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度中国茶业扶贫发展报告

2021-04-21 07:00梅宇
中国茶叶加工 2021年1期
关键词:茶叶贫困户

梅宇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北京100801)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 也是当今全球第一大产茶国和第一大消费国。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茶产业规模也持续扩大。 2020 年,中国茶业综合产值已突破7000 亿元人民币, 从业者近7000 万人。 发展茶产业既可以提高茶农收入、振兴经济,又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旅游,还能够提升文化内涵、唱响品牌,因此很多贫困地区将茶产业作为农业精准扶贫的主导产业[1]。 据统计,全国832 个国家级贫困县中有337 个县域以茶产业为脱贫产业,其中有1/3 以茶叶为支柱产业,具体名单如表1 所示。茶叶一方连着万千茶农,另一方联系着数亿消费者。 全国23 个省、5 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 个特别行政区约6 亿人有饮茶习俗或消费习惯。 特别是在“三州三区”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边销茶一直是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必需品。

党的十八大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指挥带动下,行业组织、地方政府、产销企业、科研机构等中国茶产业的各参与方担当作为、各司其职,通力配合,凝心聚力茶业精准扶贫,取得了显著成效。 文章以展示四方扶贫工作中的主要典型案例入手,解读与展示中国茶产业扶贫工作的成就。

表1 全国337 个涉(产)茶贫困县名单Table 1 List of all 337 poverty-striken tea-producing counties

1 社会组织发挥行业协调、 指导、服务作用

社会组织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在产业扶贫中,其作用贯穿在全产业的每个细节。 以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为代表的全国百余个各级茶叶社会组织, 长期坚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兼顾贫困茶区发展与扶助贫困地区消费,在经济发展中表现突出, 受到了国务院及相关部委的表彰与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 下面以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以下简称中茶协)为例,简要概括社会组织发挥的行业协调、指导、服务作用。

一是明确定位,长远谋划。中茶协通过对自身的行政及业务传承、 资源与平台等优势进行分析整合,将扶贫工作定位在立足行业实际,调动行业与会员的资源, 密切联系各级政府, 力拓销售市场,以消费扶贫联动产业扶贫,形成良性机制。 为此协会与数家国际机构和多家跨国公司及国内涉茶高校与科研机构共同成立了 “中国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工作组”,牵头编写了《中国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指南》,持续数年开展了茶产业精准扶贫与可持续发展试点工作。

二是统筹协调、精准服务。边销茶是中茶协扶贫工作的长期抓手。 中茶协积极与民委、商务、财政、市监总局、供销总社等多部委沟通协调,保障了产销基本平衡, 促进了产业扶贫与消费扶贫的“双赢”,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在助力贫困茶区方面,2019~2020 年,中茶协利用官网和自媒体平台, 及时发布产销、标准、政策信息及专项报告,为产茶县(市)政府提供权威参考。 如为解决2020 年疫情造成的 “卖茶难”,协会在官网开通集采信息平台,得到包括54个国家级贫困县在内的全国15 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115 个县域的583 家大中型加工企业的欢迎和积极参与, 最终协助完成干毛茶销售34.12万吨。 此外,中茶协通过各类展会平台,宣传推介贫困地区优质茶叶,每年主办的产销对接会、展览展销会、市场交易会数十场,均设有扶贫专区,如在五峰县主办了三届茶旅大会, 促成每年十万人次的茶旅消费扶贫合作, 组织销区市场与几百户茶农签订了帮扶采购订单等;与铜仁市联办的“梵净山国际抹茶文化节”带动9 万贫困人口增收[2]。

三是观念引导,组织调动。茶业精准扶贫需要生产者、采购商、零售商、各级政府部门,乃至消费者等应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 认识并履行各自在产业价值链上的责任,最终形成“利益均享,责任共担”。为此协会开展的主要工作:(1)以技能竞赛与技术交流促进贫困茶区制茶技术提升。 2018~2019 年先后在贵州湄潭、江西遂川等地组织加工技能竞赛与交流活动11 次,全国16 个省区90 余个产茶县市的1600 余名基层员工与茶农参与,其中贫困地区少数民族选手80 余人,2 名贫困地区选手被国家人社部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2)将茶叶标准化工作与扶贫结合,2019 年先后与湖北赤壁、河南商城等多个茶区共同编制多项行标、团标,通过提升贫困茶区茶产品标准,促进产品推广销售;(3)举办“乡村振兴,茶业扶贫”论坛,交流扶贫经验,宣传推广各样板产区茶叶扶贫模式,坚定产茶区政府、茶企、茶农的发展信心与决心;(4)设立主题活动,引导扶贫工作。协会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加大对贫困地区茶叶原料采购,如在2020年抗击疫情、扶助湖北茶工作中,中茶协仅在两周内组织部分会员企业购买湖北茶叶4959 吨(1.26亿元),总共实现帮扶采购金额逾3 亿元,完成了民政、商务、工信等多部委交办的任务。

