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茶产业“十三五”回顾与“十四五”展望

2021-04-21 07:00罗列万冯海强胡双
中国茶叶加工 2021年1期
关键词:茶业十三五茶园

罗列万 ,冯海强,胡双

(1.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杭州 310020;2.新昌县农业农村局,浙江绍兴 312500)

茶业是浙江农业传统优势产业,“十三五”期间(2016~2020 年),在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下, 浙江茶产业再创辉煌,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茶业提质增效、茶农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章总结了“十三五”期间浙江茶产业的突出亮点,主要表现在政策引导、品牌提升、团队协作、科技支撑、保险保障、茶园茶厂工程建设和三产融合发展等方面,同时对“十四五”期间浙江茶产业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1 “十三五”浙江茶产业概况

“十三五”期间的浙江茶产业以“高效生态、特色精品”为目标,完成了茶产业、茶生态、茶经济、茶旅游和茶文化有机融合、 协调发展的现代茶产业体系的基本构建。

1.1 产业规模历史新高,生产发展势态良好

“十三五”期间,浙江茶产业总体保持持续增长发展势态, 规模和产值均实现稳步增长。 受2016 年全省春霜夏旱严重灾情和2020 年空前的新冠疫情影响,产值增速表现为明显的“两头低、中间高”。表1 总结了“十三五”期间浙江茶产业规模变化情况,2020 年,全省茶园总面积、茶叶总产量、总产值分别达到20.5 万公顷、19.1 万吨、238.6亿元,比 2015 年分别增长 4.2%、11.7%、43.8%,均超过“十二五”时期[1],再创历史新高。 “十三五”期间的浙江茶产业较好地遵循了20 多年来坚持的“稳面积、稳产量、提品质、提效益”的发展方针。各地市茶产业发展情况如表2 所示,杭州市、绍兴市和湖州市“三足鼎立”的态势继续保持,其中茶园面积方面,前三位差距依然不大,茶叶产量方面,丽水大幅增加反超绍兴,茶叶产值方面,湖州、丽水增长较多,前三位差距逐步拉开。

表1 2015~2020 年浙江茶产业规模变化Table 1 Changes in the scale of Zhejiang tea industry from 2015 to 2020

表2 2015 年和2020 年浙江茶产业规模前三地市变化Table 2 Changes in the top three cities of Zhejiang’s tea industry scale in 2015 and 2020

1.2 茶类结构合理优化,主导优势保持良好

“十三五” 期间浙江茶类规模变化如表3 所示, 浙江茶产业中绿茶依然保持绝对主导优势,2020 年绿茶产量、产值占全省茶叶总量的90.23%和91.31%。 其它茶类发展态势良好,产量、产值比重达9.77%、8.69%,分别比2015 年提高了2.69%和2.70%。 其中红茶、黄茶、白茶、花茶均有大幅提升,红茶产值已占全省茶叶总量的6.80%,白茶、黄茶的产量、产值也有非常大的提升。 此外,从少量生产到渐成规模,金华茉莉花茶实现复兴,占据一定市场。浙江形成了以绿茶为绝对主导,红、黑、青、白、黄五大茶类和花茶为补充的茶类格局,既突出了浙茶的资源禀赋特点,又兼顾了市场需求。

1.3 品牌打造层层有序,市场影响不断提升

“十三五” 期间, 名优茶继续高速发展,2020年浙江省名优茶产量、 产值分别达到10.2 万吨、213.4 亿元,占全省总量的53.18%、89.43%,分别比2015 年提高6.28%和0.57%,名优茶主导地位更加稳固。全省已有茶叶品牌200 多个,形成了省级品牌龙井茶、以浙江十大名茶为代表的40 多个区域公用品牌、以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为代表的40多个企业品牌等层次分明的品牌格局。 特别是龙井茶,2020 年生产茶园面积7.4 万公顷, 产量2.5万吨,产值52.8 亿元,分别占全省茶叶总产量、总产值的13.01%、22.13%, 已成为我国产区范围最广、涉及茶农最多、产业规模最大、区域优势最强、对茶产业贡献最大的地理标志绿茶品牌。 “十三五” 期间, 浙江茶叶持续保持产销顺畅的良好局面,特别是在疫情影响较大的2020 年春季,品牌效应进一步显现, 优势品牌产区和品牌茶企大都实现了量增价升的畅销态势, 为浙江茶产业成功走出质量效益型的发展之路作出了贡献。

表3 2015 年和2020 年浙江茶类规模变化Table 3 Changes in the scale of Zhejiang tea in 2015 and 2020

