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志斌
摘 要:美国、日本、法国三国中小学生课程体系既各具特色,又体现了发达国家中小学生课程设置的某些共性,同时代表了当今国际基础教育领域新的教育理念,国外中小学生课程改革的经验与成就可使我们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美国;日本;法国;中小学生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系统工程中的核心,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能力。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我们对课程设计及其理论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研究,学校的工作似乎还只是对政府颁发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稍加说明、照此办理而已。教育实践证明,学校教育的各种活动必须以课程为轴心付诸实施。如今,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不断深入,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然而对照世界发达国家,我们的课程体系无论是指导思想还是实施方案,都远不能适应市场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为改革中小学课程体系滞后的现状,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迫切需要,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近年来课程体系改革的成功经验是很有必要的。发达国家的课程体系改革从一个侧面折射的当今国际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动力和发展趋势,其可以成为加快我国中小学课程体系改革的借鉴。
一、美国课程体系改革——从钟摆现象到高质量教育
1. 钟摆的形成
“二战”后,各发达国家要求对所有适龄青少年实施中等教育,重视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表现在课程上,就是生活应急科目比例超过学术性科目,选修课极为盛行。20世纪20年代末期,对于来自苏联人造卫星的挑战,美国深感尖端人才匮乏,于是将教育中心转移到提高学术质量上,实施“天才”教育,加强学术性课目的要求。60年代中叶,贫穷、侵越战争等问题的出现,使得美国教育平等运动高涨,导致“天才”教育又回归大众教育,选修课再次风行。80年代,美国为了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开始高质量的教育改革,将教育的重心又转到提高学术质量上。
综上所述,“二战”后及80年代美国的中小学课程一直处于基础学术教育与生活适应教育、统一要求与灵活多样、提高教育质量与现实教育平等的矛盾和争议中。在课程结构上的表现就是学术性科目与非学术性课目、必修的核心课程与选修课在比例上互为消长,即“钟摆”现象。
2. 现行的中小学课程
为了解决持续了近一个世纪的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术能力低下的顽疾不再困扰新世纪美国的发展,80年代后期,美国开始了大规模的中小学教育改革,表现在课程设置上就是继续加强自60年代课程改革以来备受关注的英语、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新三艺”课程,同时加强被忽视的历史和地理两门学科,使这五门科目成为核心学科,以稳固学术的中心地位。同时,各州按照自己的具体情况开设相应的实践和技能课程,培养学生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多维的或全息的理解和认识。其间,政府颁布了《2000年的美国——一种教育战略》《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中小学教育法案》。此番高质量教育改革与50年代末期的“天才”教育不同,主要是为了提高所有学生的技能和学术水平,这源于对全球化竞争的理解和认识。
二、日本课程体系改革:从盲目模仿歐美到理性指导“生存力”的培养
1. 模仿欧美阶段
“二战”后,日本实行“拿来主义”的科技战略,到20世纪80年代基本完成追赶美国的目标,而这期间中小学课程改革基本上是模仿、借鉴欧美等国的经验。
1947年至50年代前期是新教育运动时期,基于经验主义教育观,综合课程盛行于各中小学校。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前期是知识的系统化教育时期,新教育受到批判,读、写、算作为“基础学习”受到特别强调。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前期是教育的现代化时期,知识的灌输学习受到批判,教学特点是培养学生科学家式的认识力和思考力。40年代至70年代,教学论、课程论交替登场,互相批判,但这种批判和争论客观上推动了两种观点在弥补自身的缺陷后走向结合。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前期是教育的人性化时期,主张营造宽裕而充分的学校生活,综合课程又在课程中占据一定位置,教学方法是问题解决学习和系统化教学的结合体。
2. 理性指导“生存力”培养
