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与高校智库间的关系治理:逻辑、悖论与重塑

2021-04-22 05:39杨中艳张忠家
高教探索 2021年3期
关键词:高校智库

杨中艳 张忠家

摘要:“校库关系”是探讨高校新型智库建设的一个重要变量。当前,智库相对独立与隶属于高校之间的角色定位矛盾、高校智库建设的学科性与高校建设的专业性之间的矛盾、智库建设目标功能与高校建设目标不相一致的矛盾、智库质量标准的多样化与高校评价体系的专业化之间的矛盾、院校办学效益与智库建设成本之间的矛盾,造成高校在建设高校智库过程中价值功能的“被牵连—被离心”,以及高校智库在高校发展过程中“被束缚—被边缘”的窘境。鉴于校库间存在的关系悖论问题,关系治理理论可为校库关系的良性治理与协同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即重新梳理高校智库与高校间的组织关系,建立协同共进的关系体系,推动高校智库建设由依靠高校组织建设的边缘化发展模式转向内部嵌入的协同发展之路。

关键词:关系治理;高校智库;关系悖论;协同共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一系列政策、资源强有力的外部推动作用下,高校智库迎来一轮新的发展周期,并以数量扩张型的增长方式迅速发展成为我国新型智库建设的主导力量。但与此同时,理论界对于高校智库建设过热的质疑声亦不绝于耳,特别是当前我国新型智库步入纵深发展阶段,高校建设智库的原始资源优势逐渐式微,而由校库间的关系悖论所引发的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日益凸显,严重阻碍高校智库的高质量发展。鉴于此,在双方互动博弈过程中,高校如何避免“被牵连—被离心”、高校智庫如何突围“被束缚—被边缘”的关系困境,需要从关系角度予以辩证思考并科学应对。

一、问题的提出

“夫学术者,天下之公器也。”高校作为知识精英的聚集组织,是智力和人才的重要聚集地,在新时期必须自觉承担起建设新型智库的重任。2013年,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工作启动,在一系列国家政策以及高校资源优势的多重利好推动下,高校新型智库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创立,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高校新型智库建设成效初见,其规模拓展效应也在渐次释放。从数量上看,根据2018、2019年中国智库索引(CTTI)数据,在其收录的来源智库中高校智库占CTTI来源智库总量的67%;在收录的各项内参、报告、图书和论文等诸多成果中,高校智库成果占CTTI系统内各成果总量的74%。从质量上看,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TTCSP)研究编写的《全球智库报告2018》,中国智库数量位列第三,有6家高校智库上榜“2018全球最佳高校智库95强”。高校智库凭借其独特的学术优势,已发展成为智库建设的主力军。

值得注意的是,在制度的规划性变迁推动下,外延式发展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的必经阶段,但不可持续。[1]然而,高校智库建设数量的繁荣并不当然地意味着发展质量的协同推进。高校智库进入快车道发展以来,虽然其建设数量快速扩张,但有关其长远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建设规模和建设水平参差不齐,一些结构性深层次矛盾如智库机构与母体、建设主体之间的权责关系不清,实体化运转的步伐缓慢,智库研究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性受影响等问题被有意无意地忽略。[2]这种以外延式发展和数量泛化为主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高校智库建设“散”“弱”“小”的局面,不但难以形成高效的智库产业聚集和产业集群,还产生了大量的“人亡政息”或“僵尸机构”[3],并使得智库与高校在体制机制运行间的张力持续增强。

科学合理、和谐有序的校库关系是影响高校智库建设的一个关键变量。在影响高校智库建设的诸多条件中,母体单位(平台单位)是影响智库治理的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4]基于高校智库所处的高校场域环境及其自身特有性质,高校智库建设与高校的关系密切,具有典型的大学属性。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智库建设不单是高校下设的某个研究机构开展智库活动,而是一种协同整合全校资源、提升高校整体影响力的“高校行为”。从多元主义理论视角看,高校智库与高校密切关联,有益于其获取发展资源,但同时,与高校的距离过近,反过来会使其受制于高校既有制度的约束,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智库功能的发挥。[5]总的来看,高校智库来自于高校的受益程度和受制约程度是一种正相关关系,高校智库建设初期资源受益越多则意味着在中后期受高校制度和客观环境的影响颇深。为此,理性考量和科学把握校库间多元复杂关系,既要注重发挥两者间天然联结的属性优势,更为重要的是,要合理化解双方关系的矛盾困境,方能更深层次地推动高校智库的内在建设。基于此,本文依托关系治理话语体系剖析高校智库运行困境,重点关注高校智库在高校何以良性运行的这一中心问题,拟对以下几个关键问题作出思考与回应。

