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涛,杨 敏,汪 彦,杨德彬,徐 珊,刘 洁
(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塔河油田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沙雅隆起阿克库勒凸起的南部斜坡区,先后经历了加里东中期、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及喜马拉雅期等多期构造运动,在构造和岩溶的双重作用下,形成了由管道、洞穴、孔洞、大尺度断裂和小尺度裂缝组成的缝洞型油藏。上奥陶统地层剥蚀零线以北,海西期暴露地表,遭受长期的风化剥蚀和大气淡水的淋滤作用,形成喀斯特岩溶地貌,发育地表河流和地下岩溶古暗河双重水系。
地表河流水系发育在古风化壳表面(T74)附近,受岩溶古地貌、褶皱控制。岩溶古暗河主要发育于古风化壳的内幕,受岩溶基准面控制,是径流岩溶带演化的最终结果,也是古岩溶发育的最高阶段。岩溶古暗河的结构类型呈多样性,在二维平面上,有单管型、树枝型、网络型和海绵型;在剖面上,有单层型、阶梯型和多层型等,受古岩溶地貌、水动力条件、岩溶层组、裂缝、节理影响,岩溶古暗河系统的内部结构形态存在较大的差异。
塔河油田奥陶系古暗河油藏从投产开发至目前,共投产150口井,累计产油480×104t,平均单井累计产油3.2×104t,投产效果较好地带动了规模开发。由于古暗河形成过程中,受到岩溶期的机械充填、埋藏演化期的垮塌和化学充填等作用,很少能完整保存下来,呈现明显的段塞式特征。从实钻资料来看,岩溶期的机械充填是普遍存在的,但对古暗河的充填结构、充填机理认识不清,一直制约着古暗河油藏的开发,因此,对古暗河油藏岩溶期机械充填特征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溶洞充填物的研究,国外学者R.G.Loucks(1999,2004)在研究了大量现代近地表的溶洞露头,把洞穴充填物分为裂纹角砾、混杂角砾与洞穴沉积充填三大类。国内学者郑聪斌(1997)、张美良(2000)、肖玉茹(2003)、蔡忠贤等(2010)都对溶洞充填物进行过研究,特别是蔡忠贤等(2010)通过岩心观察将塔河油田洞穴充填物分为垮塌型角砾岩、渗流充填相、搬运型岩相和化学沉积岩相四大类9亚类,在塔河地区应用较广泛[1-4]。
基于岩心、常规测井、成像测井资料,本文将塔河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缝洞的充填物分为机械搬运、垮塌充填、渗流充填和化学充填四种充填相。同时根据形成环境,可以分为岩溶期和埋藏演化期两种环境,其中机械搬运沉积物的物源主要是上覆石炭系和二叠系的碎屑岩,受岩溶期古水系的控制,主要发育在近地表开放系统中,以砂泥质、砾岩等碎屑物质为主,虽然受到后期埋藏改造作用的影响,但是机械搬运沉积物仍是岩溶期产物的标志。
岩溶期机械搬运沉积物主要通过落水洞、断裂进入古暗河,在地下水流驱动力和重力双重作用下沉积形成,具有流水冲积洪积和重力分异作用产生的层理以及分选性结构特征。根据形成机制,可以分为砾岩相和砂岩相,砾岩相在岩心上表现为小-中砾岩为主,不显层理,大小混杂,形状呈次圆状,磨圆度较低,分选性较差,砾石成分复杂,主要为泥晶灰岩、燧石,含少量黄铁矿,角砾间为泥质、砂质、石英砂岩胶结;常规测井曲线上可见自然伽马(GR)曲线中幅齿化,井径(CAL)曲线微右偏,三孔隙度曲线(DEN、AC、CNL)微齿化左偏等特征,成像测井资料上显示暗色背景下小斑点状特征(图1)。
图1 搬运砾岩相识别标志
搬运砂岩相在塔河地区普遍发育,岩心上主要为灰绿色钙质粉砂岩、石英粉砂岩、含泥质细-粉砂岩和灰绿色钙质泥岩,具有岩溶期水流作用指示标志的水平层理、平行层理、交错层理、波状交错层理,砂岩的碎屑物质主要由石英、岩屑和灰质颗粒组成,砂泥岩互层分布,在垂向上具有典型的正粒序或反粒序特征,为河流相砂泥岩沉积特点。常规测井曲线上,砂岩相发育段可见明显的GR曲线齿化右偏,CAL曲线右偏,孔隙度曲线齿化左偏等特征,局部可见GR由大变小再变大的韵律组合现象,成像测井资料上表现为线状及条带状,纵向上显示明暗相间层状(图2)。