进入新世纪,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出现的创新经济发展,日本将“科学技术立国”转向“技术创新立国”,由模仿赶超阶段转向独立创新阶段,沿用多年的追赶型经济发展模式,以及为适应这种经济发展模式而建立起来的教育体制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为摆脱“应试教育”怪圈,改变统一、僵化的课程结构,日本对学生实施了“生存力”培养的改革,并取得了很大成效。
“生存力”培养课程体系的特点是:(1)大幅削减教育内容。下狠心将以往的“精选教育内容”改为“严选教育内容”,需要死记硬背的内容彻底被删除,全部内容消减为30%。(2)扩大科目设置和选修的自由度,各所学校可以根据需要自由开设必要的科目。(3)削减课时,每周课时平均削减2节,每节课的时间长短可由学校自行决定。(4)加强综合学习。以培养生存能力为目标的“综合性学习时间”,至小学三年级开始每周平均开设2课时以上,允许教师自由选择主题。(5)强调因人而异的教学。在教学方式上,强调个别教学、小组教学、教师协作教学。(6)增加国际化和信息化方面的内容。为适应国际化和信息化的到来,初中的技能课、家政课学习成为必修内容。(7)加强道德教育。小学低年级的道德科增加了培养善恶判断能力的内容要求。
“二战”后,日本课程演变的历程总体上与美国接近。对于东方国家来说,学习西方的先进教育理论和方法必须考虑本国的国情,日本在这方面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值得我们借鉴。
三、法国课程体系改革:从渐进式的改良到培养现代化的公民
1. 渐进式的改良
在法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历程中,我们看不到美国的大起大伏,看不到日本的模仿现象,它表现出更多的是渐进式的改良过程。1959年,为缓和“二战”后教育表现出的大众化和精英化的矛盾,戴高乐政府颁发《教育改革令》,由此新学科和选修学科开始丰富化。60年代中期,在教育民主思潮的推动下,课程设置开始注重社会的需要和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知识学科和技艺学科的分量同时得到加强。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1985年11月,新的课程改革又提出“发展逻辑思维,提高书面、口头和图像表达与交流技巧,培养工作习惯”三大目标,从而使非学术性科目和选修科目更加丰富。2005年法国政府颁布《面向未来学校的方向与计划法》,提出了“100%的学生能够从学校教育中获得一种文凭或证书”的目标,体现了政府对教育民主化和教育公平的追求。
2. 培养现代化的公民
进入新世纪,学生学术水平的低下与学校文化的危机,促使法国进行现代公民培养的改革。现代公民培养表现在课程上,就是在加强学术性科目要求的同时,加强各个学习阶段、各学科之间的协调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不再局限在各类各级政治机构和社会治理制度的介绍上,而是试图围绕着大的基本概念——人和公民来组织,虽不在中小学设立专门的道德教育科目,但将之融入各学科之中,做到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精神教育双丰收。培养学生对他人个性的尊重,更好地理解自我所处的环境,充分行使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四、美、日、法三国课程体系改革对我国的几点启示
1.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无论是美国的高质量教育课程,还是日本“生存力”培养,或是法国的培养现代社会公民,其指导思想都是要求学生既要学好基础学科知识,又要学习较为广泛的实践技能,强调作为现代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2. 注重课程设置的知识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就是知识的有用性,即知识的价值。在知识激增(知识爆炸)的今天,最有价值、最有用的知识是那些迁移价值最大的知识,如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特别是能够帮助学生学会组织和分析知识的方法,批判地看待事物,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成为具有独立性的学习者。
3. 注重课程设置的灵活多样性
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主要体现在无论是课程的类型、选课的方式,还是教师授课的方式,都给学生留下了较大的选择余地。
4. 加强课程设置的综合化和国际化
现在国际分工越来越细,国际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根据国家有关主管部门预测,现阶段我国最紧缺的人才有五类,其中包括:熟悉世界贸易组织规则,能够参与解决国际争端的专门谈判人才;了解国际惯例,符合各种需要的外语人才;跨领域、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总之,在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进程中,要处理好多样化与统一性的关系。我们的教育改革目标绝不是由统一性走向多样化,而是走向统一性与多样化相结合,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说,是“在同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行多样化”。同时,要结合我国国情,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课程体系改革道路,使学生在走出校园时具备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