其一,高校智库建设在高校中是一个整体性的联动机制,因此,高校内部良性治理关系是建设高质量智库的根本保障。然而,由于高校与高校智库的建设目标不尽相同,两者在学科、人才、院系方面表现出诸多矛盾关系,这些主要矛盾有哪些、如何表现是首先需要梳理的。

其二,如何在发挥校库关系资源优势的同时,注意克服两者的关系张力?即,高校在建设智库时,高校智库如何避免其价值功能“被牵连—被离心”、如何突围在高校中“被束缚—被边缘”的窘境?如何平衡好高校与智库间资源结构,破解其矛盾关系困境?

其三,校库关系间形成交互治理的保障机制是什么?即,高校智库如何借助高校扶植走向嵌入高校发展,如何从“边缘”化建设转向“融合”式发展,如何由“被动”建设向“主动”建设的角色转换?高校智库与高校的学科、学院、人才等的关系互动能否实现交互治理以及如何实现等。

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下半场,对于迈向现代化公共决策体系的新型高校智库而言,上述问题的反思是寻求高校智库与高校间制度性、体制性、机制性平衡,将两者关系的矛盾点化解并转换成为新时期高校智库建设增长点的关键。尤其是高校智库在平衡好高校支持与束缚关系的同时,寻找到适度的发展空间是其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需要深刻把握的。

二、高校与高校智库间的关系治理:一个分析视角

上个世纪90年代,关系治理广泛应用于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众多领域。作为实现组织间关系控制、沟通与协作、提高组织间关系绩效的一种非正式制度,关系治理强调设计一套控制、协调、激励和约束机制来处理成员之间的关系,在组织成员间建立相互信任、彼此合作的长期关系。[6]学者们普遍认为,在中国的泛家族社会中,任何组织都存在着关系治理。它是在正式契约不完全時产生的弹性调适,是一种“协调机制”和管理模式[7],通过平衡各种关系形成的管理办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的、由国营企业发展而来的企业治理方法。

关系治理理论范式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综合性,关注内部互动系统,其所蕴含的治理主体的关系、机制、手段、技术及能力等要素,很适合应用于高校智库对智库结构和社会关系予以经验考察与判断分析。高校智库生产作为知识生产的一种,一定程度上来说,在机构运行管理过程中,高校管理其附属智库时与企业内部管理存在着共通之处。这主要表现在,校库关系贯穿于智库机构运作全过程,高校的科研人员及知识资产在智库每一个项目中都会发生参与行为。智库运行过程中蕴藏着复杂的关系,包括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治理策略。从学理层面看,“关系”提供了一个在特定时空范围内观察高校与高校智库联动的动态视角,它既是高校智库与高校各主体联动的机制,更是高校智库治理中各类资源来源的重要基础。因此,有必要结合高校智库在实际运行中受到其社会网络关系性规则的影响因素,以关系治理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对这一具有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经验事实”予以深度关注,解析校库间的互动关系,并采用一定的治理机制规范双方的关系,正确处理好高校新型智库建设中的辩证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构建路径。