在中茶协的示范带动下, 全国各级行业组织积极作为, 十余家各级行业组织获得扶贫相关表彰。 当然,产业扶贫不仅需要正确的方向引领,也需要各级政府的关怀与支持, 特别是产区政府的支撑作用尤为重要。

2 产区政府专注引助聚化,凝心打造模式

纵观全国,各茶产区政府在茶业扶贫工作中,坚持以“两山”理论为指导,结合自身实际,取得了可喜成效,涌现出安溪、金寨、松阳、勐海、福鼎等多种模式。其中,安化模式是造血式扶贫的典型案例。 安化县是集山区、库区、革命老区于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县。 该县以安化黑茶为主导特色产业,将经济发展与脱贫致富进行有机统一,主要做法总结如下。

一是聚焦主产业。 安化县立足传统茶乡的县情实际,着力发展安化黑茶产业,紧跟千亿湘茶发展规划,坚持“扩基地、提品质、强品牌”,把茶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和富民主业来打造。 2019 年茶叶产量达9 万吨,实现综合产值220 亿元,茶产业税收2 亿多元, 全县茶产业及关联行业从业人员达40万人,其中贫困人口近10 万人。 安化黑茶产业已成为区域内规模最大、品牌最响、综合效益最高、带动能力最强、从业人员最多的富民主导产业,成为该县精准扶贫的中坚力量。 同时安化县大力推进茶旅一体化发展,创办农家乐、家庭农场、美丽田园、农事体验园等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全县1.1万多名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产业成功脱贫, 茶乡花海生态体验园成为安化茶旅文康融合发展的示范项目。

二是创新帮扶机制。 安化县创新实现帮扶模式多样化、利益联结机制多样化、龙头企业带动多样化,着力提升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促进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安化县积极推广园区带动、龙头带动、集体带动、股份合作、资产托管、务工就业、公益就业、混合推进等8 种模式,结合县情实际,重点推行直接帮扶、股份合作帮扶、委托帮扶三种模式。 各级各部门与产业扶贫实施主体单位积极探索“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乡镇 (村)+示范点+贫困户+非贫困户”“扶贫车间+扶贫产品+贫困户”“致富能人+贫困户” 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 将贫困群众的生产要素合理融入扶贫产业, 把更多老百姓带动吸纳到产业发展链上来,壮大产业发展力量,促进贫困人口的收入多元化。 同时通过政策倾斜、项目支持、资金帮扶等举措, 引导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在贫困村建设产业基地,给农村“造血”。 此外,扶贫工作也顾及企业发展,将政策性的扶贫贷款、上级扶贫基金和县财政补贴资金, 直接作为股金投入到农业园区和龙头企业,既为企业“蓄水”,又能让贫困户实现生产“得现金”、务工“挣薪金”、入股“分红金”、土地流转“获租金”,让企业与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

三是加强监督管理。 政府切实加强对产业扶贫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管, 发挥财政资金在扶贫工作中的最大效益, 确保产业扶贫项目资金使用的规范性、严肃性,做到精准扶贫、高质量脱贫,真正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一方面通过建立产业扶贫指导员与监管员制度, 确保人员落实到位;另一方面加强资金监管和督查,确保项目规范实施和顺利推进。

四是健全三大机制。 安化县支持产业人才配备、加强资金整合力度、突出企业帮扶,带动产业加速发展。通过健全力量保障机制,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整合资源培训技能型人才和服务型人才。 通过健全资金整合机制, 确保集中资源办大事;近五年整合各类资金13.4 亿元,通过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生活改善、农村生态保护这四大平台将资金安排到位。 通过健全社会参与机制, 以广播、 电视、 网络、 手机APP、微信群等方式,大力宣传产业扶贫政策,营造浓厚氛围; 出台社会力量助力精准扶贫实施意见,鼓励爱心企业、经促分会、在外乡友积极开展万企联村,广泛参与扶贫产业发展,助力基础设施建设,主动联系贫困家庭,一对一开展产业帮扶。