1.4 茶树良种化持续推进,产业发展增力鼓劲

2020 年浙江省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15.4 万公顷, 无性系良种率75.33%, 比2015 年提高了7.98%。在安吉白茶“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和黄金芽热潮的带动下, 浙江特异性茶树品种选育和应用走在全国前列,据统计,全国省级以上叶色特异品种55 个,浙江有39 个,占比超70%,其中安吉白茶已成为浙江栽种面积最大的无性系良种,黄金芽、中黄1 号、景白2 号等均有万亩以上规模种植[2]。 茶树的良种化和特异品种的推广应用, 促进了茶树品种结构的调整与产品品质的提升,更增进了浙江茶产业强有力的发展后劲。

1.5 抹茶发展迅猛初具规模,成为全球最大产地

随着新式抹茶饮品风靡市场,“十三五” 抹茶消费快速兴起, 浙江抹茶产业发展迅猛并初具规模。 2018 年时,全球抹茶产量近5000 吨,国内产量约 3000 吨[3],而浙江抹茶产量已达 1709 吨,已成为全球抹茶最大的产地,并形成了绍兴越城区、杭州余杭区和金华产区三大抹茶主产区。 到2020年,浙江已有抹茶原料生产茶园3585 公顷,抹茶生产企业35 家, 产量增加到3698 吨, 产值4.08亿元。 另外,还有碾茶流水线机械生产厂家6 家、抹茶机械生产厂家5 家, 以及成熟的抹茶产业化成套技术, 为全国抹茶的快速发展提供装备和技术支撑。

1.6 匠人队伍不断涌现,产业接班后继有人

到2020 年,浙江省内已拥有国家级绿茶非遗制作技艺4 项、省级12 项、县级4 项,省级红茶非遗制作技艺1 项, 全省茶叶非遗传承人超过100人。 安吉、余杭“茶二代”全面接班,丽水“茶二代”全面培育、景宁“茶二代”显示新的活力,宁波余姚、宁海的“青茶培养”计划有序推进,2020 年浙江省农艺师学员新生中事茶学员超过四分之一,全省茶专业人才年轻化趋势明显。 浙江省龙井茶手工炒制技能大赛、茶叶加工工职业技能竞赛、新型职业农民农业技能大赛等赛事的召开也筛选培育出新的技术接班人,浙江茶叶“匠人”不断涌现。在2020 年举办的全国茶叶加工工(精制)职业技能竞赛上,面对来自全国14 个省(区)的60 名制茶能工巧匠,浙江茶人分别取得第一、第三、第十二的成绩,浙江代表队获得了团体第一。

1.7 文化助推强劲有力,茶艺生活蔚然成风

在茶文化的社团组织建设方面, 浙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全省各地活跃着80 余个茶文化社团组织,有力推动茶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每年举办的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浙江绿茶博览会,以及各地以中国(国际)茶商大会、中国茶叶大会、安吉白茶博览会、温州早茶品牌展为代表的30 余场重大茶事活动更是成为浙江弘扬茶文化促进茶产业的重要载体。随着茶文化与茶科学的有序普及,斗茶和茶艺创新大赛的不断涌现, 生活茶艺成为了学习的热潮,茶空间也逐步进入寻常人家,茶文化已深度融入浙江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

1.8 云端推介成新常态,市场拓展双向并举

2015 年以来, 浙江茶叶市场整体产销两旺,到2020 年全省总交易量、 交易额分别达15.6 万吨、235.5 亿元, 比 2015 年分别增长 8.33%、22.98%。 茶市交易趋向整合集中,各类茶市从110家减少到86 家。规模最大的浙南茶叶市场省外茶叶比重持续稳步增加, 交易量已超半数,“总部经济”越加突现。随着中国电商业的发展和浙江全球电商高地的崛起,“十三五” 期间浙江茶叶网上销售快速发展,大部分茶品牌已涉足电商,领军品牌艺福堂 2020 年“双 11”销售额达到 2750 万元。 特别是2020 年受疫情影响,各地纷纷将茶事活动搬至线上,开启了“云节庆”的新模式,举办各类云上茶展、推介和直播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补充和稳定了茶叶销售形势,助力了浙江茶叶疫情期间的逆势上扬。 其中松阳香茶网络茶叶节完成线上成交额600 余万元、线下成交超2000 万元,带动全年线上茶产品销售额超7 亿元。