关系具有正负两面性。其中,关系的正面性是行为体在关系联结与互动过程中所得到的益处和收获的成果;关系的负面性则主要表现为行为体基于互动所承担的风险和付出的代价。[8]主体间的互动关系兼具正负两面性,校库间的关系互动同样具备这一特性。基于对高校智库与高校在运行逻辑及实践形态的研究,孔媛等(2017)用改进后的Barnes模型,以“投入—运作—产出”分析框架分析高校智库与母体高校间互动合作关系。她认为,高校智库与其所属高校的关系是高校智库保证权威和影响力的关键问题,两者的关系是动态变化、补充促进的。从关系增益上看,高校扶持贯穿于高校智库的成立、建设、运营等全过程,而高校智库也能够为高校实现智力投入增值。[9]侯定凯等(2019)对高校智库与高校学科资源进行单项研究指出,高校智库与学科发展之间的关系多样复杂,高校内部的“学科依赖”和政府治理的“学科偏离”的矛盾,高校学科与智库建设间呈现出非线性的运作机制,尤其是高校内优势学科与智库建设相脱离的矛盾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高校智库的健康成长,也阻碍了学科发展与高校智库的积极互动。[10]韩万渠(2016)对高校智库与高校关系问题进行共性分析提出,大学的使命、价值和智库功能的冲突是后者发展困境的一个根本问题。高校与智库两种不同类型组织在使命、价值、工作准则之间存在冲突,在很大意义上看,高校智库是“学术—政策”的转化器和中介,然而,由于高校智库建设时间相对较短,高校政策研究的学术共同体特质明显,未能主动嵌入到政策共同体中。[11]就目前而言,当前我国高校智库的管理机制主要是隶属于二级学院,以二级学科建设路径为主,鲜有纳入到学校总体战略规划。[12]高校智库从母体中传承下来的是其固有的知识生产基因,然而由于学术知识生产的封闭性,会使得高校智库与社会实践的连接不够紧密,以致智库决策咨询研究“不接地气”。[13]

关于校库关系,需要识别和理解高校智库在高校中的角色定位,对于两者间的关系目前学界的观点基本一致。吴合文(2017)、朱宏亮等(2016)认为高校智库是附属于高校的政策研究中心的统称[14],是依托于高校建立的一种特殊的智库形态[15]。它拥有隶属大学的组织背景,是从事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的组织[16],在高校研究资源借用、保持研究相对客观性和社会舆论参与度方面有突出优点[17],具有明显的生存优势。同时,两者间的负面关系也表现明显。高校智库与高校的关系存在多重冲突,面临角色定位模糊、学术资源整合不足、前瞻性研究匮乏、智库运作经验不足、保障机制不健全等现实问题。[18]综上,既有研究对高校智库与高校的关系逻辑进行了探讨。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高校智库的政策推动、传统契合等方面。总体上看,相关研究都有各自独特的视角关注点,为校库关系提供了比较明确的思路启发与可借鉴的分析视角和理论范式,有助于加深对高校智库建设经验的认识。相对而言,以历时性视角观察不同时期高校智库的关系维度,校库关系在不同的发展时期表现不尽相同。在高校智库建设初期,高校智库在政策、资源等多方面的支持下快速成长。这一时期,高校以组建者的身份建设智库,两者主要表现出高校智库隶属于高校的纵向关系。在推动建设的方式与路径选择上,高校智库的“起家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高校以主导者的身份,以院系建设的管理方式,对高校智库建设实施全程式的管理;另一种则是高校以投资者的身份,给予高校智库主体以充分的自主空间和资源来建设和运行,对智库给予资源支持并全程监督。在初创期,高校智库借助母体积累了丰富优质的资金、学科和人力等资源;然而,在发展时期,高校与高校智库呈现出较为复杂的关系网络,高校通过博弈情景下的政策变通、高校资源分配的选择性平衡等,建构了高校场域下智库建设的策略性机制。高校智库逐渐从高校中相对剥离“研究资源红利”,原有的资源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却成了高校智库要受制于高校学术性、管理方式、影响渠道方面的劣势(见图1)。实际上,不论高校智库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还是“高校共同体”,都显示出一个相同的实践趋势:高校越来越需要依靠智库力量来供给社会服务;同时,高校智库的治理越来越依赖由高校内部多元主体汇集而成的复合性资源体系。由此,在智库建设的下半场,如何寻找校库间良性互动,探讨在关系治理效应下校库的互动关系,重点剖析关系的矛盾与张力面,寻求问题解决之道,探究两者的双赢式发展,是研究校库关系由初始生长点到成长矛盾点向新的增长点转化的关键。

