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昆明 650504)
《广告视觉表现》课程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不仅具有艺术和文化相结合的特征,还需要传播学、市场营销学等其他各学科知识的支撑,是一门跨学科融合的课程。然而,目前我们的专业越来越细化,专业人才的培养使教师的学识往往局限于某一学科领域,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如何在《广告视觉表现》课程中进行跨学科合作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知识的整体性、广告设计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广告设计是通过视觉表现,经由大众媒介传播、目的在于劝服消费者。基于广告设计的综合性与现代性特征,其要求课程中要突出教学内容的多元化,那么主导性的传统学科知识似乎在教育教学中显现出其局限性,催生了跨学科合作。跨学科是指通过融合不同学科的观点,建构一个更加综合的观点来回答或解决一个由单一学科或专业无法解决的宽泛和复杂的问题。《广告视觉表现》课程中的跨学科教学是指由传播学、艺术学等学科的老师协作,共同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广告设计作品需要回答多个问题,比如广告设计对谁?在哪里?说什么?怎么说?等问题,学生需要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思考广告设计元素,因此,广告设计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图形创作过程,而是始于市场调查、分析终于设计作品被发布出去的过程,为了使大学生全面掌握广告设计所涉及的知识,跨学科合作教学的必要性不容忽视。
广告设计是市场营销发展的产物,好的广告是以商品的促销情况作为评判标准,因此对于市场的熟悉程度对广告设计具有很大的影响。大多学生在入学前是没有市场工作经验的,缺乏产品市场的相关概念和实际操作的方法,因此对市场营销的学习至关重要。在课程中需要培养学生时刻关注消费者心理、行为和喜好,培养学生“敢为消费者的需求与欲望制造、销售和广告”的创造能力,需要具有市场营销专业知识的教师协同教学。
《广告视觉表现》课程必须立足于与消费者沟通,把广告信息有效传达给消费者,那么学习传播学的传播模型是非常必要性的。传播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在信息传播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需要如何表达?消费者如何接收信息等问题都需要被考虑,因此传播学教师介入课程,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在以受众认知方式为中心的基础上,提升传播符号的表现能力,比如艺术图形语言创作如何更好地传达信息,广告版式如何引导受众的视觉流程等,需要传播学的教师在课程中进行引导。
《广告视觉表现》课程同时需要学生在了解市场的基础上,讨论与消费者沟通的符号、模式,然后再按执行创意的思维方法进行作品设计。整个过程既需要艺术指导,也需要科学的分析方法。学生只有基于市场营销与传播的知识,才能妙、巧、准地进行艺术创作。由于我们现行教育的学科分类呈现内卷化,每位专业老师对于自己的专业领域知识具有深入的研究,但对于跨学科的知识知之甚少,因此必须多学科的教师协同完成课程教学。
以往的《广告视觉表现》课程教学大多在艺术学院展开,师资队伍基本是设计类学科为主导,虽然部分教师在课程中会与同专业或兄弟院校的老师探讨交流,然而大多局限于同一学科领域,许多老师发现教学中大多出现以下问题:第一,由于专业特长的原因,大多老师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重点在于教创意执行方面。艺术类教师专业性要求较强,很少跨专业教学的情况出现,因此,在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师大多是艺术类专业毕业,其强项在于艺术创作上,所以在教学上侧重创意的艺术表现方面。第二,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对实际消费市场的动态掌握不明,在教学中影响创意策略判断。
《广告视觉表现》课程的教学内容上以跨学科知识为基础,通过对项目进行行业分析,市场调查,思维发散、文案、摄影等系列的教学实践,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里所说的跨学科知识,并不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还包括市场经验,因此笔者在教学改革设计时,考虑到多学科教师合作和市场导师协作的问题。
1.同一学校多学院教师合作教学
既然是多学科的教师合作教学,那么在教学内容、教学学时、考核方式等方面需要进行重新调整课程教学大纲。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划分为市场营销内容、传播学内容、艺术设计内容三部分。其次是教学学时的安排,主要依据教学的内容量化分配,目前《广告视觉表现》课程课时量是72学时,具体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如下表:
