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心源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 UNESCO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河长度五千多千米,流经不同的地貌与气候环境,多样的自然环境孕育多彩的文化,使得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在黄河流域熠熠生辉,黄河流域的自然与人文两相滋润、相得益彰。
随着历史的演进,黄河流域自然环境在不断变化,流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在不断变化、分异。今天流域内的产业构成以第二产业为主体,其中初级加工业占比较高,能矿资源采掘业突出;第三产业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显著低于沿海地区;第一产业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草原牧业特色鲜明。流域内部发展差距较大,整体与全国水平在逐步拉开。在推进黄河流域新发展的时代里,要发挥流域较丰富的土地、能矿和生物等资源优势,特别要利用好黄河深厚与独特的文化资源,推进文化旅游产业提升及高质量发展无疑是一条重要途径。
遥感技术具有快速、宏观、整体与准确认知对象的优势,因而,能够从整个流域去探知文化遗存、感知与认知黄河本体与环境的特色,基于此去深入理解黄河历史文化特征,并在新时代里发扬光大。
黄河文化是个大文化概念,不是黄河流域内具体的某个时期、某类文化。但是,这个抽象、概括的文化概念,又是流域内的众多支津具体的文化类型特性以及彼此交流、融合与发展后的总括。
中文“文化”这个概念的意思是通过“文”而“化”。“化”是教化、感化,从“文”中得到启发、启示与觉悟,于是化育与化成人的行为、行动与精神。“文”有“具体的”与“一般的”区分,也有“自然”与“人类”的区分。
中国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300多处用到“文”。在首篇《原道》中提出“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即大自然的各种色彩、形状,如日月星辰的天象,山川河流的展布,龙凤藻绘、虎豹炳蔚、云霞雕色、草木贲华等,动植物皆有“文”。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文”。而“人文”则来自人对大自然“文”的观察、领悟与创造。“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 ,然后“能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发辉事业,彪炳辞义”。 可见,自然之“文”与人文之“文”的联系与延拓,以及后者对于民众教化、社会治理的巨大作用与价值。
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文化与文明发生发展过程中存留下来的核心基因,是不同时期宇宙观、社会治理体系及核心价值观相互作用的产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世界遗产分为世界自然遗产、文化遗产以及混合遗产。文化遗产又分为纪念物、遗址、建筑群等。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是认识人类自身进化发展、理解不同民族习俗文化的“物证”,具有知识教育、文明传承、精神激励等意义和作用,并能为世界和平与安全做出独特的贡献。
黄河流域文化遗产的发现、保护、传承、挖掘,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发展国家软实力、寻找命运共同体的源流,以及对于振兴区域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构建国家发展新格局等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与作用。
黄河流域处于中国的心脏位置。黄河流域面积79.6万平方千米(见图1),从西到东由中国的一级、二级、三级阶梯穿过,横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四个地貌单元。黄河流域连接不同气候区,包括高寒、干旱半干旱和季风湿润区,并把来自西北的风成黄土搬运填海。黄河在河南孟津以下形成了巨大的冲积扇,冲积扇缘向东直逼山东丘陵的西侧,且在引黄人工灌溉与漕运驱使下黄河延伸范围更大,自然与人工形成的流域北抵京津、南达淮河,形成平坦广阔的华北冲积、洪积平原,不断摆动的古河道与新河道交叉、叠合形成巨厚的沙土层且蕴含着丰富的多层地下水,为人居环境及农业生产奠定了优越的条件。正因为黄河流域多样的地形、不同的气候、不同的土壤等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从而奠定了人类在此流域多样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图1 黄河流域范围与位置及相关要素关系图(注:虚线为爱辉-腾冲线一段)
黄河在地理上下联通中国的东部与西域,在文化上连接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图1)。黄河通过无私奉献与给予,提供生活于斯的人类繁衍所需要的物质财富。数千年来,黄河供养了亿兆子民。中国的人口密度突变线虽然在不断调整变化,但是,黄河中下游始终是高密度区。从黄河提供人类生产与生活以及化育的功能角度来说,黄河文化主要蕴含有三重功能:黄河的生养功能、护卫功能以及化育功能。