三、高校智库与高校间的关系悖论

高校智库建设面临的各类矛盾与困境,表面上是高校在执行政策过程中有所偏离的表征,实则是当前高校治理结构性风险[19]的具体体现。从制度变迁来看,我国高校建设智库是伴随着国家治理体系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内生格局而进行的适应性调整的举措,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一套具有共同认识的规则系统,指导智库行动处于一个有秩序的關系共同体之中。按照事物的生长发展规律,在高校智库初创期,高校智库首要任务是集聚创立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类资源以获得新生,并应对其新创的脆弱性。在完成了“从无到有”的建设阶段,高校智库随后步入一段时期的消化期,基于前期的成长经历与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后,高校智库积累了宝贵的发展经验,逐渐步入到寻求质量发展的提升轨道,这既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亦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建设对高校智库的内在要求。在高校智库寻求自身发展的阶段,校库关系从最开始的以正向资源支持为主转向以负面牵制占据主导,此时对高校智库发展的掣肘也愈发明显。

(一)角色定位:智库相对独立与隶属高校之间的矛盾

独立性是衡量智库咨政建言的重要尺码和质量保障。布鲁金斯学会理事会主席约翰·桑顿认为,质量、独立性和影响力是判定能否成为高水平思想库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思想库必须坚守的核心价值。健全的政策制定过程必须在某种程度上不受社会相关利益集团的影响。只要存在科学与政策的交汇,都需要独立的科学研究,这比政府雇用科学家从事研究更有好处,也更为必要。因此,高校智库需要客观独立地开展研究工作,研究人员亦要保持独立自主的研究精神,为社会及政府提供公正客观的情况研判。然而,在实践中,高校智库研究的独立性与行政隶属性矛盾十分突出。一是从创置的途径来看,我国高校智库通常隶属于高校,是由高校单独或在其他机构、团体的协助下创建,或是以校内“二级学院”的形式呈现或依托学院而存在,智库的机构设置没有足够的自主权,也不具有独立法人地位。这些隶属于高校的智库机构不可能脱离学校开展独立性的研究工作,还需承担学校分配的各项育人事务。二是从投入保障方面来看,我国高校智库大多依附于政府而生存。其资金来源主要是各省市政府及教育厅等主管部门,而且智库的研究工作大部分以政府资助、课题立项或任务指派的形式展开,项目结项常常由政府部门或者官方机构组织审核、评议等,很难保证咨询建议的独立性、客观性、创新性。高校智库对高校在学术、人才和组织等资源方面的依赖、隶属与追求研究独立的两种角色之间存在一定冲突。

(二)评价体系:高校智库建设的学科性与高校建设的专业性之间的矛盾

高质量的智库研究团队、专业化的研究成果、专业的研究理论与方法以及专业化的运作模式等因素共同决定了智库在决策咨询中的作用发挥。理论研究和学科体系建设是高校的独特优势,在以“学术本位、学科导向”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传统管理体制下,高校内部建立的是以“学科性”为主的评价体系、管理制度和利益格局。在价值取向上,高校的学科体系建设强调学术性价值与知识的生产,注重学术研究的学理性与创新性。对于高校智库而言,专业性是新型高校智库发展的动力之源,高水平的专业研究团队则是其基础。高校智库的发展必然遵循智库发展的一般规律,强调开放协同的制度创新、实践性价值与知识的运用以及科学思想、专业知识、技术理性等,注重问题导向与发展难题的破解。就其发展趋势来看,高校智库发展必然经历专门化、专业化和职业化三个层次,从聚焦一批专门人才从事专门领域研究到形成跨学科研究的专业模式,再到能够依靠智库自身的研究产品而生存和发展,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职业化高校智库。显然,在传统的高校管理体制下,多数高校智库是以学科性研究所的形式存在,在这种组织形式下,“划界而治”的学科壁垒很难被打破,特别是对于正处于“聚集一批专门人才研究专门领域”阶段的高校智库,其学科的狭窄与回应社会需求和政策建议所要求的知识领域等方面的专业性难以匹配。