2015 年以来,安化县累计投入产业扶贫专项资金2.3 亿元,实施重点产业扶贫项目274 个,帮扶贫困人口12.6 万人, 占总贫困人口的84.5%。通过出台 《关于鼓励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产业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调动大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参与产业扶贫, 同时投入产业巩固帮扶资金6550 万元,实现了全县贫困人口得产业帮扶全覆盖,工作成效显著。

3 骨干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勇担社会责任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也是经济扶贫的关键所在。 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注册茶企十余万家。 尽管企业所有制不同、规模大小不等,但在产业扶贫的大形势下,在行业组织与政府的指导帮助下,都积极参与了扶贫工作,表现也各具特点。

3.1 央级茶企肩负政治责任,面向全国硬核实施

作为央企的代表,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茶公司)积极发挥产业与技术优势,将挖掘、扶持贫困县茶叶资源作为精准扶贫切入点,在打通贫困县茶叶销售渠道、提升品牌附加值方面,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打造产业扶贫样板。在专题调研基础上,中茶首先明确了加大产业扶贫力度、 创新教育扶贫、持续开展消费扶贫等三大方面6 项改进举措,其后发挥技术和专业优势, 把该公司定点扶贫县江西修水县的茶企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纳入中茶公司培训体系,创建了“走进去”和“请出来”相结合的培训机制。随后建立了一对一帮扶对接机制,逐步将合格茶企纳入中茶公司原料采购系统,通过优先采购,以点带面,逐步扩大修水县茶企加入中茶原料供应商体系的范围。 同时开展技术帮扶指导,协助建立茶叶生产基地,协助提供技术帮扶和指导。在修水扶贫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中茶在陕西、 江西等省的其它国家级贫困县复制了这一模式,2019 年,中茶公司在武陵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等5 省所属12 个国家级贫困县采购茶叶原料3702 万元, 带动约 900 个贫困户、3200 名贫困人口增产增收。

二是探索银企合作模式。 陕西省紫阳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中国建设银行总行定点扶贫县。应建行总行请求,2019 年, 中茶公司数次组织采购与研发人员深入调研紫阳县茶产业现状, 与建行总行、紫阳县政府签署了三方战略合作协议,协助制定富硒茶产业规划、标准和品牌推介方案,以紫阳富硒茶为试点, 合作开发中茶品牌富硒茶系列。 2019 年,中茶湖南安化第一茶厂有限公司按照协议与紫阳县向阳茶厂顺利签署15 吨黑毛茶采购合同。通过携手建行,中茶公司充分发掘紫阳县茶叶资源优势与潜力,力促紫阳茶产业升级,带动当地800 多贫困户的增收。

三是接受部委委托任务。 江西省遂川县是民政部定点扶贫县,根据民政部要求,中茶公司数次实地考察并与民政部及当地政府深入探讨产业发展突破口,最终形成共识。 2019 年,中茶公司与民政部、遂川县人民政府签署三方战略合作协议,由中茶公司协助民政部在遂川县汤湖镇南屏村建设一所集现代化、自动化、标准化、清洁化、初精制于一体的茶叶加工示范标杆工厂。 通过这一典型示范,带动遂川县茶叶企业总体水平提升,增加就业机会,巩固脱贫成果。

3.2 民营茶企亦有社会担当,根植乡里扶贫助困

在央企助力扶贫作用的同时, 民营企业也不甘落后。河南新林茶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林公司)就是其中的一个案例。该公司立足当地茶叶资源优势,按照“公司+产业+农户+基地+合作社+协会”的扶贫开发产业化发展模式,大力实施规模化、名牌化、产业化战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参与扶贫开发。通过到户增收、“五位一体”实现产业金融扶贫、 流转土地与合作社和贫困农户签订稳定的鲜叶保护价收购协议、 安排贫困户务工等形式,辐射带动当地茶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提高农村组织化程度,引领了14 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371 户5772人脱贫致富。

