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和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北斗产业发展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进一步加强陆地卫星遥感观测体系建设”、“商业航天亟待国家出台指导性政策”……两会代表委员关注国家航天事业发展,更关注卫星如何应用,如何更好地与新技术新业态融合;他们积极为卫星应用及产业发展建言献策,共同为建设航天强国梦想群策群力。
近年来,中国航天迈入高密度发射阶段,年发射次数稳定在30次以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副总经理李洪表示,2021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发射有望首次突破40次,再创新高。其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将执行载人航天空间站工程、多颗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业务卫星发射等宇航任务。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表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已经全面转入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阶段,2021年将陆续实施空间站核心舱发射、货运补给、载人飞行等多次任务。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杨利伟介绍,新选拔的第三批18名航天员已经报到,准备进入训练。第三批航天员主要由空军飞行员、科研院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科研单位的专家等三方面人员构成,男女航天员均有。第三批航天员主要是为空间站运营阶段的飞行而准备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姜杰院士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和重型运载火箭的研制将持续推进,突破现有火箭的箭体尺寸以及发动机推力。
“目前,天问一号传回了中国首次拍摄的近景火面图像。”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主任包为民表示,后续,天问一号将对预选火星着陆区乌托邦平原的地形、地貌进行探测,于2021年5月到6月择机着陆火星,开展后续巡视探测。
全国政协委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表示,经全球连续监测评估测试表明,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定位、测速、授时精度,以及服务可用性、连续性等均满足指标要求,服务能力已步入世界一流行列,特色服务得到全面部署。北斗区域短报文通信、全球短报文通信已面向大众用户和部分实际用户提供服务。
杨长风表示,目前北斗产业发展已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十四五”期间,国家各部门和地方政府将统筹规划、分工协作,加强技术创新,在北斗产业高质量发展和重点领域国产化替代及规模化应用上谋求新突破。鼓励“北斗+”、“+北斗”技术创新,加强北斗与物联网、无人驾驶、人工智能、5G通信、区块链等战略前沿技术的交叉融合,推动北斗融入新基建,催生新业态、新产业,力争到“十四五”末期,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总体产值翻一番,突破万亿元大关,全球市场份额翻两番,实现北斗产业化向更宽范围、更高水平、更高层次迈进。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利华表示,北斗产业化应用发展需要贯彻创新、开放、共享的理念,紧紧抓住新基建、数字经济、“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等重大需求,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大格局下,更有效地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更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营造更加良好的产业生态体系,使北斗真正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
“新型海洋卫星对于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动绿色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兴伟建议,要加快智慧海洋领域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技术引领,推进海洋遥感数据增值服务快速发展。高轨海洋观测、海洋激光雷达以及高分辨率海流观测等新型海洋卫星的遥感数据,与业务化组网海洋卫星数据及其他海洋观测数据共同成为海洋大数据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智慧海洋等数字化战略新兴产业的关键内容,是海洋产业的生产要素从资源型到数据型转化的关键助力。
我国目前有12颗在轨运行的陆地遥感卫星,已经具备对我国陆地国土2米级分辨率季度、亚米级分辨率和高光谱年度有效覆盖约90%的观测能力。全国政协委员、自然资源部卫星遥感应用中心主任王权表示,现有的光学卫星数量不足,尤其是亚米级高分辨率卫星偏少、覆盖率不够高,应用系统建设相对滞后。他建议要进一步加强陆地卫星遥感观测体系建设,建立以公益遥感卫星为主体、商业遥感卫星为补充、共同组网协同观测的发展模式,以减少重复投资,同时进一步加大自然资源卫星遥感应用,构建自然资源“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遥感监测监管体系。