(三)价值追求:智库建设目标和功能与高校不相一致的矛盾

智库建设的总目标是推动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校智库建设的直接目的是服务于国家的科教文卫和政治经济建设,如果偏离了这一方向,高校智库便失去了发展特色和生命力。这就要求高校要把服务政府决策作为工作突破口,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凝练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开展针对性研究,提升高校智库决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相对而言,大学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及探究高深学问的场所,育人和知识创新是大学的组织属性和使命责任。大学人才培养及知识创新的基本职能在大学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始终没有改变过。基于管辖的就近原则,高校智库要率先完成就近管理者的目标即教育和知识的创造,这意味着,高校智库作为高校的内设机构,自然也要服务于高校的目标即教育和知识的创造。如《2016年中国智库报告》指出:“尽管目前不少大学加入到了智库建设的热潮中,但大学以教书育人为本的初衷并不能改变,也不可能大规模地转向决策咨询服务。”在实际工作中,我国高校智库仍需要完成学校分配的日常事务,主要包括学科建设、教学育人、科学研究等大量工作,这与其本身的使命、价值与功能相冲突。

(四)评价标准:智库质量标准的多样化与高校评价体系的专业化之间的矛盾

高校智库的组织属性决定了高校研究人员须将获得学科及同行评议的认同作为其研究成果质量评价的价值追求。作为智库组织,高校智库服务政府决策咨询的组织功能要求其研究成果具有问题指向性和现实可操作性,即高校智库要立足现实问题开展研究,聚焦党委政府和社会民生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且其研究成果的标准认定主要是研究成果在多大程度上解决了实际问题、满足了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价值诉求等。在这一评价标准下,高校智库研究成果要接受学术界的评定,也要接受政府、企业或社会等用户的评价,即多元评价主体的多样化评价标准。在实际的研究成果质量评定中,当前科研领域的资源分配仍是与学科认同和同行评议紧密相连,即高校智库组织、智库专职研究人员仍需要用论文、著作等学术性研究成果来迎合同行评议制度,方能获取学科认同和职称晋升,争取各类资金补助。然而,如果高校智库研究人员长期开展但是以问题为指向的实用研究,则面临其成果在学术上很难获得同行及学科认同,而陷入研究成果不被认可的尴尬境地。

(五)成本收益:院校追求办学效益与智库建设高成本之间的矛盾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投入产出比”是高校建设新型智库的一项重要考量因素。对于高校而言,随着高校经费的日趋紧张和社会对高校要求的日益增多,高校对办学效益的追求则日趋强烈,这就要求高校在建设新型智库时必须考虑成本、数量、质量和社会适应性及功能的实现。从投入上看,作为公共政策研究机构,新型高校智库需要高端的智力支持、雄厚的资金支撑,如美国著名的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约有120名专职研究专家,近年来每年的经费预算达到2500万美元,其中斯坦福大学对该研究所的资助就占总预算的15%。对于这样一个人、财、物及信息资源高消耗的研究机构,如果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撑,根本无法保证其必要的智力及信息资源供给的需要。但是,从产出上看,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建设质量、社会适应性和功能作用的发挥并不是立竿见影就能实现的,这种“高投入与慢收益”的矛盾使得许多高校在建设智库时难以下“真力气”、出“真功夫”。

四、高校智库与高校关系的重塑路径

如今,高校智库在培育优秀人才、创新管理机制以及提高智库知识产出等诸多方面产生了特有的影响力,这与高校高水平发展和特色发展的功能目标不谋而合。关系治理理论旨在关注主体之间内部的互动系统,其所蕴含的治理主体的关系、机制、手段、技术及能力等要素为构建高校与高校智库二者的良性互动提供了新的思路。其中对“关系”的审视所依托的协同合作思路,正是对两者关系再造的核心所在。因此,一方面,高校要注重发挥学科优势,特别是更加注重组织管理形式和管理方式的创新;另一方面,高校智库在未来发展路径上,要更加注重“合作关系”“互动融合”“组织运行”三个层面的重点建设,从而推动校库之间的协同发展。