第三,考核方式采取基础知识考试与作品考查两种方式。以往的《广告视觉表现》大多以作品代替考试,造成学生有一种观念,整个课程只需要学习设计作品的技术,对于理论的学习不够重视。本次教学改革在理论学习结束后实行随堂考试,主要检查学生对于广告设计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考试题型有简答和论述两种形式。期末考核仍然以作品设计为主,且使用集体评分的方式,几位任课老师共同参与到成果评价当中。
2.学校教师与市场导师协同设计创作指导
前文已经提到,纯粹学校老师教学会出现与市场脱节的情况,而广告设计是一个要求与市场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需要对市场动态非常了解,那么就需要一位指导教师是在广告市场工作的人员。本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安排广告设计作品指导和市场分析两方面的内容由学校教师和市场导师共同教学。
《广告视觉表现》课程一般安排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大学二年级下学期,本次课程改革实践的同学是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18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1班,全班27人,教学安排在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即2020年上半年开课,为了更好地检验教学改革的效果,本次课程引入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的选题,通过教学改革实践,以比赛成果来检验教学效果。
本次教学的多学科基础知识聘请云南民族大学多个学院的老师,且是本次教学改革项目的课题组成员。由于这些老师均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因此本部分内容是各个老师分别教学,这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后续将予以分析。设计教学内容时,主要考虑哪些是基础知识,并没有考虑学科之间相互穿插的问题,因此前期的学习,学生同时接受不同学科老师的讲授。基础知识讲授完成后,学生接着做市场实践、作品传播元素和效果分析等课后作业,然后再回到课堂上进行指导。广告视觉表现方法紧跟其后进行教学,如此安排主要考虑到学生需要基于了解竞争市场、消费者观念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之后市场导师开始介入,对学生作品给予指导意见,这个过程与广告色彩、广告版式内容讲授几乎同期进行。
通过一个学期的课程改革实验发现:1.学生们在做广告设计时,开始具有市场观念,会从消费者出发,想通过市场调查更好地了解消费者行为和心理,且最终也会回到消费喜欢听什么,看什么来指导艺术创作;2.学生在练习广告视觉表现方法时,会意识到自己创作的图形在传播过程中是否会产生歧义,不利于信息传播等问题;3.学生对于什么是好的广告设计的思考较教学改革之前的学生而言,视角更多,关注的内容更全面。最后学生参加2020年的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27位学生的作品共获得云南省赛区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优秀奖4名。总体而言,比教学改革之前课程效果有所提升。
基于理论性内容和应用性操作结合的《广告视觉表现》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尽管希望更好地传授知识,然而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第一,学生对于理论学习出现一些困难。视觉传达设计的学生是图形思维为主,专业的理论授课老师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时,所举案例大多以文字为主,学生反映学习出现一些困难。第二,《广告视觉表现》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涉及多学科,按目前的教学安排是理论学习在前,之后才是实践,即意味着学生在短时间内需要同时接触多学科知识,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出现知识混淆的情况。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完成课程学习,更大可能地获得知识和技能,笔者建议《广告视觉表现》在现有的课程改革基础上可以考虑以下改进方式:第一,双师协同课堂教学。跨学科老师合作教学,不应只是简单的不同学科的老师分别承担课程内容,而应考虑双师协同教学,即一位视觉传达设计的老师和一位跨学科的专业老师合作。视觉传达设计的老师对本专业的学生以及他们易于接受的话语体系比较了解,可以补充跨专业老师知识要点解释。第二,优化课程内容设置。课程内容设置上可以考虑知识点项目制,比如把市场调查作为一个项目来做,教授完专业知识后马上引入课题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每个知识点都带入实践,这样可以使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改变原来理论与实践割裂学习带来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