图2 搬运砂岩相识别标志
古暗河内充填段可以分为未充填段、砾岩相充填段和砂岩相充填段,未充填段在钻井上表现为放空漏失现象,钻时小于5 min/m,从测井上看,泥质含量偏低(小于5%),孔隙度值较大(22.0%~47.0%),也是塔河油田主产段(图3);砾岩相充填段的泥质含量(5%~55%),孔隙度很低(1.0%~4.3%),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砾岩相形成期早于砂岩相,砾岩相的分选差,磨圆度较低,易被后期的泥质充填,造成孔隙变小;砂岩相充填段的泥质含量较低(17%~30%),砂岩相一般呈砂泥岩互层发育,受多期海平面升降的影响,孔隙度直方图上也显示多个旋回。从孔隙度分布特征分析,砂岩相的孔隙度比砾岩相高(2.0%~12.0%),且分布稳定(图4)。
图3 未充填段孔隙度–泥质含量特征
图4 砾岩相充填段和砂岩相充填段孔隙度–泥质含量特征
古暗河的发育受表层裂缝和深部断裂的控制,早期地表水沿表层裂缝、断裂、落水洞流至径流带形成古暗河,后期受到风化、剥蚀和淋滤作用的影响,表层裂缝被改造破坏,与古暗河的匹配性减弱,整体呈片状分布。但是塔河油田奥陶系古暗河的走向基本上与深部断裂的走向一致,如TK483-TK486井古暗河段呈南北向,TK4109井古暗河段呈东西向,TK495X井古暗河段呈北西向,每段古暗河均受深大断裂的控制。同时,有些深大断裂与古暗河斜交发育,他们的交汇部位就是地表河转入古暗河处,也是岩溶期机械充填易发育部位(图5)。
图5 古暗河发育区表层裂缝、深部断裂平面分布
古岩溶缝洞的形成,受岩性、古水动力条件、古地貌、裂缝、断裂、层理等条件综合控制。塔北隆起奥陶系经历了完整的岩溶地质过程,按照地下水的流动方式、岩溶作用方式,结合现代岩溶理论,纵向上将古岩溶分为表层岩溶带、垂向渗滤带、径流岩溶带和潜流溶蚀带,古暗河发育于径流岩溶带中,水体呈现管流和紊流两种形式,水流以水平运动为主,在枯水期,水流量较小,流速低,以静水沉积为主,沉积物较细,容易发生化学沉积,而在洪水期,水流量充沛,以高速流为主,沉积物相对较粗[5-9]。
古暗河通过表层岩溶带、垂向渗滤带的入水口与地表连通,这些入水口包括裂缝、断裂和落水洞等,他们也是地表水进入古暗河的通道,也对古暗河的充填起控制作用。裂缝的规模较小,地震属性上呈网状发育,当裂缝作为入水口时,水流包括垂向渗流和平面状水平流动两种方式,由于裂缝网状发育,地表发育密度大,随着深度的增大,发育密度越来越小,因此,裂缝仅作为地表储水空间,无垂向导水作用,无法携带地表砂泥质物质进入古暗河(图6)。
图6 古暗河上部不同入水口结构
断裂的规模比裂缝大,在地震属性上呈线状分布,当断裂作为入水口时,垂向上可沟通古暗河,水流以垂向渗流为主,具有储水、导水作用,断裂具有一定的横向空间和垂向深度,能够携带地表碎屑物质进入古暗河,特别是岩溶沟谷等部位的断裂,地表和地下均可见到砂泥质充填物。
落水洞常发育于岩溶低部位或岩溶斜坡,古地貌上可见明显的四周高、中间低的低洼结构,在塔河地区,可见表层落水洞和深部落水洞,表层落水洞与断裂一起组合成入水口结构,水流以管流+渗流的形式进入古暗河,起到明显的导水作用,水流也以垂向流为主,表层落水洞+断裂型入水口结构横向空间和纵向沟通能力均强于断裂型,携带地表碎屑物质的能力也较强,在落水洞、断裂与古暗河的连接部位,也是砂泥质充填较严重的部位。
深部落水洞的主要特点是直接连接地表和古暗河,水流以管流的形式进入古暗河,起明显的导水作用,水流也以垂向流为主,由于落水洞的横向空间大、纵向连通古暗河,携带地表碎屑物质的能力最强,在落水洞与古暗河的连接部位,也是砂泥质充填最严重的部位。