(1)黄河流域丰富多样的自然生态环境,源源不竭地供养子民的生产与生活
从新石器时代至文明时期,黄河流域的文化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直到今天,黄河下游仍然是重要的人口与文化分布区。
黄河发达的灌溉系统养育世世代代的子民。自秦朝以来,在河套平原,纵横交错的发达灌溉系统形成塞上江南;在黄淮海平原,历代的经营发展形成完善的城镇体系 (图2)。黄河中下游区长时间是人口聚集区。今天,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入海致使岸线不断向海伸展,每年填海造陆达20km(图 3)。
图 2 雷达遥感图像显示黄淮海平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图
图 3 Landsat遥感图像显示黄河入海口区域海岸线不断变化的情况
(2)黄河作为天然屏障,阻隔外来入侵、护卫子民不受外来的袭扰
黄河作为天然屏障,在历史上阻隔游牧的袭扰以及外来入侵曾经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图1可见,在黄河“几”字形大拐弯的西边、北边都是游牧区,游牧-农耕毗邻之地,双方难免发生冲突。在黄河“几”字大弯中部,今天的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区,过去是游牧与农耕直接接触的地方(即图1红色虚线斜过的地方),秦昭王就在这个农牧交错带修建长城阻隔冲突。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10世纪的两千年间,西安曾经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先后13个朝代或政权在此建都及建立政权。不仅支流的渭河流域,更有黄河主流的 “几”字大弯深度护佑长安(图1)。
(3)黄河奔流浩荡、桀骜不驯的特性,磨炼黄河人不屈的性格与无畏的精神
黄河流经中国三大地形阶梯,形成6千多米的高差,致使水流速度大。黄河下游处在温带季风气候区,降雨有明显的季节性。在集中降雨的雨季,由于第三级阶梯平坦的地形,黄河流速变慢、泥沙严重淤积,在下游甚至形成地上河,致使人口密集区的黄河下游经常因为洪涝灾害造成严重损失。
中华文明史,同时也是治水史。多难兴邦,灾难也磨炼人的意志与品格。黄河下游水灾频繁。黄河几乎周期性地泛滥、迁徙改道以及决口不断,平均百年一次大改道。治水之路久久为功,与自然灾害长期不屈不挠的英勇抗争,黄河也磨砺、锤炼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与品格。
无论过去、现在与未来,人们仍然要生活于黄河流域。过去几千年,在传统发展模式下,黄河流域为养育中华子民做出了巨大贡献。过去是农业、畜牧业的业态,今天的流域已不堪旧的发展模式的重负,需要新的发展观来推进流域的新模式发展。新的发展观要求生态绿色的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就是要黄河泥沙含量变少、水变清,生态环境变好、人民富,社会稳定祥和、文化兴。遥感信息对于流域生态环境变化监测、开展灾害评估与防灾救灾等都会起到重要作用。
应发挥遥感宏观、客观反映对象的特点,开展国土空间的科学规划。黄河上游段是游牧与农业交错带,地形上是高原、沙漠、戈壁,灌溉农业发达、游牧文化亮丽,在发展生态与绿色产业方面大有可为;中段覆盖山西、中原段,中原文化积累深厚,在文化产业这篇大文章上可以深耕细作;下段覆盖河南、山东,中原、儒家文化发源地农业历史悠久,在新型农业的创新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挖掘方面正逢大展身手的好时候。遥感信息要助力认知流域不同区段的自然之文、人文之文的特色,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促进流域不同区域的新发展,助力打造不同区域象征性消费、高品质消费的形成,形成流域新时代的永续发展。
特别是对于黄河文化价值的挖掘,需要充分运用当代科学技术,创新思维模式。要利用好遥感提供的丰富的信息、广阔的视野,开展黄河支流遥感考古,讲好早期中国的故事;整合黄河、长城、丝绸之路多源信息资源,融会贯通来讲好黄河造福华夏子孙的大故事;充分运用互联网与多媒体开放功能特性,向全世界讲好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奋斗不屈的感人故事。
我国2019 年提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只有创造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才是对黄河文化的最好解读与光大。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文化遗产既是人类文明多样性的核心载体之一,也是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同时又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以及经济、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要充分发挥空间信息技术的优势,深入研究“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的科学内涵,从而实现“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的科学途径,深入挖掘黄河文化遗产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为中华复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