目前,数字中国建设正式列入我国“十四五”规划目标。全国政协常委、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朋德表示,从精准农业到智慧农业,从数字矿山到智慧矿山,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从乡村振兴到数字乡村,全国的地理空间在数字化,各行各业在数字化,这极大地扩大了地理信息产业的空间。在新时代新阶段,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互动发展的新格局,地理信息产业必须加快转型发展,响应社会化新需求、拥抱大数据新技术、创新地理知识新服务,把我国的地理信息产业做强做大,做成数字经济的重要支柱和数字中国建设的有力支撑。
自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以来,民间资本开始涌入航天领域,商业性质的航天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吴季指出,看似发展迅速的商业航天企业,实际上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部分初创企业融资开始出现困难,投资人投资信心下降;二是行业还是以政府需求为主,市场需求仍不明显;三是企业研制和生产环节的创新不够,大部分企业缺少自己的创新。
吴季建议,由国家牵头出台一个全面、完整地阐述商业航天政策的指导性文件,作为商业航天发展的政策指导大纲;在所有政府投入的航天任务中,容许民资的商业航天企业参与竞争;进一步开放国家任务获取的数据,激励民资商业航天应用企业探索新的卫星应用领域,扩大纯民用的卫星应用市场等。
“航天发射场布局需不断完善优化。”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航天建设副董事长窦晓玉表示,商业发射属于市场行为,具有临时性强、灵活度高、变化性大等特点,现有发射场受政策影响以及管控,难以满足未来高密度、高频次、灵活度高的商业发射需求。
可以预见在五到十年内,卫星应用需求的爆发式增长将带来航天发射业务几何级的暴涨,急需补强国内发射场能力。窦晓玉建议国家发改委将商业卫星发射场列入国家“十四五”重大工程项目,有关单位可指导开展发射场立项、选址及建设方案论证工作。
2020年,中国将卫星互联网作为“信息基础设施”纳入“新基建”范畴。各方企业积极参与,以卫星互联网关键技术攻关与改变传统卫星制造模式,推动形成卫星快速设计制造一体化能力,服务国家卫星互联网“新基建”的建设需求。
卫星互联网领域需要国家层面加强顶层的规划和牵引,多维度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推动整个商业航天产业链的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建议,将卫星互联网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纳入我国“十四五”发展规划,建议国家降低民营企业进入卫星互联网的门槛,进一步放开对民营企业应用商业卫星开展商业服务的行业准入限制。
全国政协委员、新华联集团董事局主席傅军在提案中明确建议将布局低轨星座网络列入国家财政重点计划,并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统一调配产业资源,由重点企业突破。加快低轨卫星通信网络建设既是为了抢占轨道和频段等“不可再生资源”,也是大力发展大通信产业、建设万物互联的空间基础设施的需要。
全国人大代表、农工党中央副主席杨震表示,未来6G时代的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是以地面网络为基础、以空间网络为延伸,覆盖太空、空中、陆地、海洋等自然空间,为天基、空基、陆基、海基和水下等各类用户活动提供信息保障的基础设施。6G时代卫星互联网将需要与地面移动通信网络充分融合,成为一张统一的“网络”。他建议,加快我国卫星互联网发展规划,“十四五”期间实现低轨卫星全球覆盖的卫星互联组网,抢占频率和轨道资源,可以优先建立对全球电磁波频谱观察的低轨卫星网络。
包为民介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也在积极部署运载火箭、卫星的批量生产制造能力建设,为低轨卫星互联网蓬勃发展做好产能储备。按照计划,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鸿雁星座分为两期建设。一期预计在2022年建成并投入运营,系统由60颗核心骨干卫星组成,主要实现全球移动通信、物联网、导航增强、航空监视等功能;二期预计2025年完成建设,系统由数百颗宽带通信卫星组成,可实现全球任意地点的互联网接入。
经过60多年的跨越发展,中国航天凝结形成了由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和探月精神组成的航天精神谱系。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党委书记、副院长赵小津表示,从新发展阶段来看,进入“十四五”,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全面开启,在全社会大力宣讲航天精神,将有力坚定全社会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决心信念。他建议,将航天精神宣讲纳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广泛搭建航天精神宣讲平台,依托已有成果、课程、队伍面向全社会开展宣讲活动,推进航天精神深入人心,将其打造成为各领域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抓手和强力支撑。
航天系统许多厂所都是“三线建设”时期的产物,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航天江南所属航天天马公司的姜涛表示,“让社会更多了解三线历史、感受‘三线精神’意义重大、使命光荣。”他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三线建设”所在地区做好“三线文化”遗址的保护和“三线精神”的宣传工作,及时系统收集和整理“三线建设”期间涌现出来的感人事迹,做好新形势下对伟大“三线精神”的宣传工作,同时对“三线”文化保护给予一定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