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策略

2021-04-22 16:13李祥平许雪梅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李祥平 许雪梅

【摘要】从数学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数感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对数和运算的感受力,以及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捕捉一般问题中潜在的数学特征的一种素养。当前,小学生的整体数感相对欠缺,教师在教学指导中对于数感的渗透也存在一定误区和局限。针对此,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  数感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4-0110-03

一、数感的相关意义

学生在进行计算时,对数字的敏感程度以及理解程度,就是我们所说的数感,培养学生数感的含义就在于让学生能够遇到实际问题时,通过对数字的感觉能够正确的运用数字进行实际的解决。数感的概念相对比较模糊,但是我们在实际生活当中,无时无刻都在运用数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涉及到数字的事物,他在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数学是基础阶段,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为学生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学习数学的过程当中,能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

二、培养学生数感的意义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能够对数学数字有一定的敏感程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高效的进行学习,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游刃有余,这就是培养学生数感的意义。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是对小学生而言重要的基础阶段,处于这个年龄当中的小学生,思维是非常活跃的,对周围的事物都有很强烈的探索欲望,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小学生的这一特点,为学生制定出相应的学习目标,进一步加强小学生数感的培养,使他们能够拥有高效的数学思维,利用学生学习到的相关数学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发展。

三、当前阶段数感培养的分析

(一)教师不能正确理解数感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大部分教师不清楚数感的内涵所在,对于数感,只知道有这个词没有相关的概念,更是对数感的具体内容不太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不能够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力,使学生的数感能力得不到有效发展。

(二)教师不能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的为学生制定教学目标

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只是简单的完成了教材当中所蕴含的知识点教授,进而忽略了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大部分教师在结合数感培养的过程当中,不能为学生制定相关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了目标感。另外,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是没有方向的,大多数时候教师对学生数感培养方式都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进行,没有对这种教学方式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当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数感能力的情况,通常情况下是不存在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就是不能为学生制定合理的数感培养教学目标。

(三)学生不能够对数感进行有效理解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只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学材料以及练习题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这就导致了学生不能够有效的解决数学问题,对自身数感能力发展不足,使学生不能够有效掌握解题技巧。在新的教育改革模式下,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当中是存在很多联系的,生活当中蕴含着数学,而数学学习也是取材于实际生活当中。这就导致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会遇到许多问题,大部分学生对一些数学名称以及单位的形象都是比较模糊的,在实际学习的过程当中经常出现低级错误。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虽然对这些问题为学生提出正确的引导,但是学生依旧会继续犯错,针对这一特点,我们调查研究发现是因为学生缺乏了数学知识运用的经验。

四、利用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建立数感

在创设生活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建立数感。首先,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例如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数数”的范围从室内拓展到校园内,鼓励学生数一数数学书有多少页;班级中有多少人,其中男生有多少,女生又有多少……这样的探索过程简单又直接,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而教师也可以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根据数目的差异,促使学生进行对比、分类以及简单的计算,以便于在生活背景下促使学生初步形成对数字的感知与体会。其次,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以不断积累数感。数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而生活则丰富学生数感积累最重要的环境依托。

五、组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发展数感

小学数学教师在发展学生数感的过程中,应善于设计动手操作活动,促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形象地感知数学知识,并实现情感认知的發展。

例如在北师大小学一年级上册加减法(二)“捆小棒”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为引导学生准确认读、书写数字11-20,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设计了动手操作活动。教学步骤如下:1.结合上节课的知识,构建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去海底世界数一数有多少条鱼。在学生回答出“10条”后,引入“数小棒”的环节,并组织学生动手操作。2.要求学生根据鱼的数量,用小棒摆出来,学生摆出10根小棒,教师根据学生的操作结果,提问:刚才你是怎样数小棒的?有的学生回答“一根一根数的”,有的学生回答“两根两根数的”,有的学生回答“5根5根数的”;针对学生不同的数数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设计一种方式,能够更加直观地表示出“10”的概念,这时有部分学生想到了将10根捆成一捆,教师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肯定,并引导学生认识到以“10”为单位数数的便捷性。3.引入计算器。教师用课件出示1捆小棒和1根小棒,并要求学生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根,在学生回答“11根”后,教师则引出计算器,并利用计算器上的位数直接表示“11”,以启发学生对位数的思考。4.运用计算器,促使学生结合之前数数的经历表示11-20。教师结合计算器和小棒的不同,提出问题:如何才能用计数器上的珠子表示和小棒一样的数呢?教师示范拨出11后,并向学生解释十位上1个珠子所代表的含义,并引导学生总结理解“个位上的一个珠子表示1根;十位上的一个珠子表示1捆”,这种对等关系,进而打破学生对数字的直观感受,从抽象的角度理解数的概念;接下来,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对计算器位数的理解以此拨出11-20,在这其中针对个别数要求学生说明个位和十位分别表示什么含义,当拨到20的时候,教师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进行剖析,要求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拨动珠子,并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而纠正学生在思考中的错误,顺利突破数字、位数知识的难点。