一是完善利益联接机制。新林公司垫付资金,发展订单农业,建设合同基地,采取企业制定最低收购保护价、 按贫困农户出售鲜叶数量进行利润适当返还等多种方式,与贫困茶农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目前,该公司采购贫困茶农的茶鲜叶原料占年总量的85.1%。2019 年,与八里畈镇700 余户贫困户签订鲜叶收购合同, 以高于市价10%的价格收购鲜叶,使贫困户增收1620万元。 2020 年,与新县11 个乡镇2300 户余户贫困户签订鲜叶收购合同, 以高于市价17%的价格收购鲜叶,使贫困户增收2.6 亿元。 二是加快科技创新。立足新县丰富的夏秋茶资源优势,开展速溶茶和抹茶项目,成功拉长茶产业链条,辐射带动全县2300 余户茶农增收1350 万元, 安排就业岗位130 余个。 三是开展专项推动。 近年来,新林公司投资1600 万元为新县的5 个贫困村新建日本薮北茶基地800 公顷, 组织贫困茶农户开展茶叶种植加工技术、茶园机械化管理等培训40 次,培训茶农3800 余人。产业辐射全县17 个乡、镇(区)及周边的光山、罗山,乃至湖北省红安县等,带动全县茶农7630 余户年均增收1.2 亿元,安排就业岗位320 余个。

从全国的角度看,由于工作性质、面向对象、市场规模以及自身条件的不同, 各茶企在扶贫中的服务对象、发挥作用、工作角度存在着差异,但投身产业扶贫、 热心公益事业的奉献精神是同等可贵的。

4 科研院所强力支撑产业,科技赋能扶贫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在行业引领、政府支撑、企业主体共同发力的同时, 产业科技的创新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作为中国茶叶科技的两大国家级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在茶业扶贫工作中表现突出。

4.1 发挥优势力求精准, 彰显茶业科研国家队的作用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以下简称中茶所)成立于1958 年9 月,是国家级综合性茶叶科研机构。 该所将产业扶贫的成功经验归结为打好“六张牌”。

一是打好“智慧牌”。中茶所创新提出“六位一体”(选定一个区域、签订一份协议、确定一名联系专家、编制一份规划、实施一批项目、应用一批新成果)的区域科技推广服务模式和“三长战略”(县市长+董事长+院所长)的科技帮扶措施,形成了长效机制。 此外,充分发挥智库作用,为政府宏观决策献计献策,为巴中市、贵定县、长阳县、铅山县等一大批产茶县(市)编制了茶产业发展规划,每一个合作产茶县(市)确定一位“联县专家”,负责组织服务团队。二是打好“技术牌”。中茶所大力开展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为贫困茶区提供技术支撑,以茶树良种育成推动产业良种化进程; 以茶叶绿色高效生产和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与产品创新促进茶业绿色发展; 以生产机械研发促进茶叶生产机械化。近年来,中茶所推广茶树新品种10 余个,茶新产品50 多个,新技术100 多项,促进了产业发展和茶农增收致富。三是打好“绿色牌”。依托贫困地区的生态优势,中茶所帮助其开拓“生态富民”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如在武陵山区,中茶所建议鹤峰发挥生态优势,打绿色生态牌,实施全域有机茶发展战略,以打造“中国有机茶第一县”为目标,推广有机茶生产、病虫害绿色防控以及茶叶品质提升等一批适用先进科技新成果。四是打好“龙头牌”。中茶所每年服务贫困地区茶企约100 家左右,通过帮扶这些企业,带动其周边的贫困户增收脱贫。五是打好“品牌牌”。中茶所依托技术和人才优势,引导贫困地区茶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六是打好“扶智牌”。中茶所高度重视贫困地区专技人才培养工作, 充分利用研究所科研资源优势,通过招收研究生、接收访问学者、选派科技人才挂职等措施, 为推动贫困茶区脱贫攻坚提供人才支撑。 针对近几年中西部产茶区的人才需求,2016 年以来,共接收“西部之光”访问学者6人,培养了西部本土优秀科技人才;先后选派4 名中青年科技骨干分别赴湖北恩施、江西婺源、贵州贵定等地挂职,充分发挥学历高、专业强、理念新等优势,为当地引进项目、引进资金、引进技术,精准帮扶当地茶产业发展。

与此同时, 以中茶所作为支撑的中国茶叶学会也持续为贫困地区茶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助力产业脱贫。 先后组织专家707 人次,赴全国167 个贫困县市开展茶叶科技助力产业扶贫和科普教育扶贫工作,开展专题培训272 场,举办咨询会22 次,赠送生产技术资料2 万余份;创建14 个中国茶叶学会专家工作站/学会服务站,承接完成中国科协、人社部、中直管理局、浙江边检总站扶贫任务;2018、2019 年连续被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授予 “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团队”称号。