(一)转变治理结构,建构协同合作的合作关系

受高校智库建构的依附性特征影响,我国高校智库的建设必须强调其与高校的有机衔接与协同共进。附属制作为高校智库建设的主导性模式,与我国社会文化与现实国情紧密相关。在大学的总体性架构模式下,高校智库的建设实践是高校内部各种力量相互博弈与协作的过程,是各类学术资源不断调试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依赖—束缚”的建设路径与发展格局。从发展的角度来看,高校采用单向度的自上而下的治理模式建设智库所带来的矛盾与问题已逐渐暴露,关系治理试图在校库之间寻求一种治理关系的平衡。关系治理理论为重塑两者的关系提供了具体的实施路径。在关系治理结构下,在建构与形塑校库关系的过程中,高校通过高校智库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高校智库通过获取高校各类学术、人力、资金,得到各种稀缺资源支撑,高校与高校智库通过合作不断产生相互增能的效果。

在关系治理结构中,校库间的主体性互构是关系治理的必然结果。高校对高校智库的培育,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满足自身发展而做出的行动策略,是高校为实现创新发展和特色发展的治理工具,高校以“劃桨”而非“掌舵”的身份引导高校智库,智库的活动与创造力可以得到有效激活。在关系治理结构中,高校智库作为资源承载者,依托并发挥作为智库的禀赋,其应有的能动作用也随之不断被释放,通过横纵合作关系,逐步从“边缘化”的发展格局中解脱出来,共同参与到高校的治理中,形成新的高校智库的治理格局。

(二)增强互动融合,依托高校学科优势发展特色高校智库

学科是大学教学、研究和知识分类的基本建制,智库则是以影响公共政策和舆论为目标的学术组织。作为特定类型的学术组织,两者共存于同一所高校时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高度的互补性。即,高校的学科建设,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型学科建设,通常会强调学科的智库功能,反之,高校的智库建设通常也需要相关学科的强力支撑。[20]从国外一流高校智库的实践经验来看,大学的优势学科是大学智库的深厚根基和依托,强势研究领域与优势学科互为倚重。优势学科与智库在学术战略、研究方向上具有高度的协同性且相互支撑。如,胡佛研究所依托斯坦福大学的优势学科使得其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有了“活水之源”,斯坦福大学依托胡佛硏究所的强势研究领域将其学科优势继续凸显外扩。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外交与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依托该校的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优势学科,使它在成立不到十年就成为了联结英国国际关系研究和外交政策的重要桥梁。

综观高校的科研成果,其中较为优异的成果主要来自于自身的优势特色学科,是高校自身科研实力和学科背景的集中体现。高校的优势特色学科可以为智库建设提供知识支撑、人才支撑、管理支撑和平台支撑,为智库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高校应充分认识自己在智库建设中所拥有的优势学科利器,充分倚重优势学科建设高校智库的强势研究领域。高校智库要将学术研究置于核心位置,以人才为基石,以学科为依托,充分发挥“库”的作用,真正提升“智”的内涵和发展的可持续性,提升研究成果的公信力、影响力。

(三)改革组织管理方式,构建多样化的高校智库建设体系

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及财政部联合印发《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办学类型改革趋势,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将是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大学和综合性大学共存。新型高校智库在组织形式上与高等教育结构体系相匹配,组织形式趋于多元化。确立“双一流”大学高端智库为中央服务,地方高校智库为地方服务,行业高校智库为行业服务,做到各种类型高校智库的特色化、异质性与集中化。

专业化、高效率的管理运营对于推动高校智库建设及其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高校智库建设的实践过程是高校资源的分配及再平衡过程。从长远来看,科学融合、有序嵌入的校库关系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是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必要选择。应根据高校和智库的特点,调整和完善两者的关系。首先,高校智库要构建供需对接平台,加强交互式沟通合作。构建科研服务中心及科研秘书信息员队伍建设,确保资政需求信息能传达至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在这方面,复旦大学探索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的路径值得借鉴,复旦大学专门设立了学术服务中心,这一中心面向研究、面向政府、面向市场,实现统一的跨学科学术资政服务,成为智库网络运行的管理支撑系统。其次,高校要完善对智库成果的评价和奖励机制。完善以质量创新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方法,完善以研究能力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和激励政策,将智库成果纳入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加大对咨询报告、政策建议等的奖励力度,在职称评定、科研考核中增加对智库成果的认可和激励。引导智库研究人员面向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开展研究,增强自身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再次,高校要注重对高校智库研究成果的营销和宣传。影响力是智库建设追求的核心价值之一,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增强智库研究成果的传播力度,通过网站介绍高校智库的科研能力、研究方向、服务领域及智库成果,扩大智库的影响力,畅通需求者与智库源的交互性共同渠道。