六、重视估算教学,引导学生强化数感

教师应根据强化学生数感要求,对估算教学进行优化设计。具体来讲:1.有效挖掘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估算需要。教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载体,教师在培养学生估算意识的过程中,应善于灵活运用教材,将教材中的问题设计成利于估算的情境。2.明确估算特点,尊重估算差異。学生在学习估算的开始阶段,由于对数的感知能力不强,对估算方法运用不够灵活,估算过程比较慢,且估算数值与正确数值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耐心,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鼓励帮助学生由慢到快,逐渐提高估算能力。3.加强估算训练,培养估算习惯。良好的估算习惯是学生良好数感的重要体现,在小学数学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创设估算情境,为学生提供估算机会,将学生的估算过程融入到实际生活中来,以逐渐养成自觉估算的习惯,在估算中强化学生数感。

七、设计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升华数感

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而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在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学生通过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情境结合起来,才能够有效掌握数学知识以及一些重点难点。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实际生活当中所蕴含的数学问题,对这些实际问题进行解决,就是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为此,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能够结合生活经验,将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进一步解决实际生活当中所遇到的问题,当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当中,会对学生数感进行加强培养。例如,在学习百分比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就打折问题对学生进行数学当中的实际生活教学情境引导,当一件短袖的原价是100元,现在商铺进行打折销售,每一件短袖都是8.8折,请问我要买这件短袖现在要付多少元?同学们可以帮老师计算一下吗?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能够结合自己的数学知识以及生活经验,对问题进行解析,进而得出最终的结论。基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指导中,教师应结合数学知识为学生提炼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调整与设计,促使学生参与到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来,以逐渐升华数感。

例如在乘法知识的学习中,教师结合估算内容,为学生设计如下问题:小明一家在十一长假期间到北京旅游。他们来到了一座公园。在公园售票处,小明遇到了一群也想去公园参观的孩子,共29人,每张门票8元,他们带了250元钱,够吗?你们愿意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在情境氛围中,教师引导学生做出如下探索:1.引导学生认真读题,独立思考,并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到估算过程中: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带250元钱够吗?”指的是够干什么?当生活中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通常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当学生回答出“用乘法,先出算29×8”后,教师趁机追问:你是如何思考的?要解决带250元钱够吗?为什么要先算29×8?在追问中,教师引导学生逐渐明确估算的优势,并要求对于“用笔算计算出精确的结果”与“运用估算算出一个大约数”之间进行选择,启发学生思考估算的优势,从而进入到估算环节。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怎么知道29×8大约得多少;根据各组学生的发言情况,教师进行归纳:29×8≈240(元),30×8=240,240元<250元,所以带250元钱够买门票。通过学生的解读,可以发现其在估算过程中采用凑整法,将29看作30,估大了。然后把估计要花的240元和一共带的钱数250元进行比较,因为240元<250元,所以带250元够买门票。通过这一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不仅有效巩固了所学知识,强化了对估算方法的掌握,更体现了数感的实际应用,实现了数感的升华。

结束语

总之,数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思维能力。在小学阶段数感的欠缺会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降低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动力。针对此,教师应从多角度出发,构建生活情境,组织动手操作,优化估算教学,设计实际问题,以构建学生数感,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治平.以自主学习为切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策略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22):55-56.

[2]罗先招.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策略分析[J].名师在线,2019(14):31-32.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初中50米迎面接力跑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