产业结构等方面调整污染物单位治理成本,通过提高环境治理水平降低污染物单位治理成本,降低大气环境治理成本,进而能够从整理上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