由于古暗河不同部位的岩溶形态不同,因此需要结合表层岩溶带、垂向渗滤带和径流带的岩溶形态,综合考虑充填特征;在古岩溶的纵向分带中,表层岩溶带以地表河、落水洞为主,局部区域发育低角度溶蚀缝槽和孔洞;垂向渗滤带在断裂附近可以形成竖井溶洞,在可溶岩与断裂交汇处形成驻水洞,在竖井溶洞和驻水洞附近可以形成溶蚀裂缝和溶蚀孔洞;而径流带可以形成碳酸盐岩最大的储集空间,包括厅堂洞、主干管道、分支管道、孤立溶洞、溶蚀孔洞、裂缝等岩溶形态。古暗河的不同岩溶形态构成了岩溶组合形态,其地表水进入地下的通道、水流流动方向和侵蚀作用能力均不同。通过对塔河油田的研究,总结出三种岩溶组合形态[10-16]。
落水洞-断裂-管道型的岩溶组合形态由地表落水洞、垂向渗滤带断裂和径流带的管道构成,落水洞发育在溶蚀洼地、岩溶沟谷和坡立谷底部,也有部分分布在斜坡上,这些部位会产生滚石等坡积物,这些坡积物随断裂下渗,流到古暗河的管道部位,造成管道充填。从地震反演波阻抗属性可以看到坡立谷底部发育落水洞,落水洞底部通过断裂与下部的古暗河连通,断裂可以通过likelihood(蚂蚁体)进行表征,下部古暗河在波阻抗反演体属性上连续性较好,没有明显的异常变大,是古暗河内部管道的发育特征。常规测井上,可见顶部落水洞和底部的管道中砂泥质充填物发育,如TK483井,在距离风化壳18.5 m和159.5 m,分别发育了13.0 m和14.0 m的砂泥质充填洞。落水洞-断裂-管道型的岩溶组合形态,由于受落水洞和管道充填的影响,没有储集空间,产能差,能量低(图7a)。
断裂-厅堂型岩溶组合形态主要由表层岩溶带和垂向渗滤带的断裂、径流带的厅堂洞组成,多发育于在残丘斜坡或高部位,地表碎屑物质不易停留在斜坡或高部位,但是,地表水可以沿断裂下渗,对下部暗河的顶部进行溶蚀,形成厅堂洞,厅堂洞部位受水平流和垂向流的双向控制,碎屑物质不易停留,保留空间较大[17-20]。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沿暗河方向,地震反射变化明显,呈现上凸下凹的特征,波阻抗反演剖面上,显示异常体规模明显变大,蚂蚁体等属性上可见厅堂洞顶部断裂发育。厅堂洞规模大,水流量大,碎屑物质不易停留,保留空间较大,实钻过程中容易放空漏失,如TK427井,在距离风化壳顶面155.5 m钻遇放空漏失,漏失量仅192.2 t,说明钻遇厅堂洞顶部的裂缝,但是该井累计产油46.63×104t,说明下部的厅堂洞规模很大,产能和能量均较高,是塔河油田的主要开发对象(图7b)。
裂缝-管道型的岩溶组合形态表现为表层断裂不明显,仅发育裂缝性储层,裂缝主要起储水作用,导水作用不明显,无法携带碎屑物质进入古暗河的管道部位,但是古暗河有多个入水口,在裂缝发育地区,下部的管道可能受其他入水口携带的碎屑物质的影响,从而造成充填。由于岩溶管道受潜水面控制,塔河地区受多期构造抬升作用的影响,发育多期岩溶管道,每期岩溶管道的形态和规模不同,且每期岩溶管道之间的部位由于岩溶发育程度较低,孔隙较岩溶管道小,容易被砂泥质充填。波阻抗反演属性上,可见大空间和小空间岩溶管道交互分布,大空间和小空间岩溶管道连接的部位容易被砂泥质充填。在管道发育部位,测井可以揭示到砂泥质充填物,如TK4109井,在距离风化壳顶面188.5 m钻遇砂泥质充填洞,洞高22.0 m。由于受充填的影响,有效储集空间较小,产能较差,产量较低(图7c)。
图7 不同类型岩溶组合形态模式
(1)基于岩心、常规测井、成像测井资料,根据形成机制,将塔河地区机械搬运相分为砾岩相和砂岩相,从孔隙度分布特征来看,砂岩相的孔隙度比砾岩相高。
(2)裂缝作为地表储水空间,无垂向导水作用,该类型入水口无法携带地表砂泥质物质进入古暗河;断裂具有储水、导水作用,具有一定的横向空间和垂向深度,该类型入水口能够携带地表碎屑物质进入古暗河;表层落水洞+断裂型入水口结构横向空间大,纵向沟通能力强,携带地表碎屑物质的能力较强;深部落水洞型入水口的横向空间大,纵向连通古暗河,携带地表碎屑物质的能力最强。
(3)落水洞-断裂-管道型的岩溶组合形态,由于受落水洞和管道充填的影响,没有储集空间,生产上表现为产能差、能量低;断裂-厅堂洞岩溶组合形态受水平流和垂向流的双向控制,碎屑物质不易停留,保留空间较大,产能和能量均较高,是塔河油田的主要开发对象;裂缝-管道型岩溶组合形态受岩溶管道连接部位充填的影响,有效储集空间较小,产能较差、产量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