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时,生长在乡下,我十分仰视城里人,特别是崇尚“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和不用烧柴做饭、足不出户如厕的居住环境。那时,我经常在梦中遐想:有一天经过奋斗,自己走出了崎岖泥泞的农村,走上了城市宽敞平坦的柏油马路,住上“三气”楼房。
如今,我的美梦成真,理想变为现实:我在省会城市长春,住房条件不断优化,经过三次搬家,如今已住上了百平方米的成套楼房,有幸过上了小康生活。我由衷地感谢党和亲爱的祖国。我家的搬迁经历,不仅彰显了生活幸福感的提升,也见证了党的政策精准。
那是一九七七年,借助党和国家高考政策的恢复,我率先从贫瘠偏远的农村,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成为“鸡窝里飞出的金凤凰”。经过三年的学习,一九八○年,我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省会城市(长春)某炼钢厂。开始那阵子,我欢喜若狂,工作之余,经常向人们“炫富”,表达自己工作生活的愉悦之情。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发感到了自己的短板,就是“基礎设施”薄弱:房无一间、地无一垄。那时候,我作为刚从农村走出的青年,既买不起房,又分不到房子,只好和同志蜗居在黑暗潮湿的集体宿舍,睡觉是上下铺,做饭挤在公共走廊。看到周围同志下班高高兴兴地回家生活,我羡慕至极。有时,我走在大街上或大片楼房时,心中顿生疑团:城市这么大,楼房这么多,却没有自己安身之处和落脚之地。令我失落的是,当时,同事们给我介绍了两个女朋友,都因为我是无房族而拜拜,此情此景,使我先前的优越感、自豪感荡然无存,甚至感到自卑。
一九八二年五月,是我难忘的日子,当时,经人介绍,我认识了现在的结发妻子,并恋爱结婚。当时的婚房是爱人家里提供的简易平房,后来,我们花了几千块钱买了下来,此房尽管是简居陋室,地处城市三环之外,但毕竟是我们名下的第一套房产,所以,它在我们的心中意义非凡。后来,我借助单位“自建公助”政策,筹集了一些砖瓦、木料等建筑材料,将平房更新改造:土坯墙换成了红砖墙,泥草屋顶换成了砖瓦结构,并安装了自来水和土暖气,居住环境比原来的集体宿舍强了许多。但是,这套平房有个致命缺陷,就是地势低洼,一到雨天,雨水倒灌,屋里经常发水。当时,每逢雨天,我都必须做好“抗洪抢险”准备,用装满沙土的袋子,在大门口和进户门修筑两道“防洪堤坝”,以防万一。
一九九二年,是我人生的转折点,这年春季,长春市建设系统某机关招录秘书,我以优异的成绩和在报纸上发表的一百多篇稿件以及获奖证书为“敲门砖”,经过严格的考核顺利入选。记得刚上班的那天,主管领导找我谈话,鼓励我说:“咱们单位工作量很大,工作很苦很累,但是,也有个优越条件,就是可以比其他单位快一些解决住房。”我暗自高兴,知我者,领导也!因为当时对我而言,早些解决住房比什么都重要。
一九九三年夏季的一天,我正在单位开会,忽然接到不满十岁儿子打来的电话:“爸爸,你赶快回家吧,咱家屋里发水了,把东西全淹了!”得知此事,单位领导立即组织人力抢险。到家一看,所有人都惊呆了,屋里积水超过半米深,家具被泡在水里,整个房子也有倒塌的危险。现场的领导立即向上级汇报,得到同意后,立即组织我们搬家,破例给我解决了一处六十平方米的楼房。自此,我和家人告别了居住十年之久的平房,搬进了伊通河畔一处两室的楼房。记得搬进新居的当晚,儿子第一次躺在属于自己的房间和自己的床上,不知是害怕,还是兴奋,久久不能入睡。
二○○四年,单位领导为改善职工住房条件,搞了一次团购房,我家又将原有住房置换,添加部分银行贷款,购买了一套一百平方米的新楼房,住进了服务优良、居住安全、环境整洁的封闭管理小区,居住环境再上台阶。
房子呵护着生命的成长,也珍藏着人的记忆。从无房族到单身宿舍,从楼房到电梯房,从小房到宽敞明亮的小康住宅,从敞开式小区到智能化封闭小区,这就是我家的搬迁纪录,越搬迁越幸福。我家住房的变化,就是社会变迁、时代进步的一个缩影。我真心感谢党的高考政策,让我从农村走进城市;我十分感谢党的富民政策,让我由无房族实现住房小康梦。
作者简介:战福君,笔名尚文,男,1957年出生,曾任《中国建设报》长春记者站站长,供职于长春市政府机关。作品先后在《工人日报》《中国建设报》《吉林日报》《长春日报》《城乡建设》《中国老年》等报刊发表,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