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天衡
《参政帖》北宋·米芾图中钤有“仪周珍藏”“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等鉴藏名印
对于书画鉴藏而言,除了要求藏家具有财力、眼力、魄力、毅力、预判力外,还需要学力。书画印鉴藏中的学力,泛指对鉴定综合知识的掌握能力,比如对线条、笔墨、史料、纸张(绢、帛)、印章(泥)等的认识。线条是鉴定一幅书画作品真伪的重要依据。除此之外,墨色(颜料)、鉴藏印、题款、印泥的氧化等因素对判断作品真伪也有辅助作用。例如颜料,清康熙时期的花青色像初秋的晴空,蓝得清透,如果看到这个颜色基本就可断定此作所属年代。这些都是我们平时鉴别能注意到的因素。本文着重从史料和印章方面说说鉴藏中的学力问题。
首先说史料。宫廷著录文献《石渠宝笈》及续编、三编,民间著录如《平生壮观》《铁网珊瑚》《清河书画舫》等,以及近当代精审的书画、印谱、杂件等书籍,都是鉴定书画必备的史料。对史料的把握是必需的,但也不能全信。比如,1986年我在安徽买了两方黄牧甫的印章,有人说这两方印的落款日期是他去世后的。但我一看风格、用刀、边款、文字,甚至印材年代都真,于是果断买下。后经再三考证,确定黄牧甫的去世年份从1908年改为1909年。如果只相信资料,那我就捡不到这个“漏”了。收藏书画的朋友总是去比对书画集或印谱,包括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其中,邓石如、赵之谦的个别印记就有讹误。记得20多年前,在拍卖会上见到一副赵之谦的对联,但学生告诉我作品中的印章比《印鉴》里小了一圈。我却坚持把对联拍来。收到作品后我取出《印鉴》比照,发现书中确实比对联上大了一圈,我又取出赵氏原钤的旧谱才知是《印鉴》拍照复原时把图片放大了。
再看印章。民国之前的书画作品中,作者和鉴藏印对鉴定作品真伪非常重要,民国之后的鉴定意义就不大了。因为照相术传到中国后,印章可拍照制成锌版、铜版后用印泥打在作品上,印章是真的,画却是可伪的。
另外,用印章进行书画鉴别也要讲科学、知递变。如吴昌硕34岁刻过一方两面印,一面是“昌硕之印”,一面是“昌硕”。他这方印用到54岁,是我比勘了几千张作品得出的结论。这时印章四角磨损,印面呈馒头状,钤盖模糊,于是他向下稍许磨掉一层后又重新挖剔。所以,这两方重新挖剔过的印章面目跟之前大有不同,并一直用到82岁。之后,他让王个簃临摹了两方。所以,吴氏82岁以后的印章是王个簃临摹的。这方印章经历了三个版本,面目都大不同。可见,印章对书画真伪的佐证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