五、结语

新时代新型智库建设已深刻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现代化进程。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高校推进智库建设的强度史无前例,成为新型智库建设高地。基于高校智库所处的高校场域环境及其自身属性,校库关系必然伴随高校智库建设的全过程,也仍是高校智库建设后半场的重要战略资源。现阶段,高校智库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其核心是推动高校智库建设由依靠高校组织建设的边缘化发展模式转向内部嵌入高校协同发展的模式,即走向共治共同体。要实现这一转变,作为核心要素的校库关系的良性治理应是重中之重。因此,在高校智库高质量建设过程中,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我国高校智库建设多元化趋势和资源优势凸显。未来,校库之间的关系治理与社会文化和教育体制密切相关,特别是新型智库建设已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时,体制力量在相当程度上成为形塑校库关系的重要力量,校库间的关系治理将逐步步入共同体建设的协同治理模式。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现阶段我国一流的高校智库仍然较少,特别是与世界一流智库的建设水平相差甚远,发展的差距依旧较大,更是与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重大战略任务极不相适应。换言之,优化校库关系治理,推动高校智库建设由外力扶植走向内部嵌入,由“边缘建设”到“内嵌共治”发展,由“被动推动”到“主动融入”的角色转换迫在眉睫。基于此,关注校库关系,以动态运行的视角进行审视,在高校内部治理中布局建设智库所需经费、人才、学科、评价等资源配置的战略重点与着力点,建立系统的人才、学科支持的协同共进体系,有针对性、持续性地保障高校智库高质量成长与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刚.外延扩张到内涵发展:新型智库的路径选择[J].智库理论与实践,2016(4):5-10.

[2]刘德海.新型智库体系的内涵特征与建构路徑[J].智库理论与实践,2017(4):2-8.

[3][4]李刚.创新机制、重心下移、嵌入决策过程: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下半场”[J].图书馆论坛,2019(3):29-36.

[5]林辉煌.高校智库建设:制度困境与政策重构[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8(5):141-146.

[6]胡园园,顾新,王涛.知识链关系治理机制及其对组织合作绩效影响[J].科研管理,2018(10):128-137.

[7]李敏,等.基于中国语境的组织内关系治理量表开发与检验研究[J].管理学报,2018(5):950.

[8]刘乐.关系的负面效应与身份间消极互动[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8(3):136.

[9][13]孔媛,李宏.高校智库与母体高校间互动关系浅析及建议[J].智库理论与实践,2017(2):1-9.

[10]侯定凯,朱红蕊.“相互妥协”或“相得益彰”?:反思高校智库与学科发展的关系[J].高等教育管理,2019(1):26-35.

[11]韩万渠.中国高校智库的组织变迁、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16(5):24.

[12]董晓波,胡波.高校智库建设:国际视野中的经验与启示[N].中国社会社科报,2019-01-10.

[14]吴合文.中国特色高校智库运行的政策定位[J].高教探索,2017(7):12.

[15]徐维英.建设新型高校智库应处理好的关系[J].高教学刊,2016(23):3.

[16]朱宏亮,蒋艳.中国高校智库发展现状与未来策略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16(2):47-54.

[17]秦惠民,解水青.我国高校智库建设相关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4(4):15-20.

[18]徐维英,田晓明.高校智库建设的独特优势与问题[J].江苏高教,2016(2):54-56.

[19]刘尧,刘燕.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性风险及其形成逻辑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29-42.

[20]赵炜霞,冯丽雅,张淑芬.“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图书馆服务高校智库建设的路径[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9(6):34.

(责任编辑 陈志萍)

猜你喜欢
高校智库
高校智库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中的作用及服务模式
高校智库:学术立场与社会关切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路径分析
激励视角下高校智库协同决策机制研究
建言献策如何影响政府决策
教育研究推动政府决策的问题及路径
面向计算机专业的高校智库信息服务模式研发
关于加强天津高校智库建设的研究
高校智库建设对学术评价体系改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