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2021-04-22 16:27赵延明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困境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赵延明

【摘要】初中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时期,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养成都具有重要意义。而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且具有较强的文学性特点,其中语文阅读又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具有重要作用。高质量有效的语文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判断能力,丰富学生知识储备。在语文教育中,阅读教学为重点组成部分,考虑到阅读的有效性有赖于学生主动意识的学习,所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基于此,文章主要就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困境以及相应的对策展开探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困境  对策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4-0190-03

引言

语文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而阅读则是其中的关键方式,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在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下,新课标就初中阶段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注重阅读教育,依据实际探寻良好的教学方式,以便于突破当前阅读教学困境。

1.开展语文阅读的必要性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阅读不仅仅是让教师讲解阅读技巧,一定要在阅读过程中逐渐掌握阅读技能,进而达到提升阅读水平的目的,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十分重要。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素材和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展开阅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有效改善学生的思维方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本给学生介绍一些课外阅读教材,这样让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此外还可以掌握一些课本没有的知识。同时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积累的知识会逐渐增多,进而其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也会有所提升,综合素养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由此可见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加大语文阅读教学的力度十分有必要。

2.初中语文教育中的阅读教育面临的困境

2.1阅读素材不足

初中课本中,大多数的小说式的文章均为节选内容,其篇幅较小,内容单一,限制了学生的有效阅读。此外,阅读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其强调的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仍是采取以教师讲课为主的授课方式,学生的阅读学习大多数需要依靠自己的课下主动学习。现阶段的语文课程中,阅读素材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有效阅读,而且学生自身知识储备有限,在面对较为困难的篇目时难以顺利阅读,进而限制了学生的阅读学习。

2.2课堂提问有效性偏低

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依赖于“问”,无“问”的课堂教学难以实现有效性。学者陶行知曾言:“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 问……”。由此可见提问的重要性。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同样如此,有效的提问,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其阅读兴趣,强化课堂教学质量。但就现阶段实际情况来看,某些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提问有效性偏低的问题十分突出。这主要体现在:问题过于笼统、不够具体;问题与相应的教学目标相差较远;问题科学性有待提升。实践来看,阅读教学提问有效性偏低不仅降低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同时也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增强。

2.3对于阅读教学理解不够全面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分析文章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我们以古诗词为例,学习古詩词时教师通常不管其中的内容,先引导学生阅读之后就要求其掌握古诗的中心思想和作者写作意图。在分析完之后教师就开始让学生进行背诵,进而宣告对这首诗的理解到此结束。这样的方式虽然对于应试考试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无法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因为学生去学校学习也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语文水平,这样的教学方式无疑会导致学生积极性变差、语文学习成绩不高。

2.4阅读教学和生活实际

脱离阅读教学和生活实际是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现象,因为受到一些客观条件和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选择一些课本常见的素材来让学生展开阅读,很多情况下没有结合生活实际选择素材。比如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热点新闻。一些教师因为自身的阅历不够丰富,导致素材的选择范围比较狭窄,将学生固定在教室里结合一些固定的素材进行学习。这样导致学生对生活缺乏理解,无法积累更多的知识,也无法掌握更多的阅读技能。

2.5侧重于应试化教育

阅读教学为学习其他语文课程的基础,只有有效提升其阅读能力,丰富其知识储备,才能够切实性地增强其写作能力,强化其语文素养。现实情况来看,教师更加注重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在升学的压力下,教师过分的强调升学率,而忽略了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激发。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重点放于传授学生解答阅读题目的技巧,为取得较好的成绩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初中阶段的阅读教学以词语、段落以及课文整体结构的讲解为主,未能够分析学生的实际需求。

2.6教学的程序化问题

中学阶段,学生的压力日渐凸显,在时间等多种因素的限制下,学生在课外阅读量十分匮乏,再加之课前训练减少,因而阅读质量相对而言较为薄弱。由此便引发了教师备课与学生准备不符合的情况,从而降低了教学成效。此外,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只知道自己讲解,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感受,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目标不相符,所以说教学的程序化问题也是当前初中阅读教学需要突破的困境之一。