4.2 专注标准着力加工, 把握产业提质增效的核心点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 (以下简称中茶院)成立于1978 年,是直属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国家级科研院所。近年来,中茶院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助力扶贫工作,主要开展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是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茶院以茶资源利用高值化、功能特性专一化、跨界产品多元化、加工工艺绿色化为目标, 构建基于茶资源全价利用、 跨界开发的全产业链价值一体化跃升技术体系。 面向社会提供茶叶领域的精深加工、 贮藏流通、质量安全、工艺装备以及标准化等公益性技术服务,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供给。

二是科技服务示范县(基地)。 中茶院针对浙江、湖北、福建、河南等省示范县的共性技术需求提供相应科技支撑,如共建研发中心、攻关科技难题、拟定产业发展规划、举办茶叶技能人才培训、主办技术交流会或科技创新论坛、 派出挂职科技副县长等,搭建政产学研平台,直接为当地政府、企业和茶农在茶叶种植、加工、综合利用、产业规划等领域提供技术支撑。 为贵州都匀开展了都匀毛尖自动化生产线设计与示范, 适用于春季手采鲜叶和夏秋茶机采鲜叶的大规模生产, 改变了黔东南地区茶叶加工面临的手工或单机加工茶叶品质不稳定、茶叶生产综合效益低等问题;为云南昌宁开展了县域茶资源品质典型性特征分析、 茶叶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群研究与开发、茶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项目,联合申报实施了帮扶西南山区贫困茶农示范项目,定位昌宁为滇红核心产区,挖掘了昌宁红茶的品质特征, 扩大了昌宁古树茶及千年茶乡的品牌知名度。

三是科技特派员服务“三农”。 2012 年以来,中茶院先后派出7 个批次团队特派员和4 个批次共33 人次的个人科技特派员,开展组团式科技服务与对口帮扶工作,带动农民创业创新。实施个人科技特派员项目40 余项,与当地企业联合申报或协助申报科技项目近30 项,开发新设备近10 种,推广新技术近30 项,培训农民3000 余人次。通过多年努力, 形成了以科技创新示范县为中心辐射全国主要茶叶产销地区的技术服务体系和网络,进一步覆盖浙江、福建、四川、湖南、贵州等省40余个产茶县的政府、企业。

四是科技助力精准扶贫。 中茶院以产业扶贫为重点,推进精准服贫。派出专家团队赴供销总社对口支援县江西安远县和浙江省东西扶贫对接单位湖北恩施市, 以科技助力当地茶产业标准化种植、品牌特色化发展、产品创新和农户脱贫致富;为重庆万源市、 巫溪县编制茶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开发代用茶新产品,促进当地茶产业快速发展;派专家赴云南、广西、湖北、山东等省的产茶县市,参与贫困地区茶产业发展咨询工作,为当地发展献智献力。

五是公益培训技能人才。 中茶院专家为贫困县和欠发达地区的企业、新型农业主体、合作社、农户开设产业发展、茶叶传统加工技术、精深加工技术、质量安全控制技术、茶园管理技术、茶叶品质提升技术、茶叶标准化知识等公益性主题讲座;开展贴近茶农生产实际的专业技术推广和综合知识培训,如“评茶员”“茶园管理师”“机械制茶师”等技术培训班, 加强茶业从业人员的茶园绿色防控、肥培管理和茶叶品质安全控制技术,加速推进“机器换人”,茶叶加工机械化连续化自动化,实现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年均提供技术培训100 余次,至今已累计培训5 万多技能人才。

5 展望

2020 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之年,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 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行业组织、地方政府、产销企业、科研机构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最终形成合力,取得了这场伟大战役的胜利。 2021 年,党中央决定,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 年过渡期。 这意味着确保农民收入长期持续稳定增长、保证脱贫不返贫将成为常态化工作。肩负振兴乡村经济、普惠广大茶农、兼济广大消费者的中国茶产业在今后一段时期仍将继续担当发展重任。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与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与帮助下,在行业组织、地方政府、产销企业、科研机构以及全体茶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国茶产业一定可以越来越兴旺,越做越繁荣,让广大茶农“因茶致富、因茶兴业”,让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

猜你喜欢
茶叶贫困户
《茶叶通讯》简介
《茶叶通讯》简介
金融扶贫站惠及3万贫困户
河北永年:超70%贫困户至少三重产业带动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不能让老区一个贫困户掉队
“鞋底垫厚点,也能走得快”——贫困户崔普选和他的“梦中梦”
香喷喷的茶叶
徐召学:到北方种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