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經濟適度多元,需要發展文化產業,但各區文化設施的明顯不足,嚴重阻礙了澳門文化市場的培育,當然也會嚴重影響澳門文化產業的發展,對此您怎麼看?對政府有何建議?
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魏鵬舉院長:大力培育文化創意產業並推動文化與旅遊的融合發展,這是澳門實現經濟適度多元化的最優選項之一。文化及相關產業非常適合澳門的城市特色和經濟特點,澳門的文化多元包容,特色鮮明,旅遊休閒會展經濟國際化程度高產業鏈完整,文化及相關產業的發展條件與經濟基礎都很好。最近十多年來,澳門政府及各界對於發展文化相關產業很重視,也做了不少的努力和嘗試,現在看來,成效還不太明顯。
文化相關產業沒有快速發展起來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產業積澱不夠,龍頭企業缺乏,專業人才稀少,資本積極性弱等,文化設施對於相關產業發展的基礎支撐乏力也的確是其中制約性的因素之一。尤其從文化及相關產業集聚效應的角度來看,澳門的城市文化設施短板問題就是關鍵了。文化設施的集中度本身就可以帶動文化和旅遊產業的發展,比如美國華盛頓特區,豐富而高品質的博物館吸引了全球的遊客,由此帶動了文博文創衍生品市場、文博旅遊、文博會展、文博教育等文旅相關產業的發展。完備的文化設施也往往是特定文化產業集聚的主要誘因,比如作為全球演出業公認的地標美國紐約百老匯或英國倫敦西區,劇場的集中帶動演出的繁榮和消費的集聚。
澳門在文化設施規劃建設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對文化及相關產業發展之間的互動支撐關係,要注意調動民間社會的活力,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的基礎性作用和長效機制。比如,鼓勵私人博物館發展,促進商業性文化空間的整合利用,推動在老舊工業廠房或老城遺址規劃發展文創集聚區,大力發展文化金融業態等。
澳門演藝文化協會關偉霖會長:怎樣利用澳門的六大博彩企業的優勢釋放多些文化空間,如政府曾要求每間博彩企業每年支持兩個大型的體育文化活動,希望屆時博彩業投牌時,對於文化產業的支持成為能夠加分的條件之一。澳門對於博彩企業以前都有要求對本地文化企業的扶持,如澳門威尼斯人支持了澳門的會展業,對於澳門文化、體育的扶持亦是博彩企業中標的考量因素之一。現在博彩業佔GDP85%以上,政府希望博彩業佔50%,其它行業佔50%。如此,還需要政府釋放更加多的資源,有市場才有產業,文化市場其實是個很大的產業鏈。
澳門文化廣場陳雨潤董事總經理:澳門各區的文化設施不足,影響了文化市場的培育。在我看來,建議政府帶頭尊重藝術家,讓澳門的文藝作品有好的出路,如政府可以選購本地藝術家的作品;建議澳門的酒店使用本地藝術家的作品,以及一些文創作品可以放在澳門的酒店大堂用以推廣;在賭牌續期時,增加對澳門文創產業的支持。歷史上曾有許多大師級藝術家來過澳門,如嶺南派畫家:高劍父、關山月、趙少昂等,可以建一個嶺南美術館,相信會吸引眾多觀眾。
澳門資深文化工作者陳浩星先生:《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對澳門增加了“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新定位,在一中心、一平臺之外增加一基地,這是符合澳門的實際情況的,也為建設世界旅遊休閑中心這設定注入新的內涵與動力。這方面大家不妨多動動腦筋。我的工作經驗,藝博館曾做過一些高規格的展覽,例如和北京的故宮、法國的羅浮宮開展合作,這樣可以吸引更多觀眾,尤其是遊客,也可籍此提升居民的文藝修養,提高澳門城市的文化品味。文化是眾人之事,要落實建設一基地的目標,需要全民參與。
澳門市場小,需要向內地和國際開放。一個先進的地方,其文化消費在支出比例往往也是高的。據統計資料,澳門居民2012-2013年的康樂及文化消費比例是3.9,但至2017-2018年,已上升至4.6,顯然隨著教育的提高,文化的普及,澳門居民比從前重視文化康樂。當然,這和發達國家仍有一段距離,如一項資料顯示,英國在2017年的娛樂文化消費結構比例是9.6,但對澳門在這方面發展我覺得是樂觀的。
澳門目前沒有形成文化產業鏈,建議鼓勵外來投資,有如開放博彩業經營權,讓社會賺取紅利。政府資源如博物館、檔案館藏品的影像資料供企業免費使用,藉此支持業界,將文化創意產業的餅做大做好,爭取更大發展空間。如果大三巴牌坊衍生成各式各樣文化商品,行銷全球,對澳門不是壞事吧?又如以澳門為背景的電影《遊龍戲鳳》,在澳門取景之地,引起外人關注,也催生了旅遊,如果一部電影能夠產生有關澳門的商品那就更理想了。如何通過外來力量,做好我們想要的產業,這個課題值得社會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