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对策分析

3.1教材要注重丰富性

新课改的出台,要求初中语文教材中小说类型的课文不可过多,直接限制学生的阅读数量。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想切实性的提高学生阅读水平,需要将阅读教育落实到每一次的语文教学活动之中,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能够从实际出发创新教学模式;而对于学生家长而言,其应该把控好学生的娱乐时间与学习时间,玩乐要适度,能够与学生共同阅读课外读本,可选择一些生动有趣且有益于学生健康发展的题材,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初中语文题材类型丰富,内容广泛。其中文言文难度较大,对于中学生而言较为晦涩难懂,针对此类型的课文学生兴趣不强。基于此,教师需要进行恰当的引导,可以将晦涩难懂的内容转变为形象有趣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2突出提问的有效性

提问有效性,简单而言指的是教师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发问”,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就“问题”产生紧张的状态,促使其带有“困惑”的去探究,去思考,激发其求知欲。除此之外,有效的课堂提问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也能够通过学生的回答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有趣的提问方式与问题可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等等。

基于此,教师应当以怎样的方式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需要从如下几点入手:其一,问题要注重趣味性。问题只有具备一定的趣味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才能够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问题的提出要贴合课文主要内容,可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带有趣味的参与到问题的探究过程之中,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二,突出问题的启发性。孔子曾言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由此可见,启发性对于学生发展是尤为重要的,孔子认为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是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的,而教学的关键点则在于如何有效的进行启发,从而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所以,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实际的阅读教学时,能够突出问题的启发特性。如此,才能够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强化其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其分析问题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全面分析阅读素材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于素材的理解不够透彻,会导致教学过程中仅仅局限于写作中心思想和意图。其实分析一篇文章,需要涉及到很多的内容。首先要分析文章的题目,比如杨绛先生的《老王》,在这个题目当中我们可以发现这篇文章是在讲一个人,而写人通常是为了表述一种精神,因此在老王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其他人所缺乏的精神。其次是分析作者本身,我们可以先了解杨绛先生的写作风格,及其都写过哪一些经典文章;第三,分析正文内容,就是来了解作者的思想及情感。很多老师对于课文中的注释有所忽视,其实注释里很多生词的解析都是一些名句的出处,而且最重要的是注释里通常写明了写作背景。只有在对这些内容经过仔细分析之后才能够掌握整个文章的真实意义,达到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帮助学生全面掌握一篇阅读素材。

3.4结合生活实际,积累阅读常识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内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课本素材,而课外,教师一定要结合生活实际一些热点新闻、时事政治,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常识。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留出一些自由阅读的时间,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理解思维和解题能力,课后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特点为学生选择一些素材,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到社会当前的现状及发展,逐渐积累一些常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阅读水平。

3.5构建良好的阅读教学环境

正如前文中所提到的,初中语文阅讀教学中,教师要起到恰当的引导作用,依据实际情况,立足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其构建良好的阅读教学环境,以便于有效地提升其审美情趣,鼓励其大胆创新、有效思考。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教学过程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带领学生共同阅读,与其共同探究阅读的技巧以及关键所在,在传授相应的文章阅读要点的同时,要注重其自主学习意识的启发,强化其求知欲,鼓励其提问,大胆质疑,能够就自身不同的见解表达出来,以此来突破学习过程中的疑难点,进而增强自身的语文素养。

3.6阅读教学要讲究技巧

语文阅读的科学合理能够大幅度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能够为其知识的储备提供所必要的支持,阅读的技巧性能够提升学生背诵效率。在这一过程中,教学手段也是尤为重要的。科学恰当的教学手段不仅能够实现课堂的高效性,也能够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而脱离实际的教学手段不仅无法提高课堂的质量,也有可能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因而,为切实性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能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内在需求,促使其个性化发展,立足于学生心理特点,为其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教学要突出针对性。比如,某些学生乐于表现,教师就可以以此为入手点。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对其加以引导激励,强化其主人公意识,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结语

总而言之,阅读教育就语文教学而言尤为重要,学生所体现出来的阅读能力直接关乎着其写作能力,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有效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写作能力,有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以及审美情绪。因而,教师需要顺应新课改的需求,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困境,并积极有效地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突破当前困境,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施天鸿.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汉字文化,2018(21):75-76.

[2]李爱.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8(44):74.

[3]化德彦.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32):60.

[4]左明连.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 南北桥, 2017(002):183.

猜你喜欢
困境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