1.9 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产业内涵深度拓展

“十三五”浙江茶产业不断做长产业链、做宽茶业态。 精深加工持续快速发展,2020 年全省茶叶精深加工企业增至111 家, 利用茶叶20.6 万吨,实现产值43.7 亿元,比2015 年的10.84 万吨、18.97 亿元增长90.04%和130.36%。 抹茶成为浙江省深加工产业中最有成效的品类,2020 年产量、产值分别达到3584 吨和3.97 亿元,同比上涨8.06%和15.06%。 茶休闲、茶旅游、茶养生等模式集群化发展,建成杭州龙坞茶镇、松阳茶香小镇、齐溪茶叶特色强镇等一批茶业特色强镇, 其中龙坞茶镇已成为全国茶事活动的集聚地。 2020 年首次现场发布的 “世界茶乡看浙江·浙里游好茶”十大茶旅精品线路,串联10 个市、40 个县(市、区)的包括茶历史、茶文化、茶产业及茶旅游在内的相关资源,吸引了国内外游客来浙探茶、识茶、爱茶、事茶。 到2020 年, 浙江第三产业增值达91.1 亿元,比2015 年的43.9 亿元增长107.51%。

2 “十三五”浙江茶产业措施亮点

“十三五”期间浙江茶产业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有力施策,作用显著、亮点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 出台专项政策意见,明确茶业发展方向

“十三五”期间,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及时出台相应政策。 2016 年1 月“十三五”开局之始,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促进茶产业传承发展的指导意见》(浙政办发〔2016〕11号),明确浙江茶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同年8 月,浙江省农业厅召开全省茶产业传承发展工作推进现场会,对各产茶县(市、区)茶业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各重点产茶县也相继出台有关政策。 2018 年,省农业厅及时根据产业发展变化,组织制订《推进浙江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调整重点发展方向,在2019 年与省发改委、省林业局联合出台《浙江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 (2018~2020 年)》(浙农产发〔2019〕7号)中,将调整后的重点发展予以明确,并划定浙中龙井茶、浙北白茶、浙南早茶、浙西香茶等四个优势区域和39 个茶叶优势县。 2020 年新冠疫情突发之际,第一时间下发《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影响下的浙江春茶生产应对措施建议》,稳定了全省茶叶生产的信心和决心,为浙江茶叶逆势上扬、转忧为喜、增产增值成功助力。

2.2 组织兴办茶展会,浙茶影响力迈上新台阶

2016 年底,经浙江倾力争取,农业农村部主办的唯一的国家级茶叶展会——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以下简称“茶博会”)永久落户杭州,并已连续举办三届。 2017 年首届茶博会开幕式上,国家领导发来贺信,作出“把国际茶博会打造成中国同世界交流合作的一个重要平台”的重要指示。2018年第二届茶博会上不仅规模扩大至7 万平方米,更是举办了全球茶叶界最高规格的工作会议——第23 届联合国粮农组织政府间茶叶工作组会议,通过了权威国际展览业组织——国际展览业协会(UFI)认证,成为杭州首个获得UFI 认证的展会。2019 年第三届茶博会上, 不仅成功举办了中国-中东欧国家农业部长会议暨第十四届国际农业经贸合作论坛, 更是取得了丰硕的展销成果,30 多个国家1563 家企业参展,5 天时间客流量达18.5万人次,达成茶叶交易量5255 吨、交易额55.8 亿元。 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已成为国内外公认的世界茶叶盛会,而2020 年在杭州举办的首个“国际茶日”系列活动更是把浙江推上了新的焦点,国家领导再次发来贺信,《人民日报》 和中央电视台等权威媒体报道。此外,首次跨越中国南北举办的三届浙江绿茶博览会(西宁、银川、深圳),以及松阳(中国国际茶商大会)、嵊州(国际绍兴绿茶大会)、宁波(国际茶文化节)等茶事活动不断提档升级,搭建了众多广阔的交流平台, 为浙江茶叶做强区域优势品牌、提升品牌内外影响力、促进市场开拓做出重大贡献。

2.3 中央财政项目引领,两大标准工程圆满完成

“十三五”期间,在中央财政支持下,浙江省茶产业各项工程顺序推进、成效显著。 2017 年完成的中央财政立项的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共投入3 年时间、省级以上财政资金1.4 亿元,完成20 个县共3905 公顷标准茶园建设、73 家初制茶厂改造和44 条名优茶连续化自动化生产线配置,推动“标准茶园”和“标准化名茶厂”工程圆满完成。 2009~2016 年浙江完成 25 个共3853 公顷农业部标准茶园工程创建[4],到2019 年全省创建各级标准茶园4.3 万公顷, 占全省茶园总面积的21.24%;2012~2017 年的标准化名茶厂工程,共认定128 家省级标准化名茶厂[5],到2020 年建成名优茶自动化生产线349 条,生产量达1.0 万吨,达到全省名优茶产量(10.2 万吨)的9.8%。 两个工程的圆满完成, 带动了全省茶园种植和名优茶加工两个环节的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为下一阶段浙江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4 组建团队联合攻关,全面推进技术进步

2014 年成立、2019 年换届的两届浙江茶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形成了“产业+团队+项目+基地”的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模式,为浙江茶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投入资金2500 万元开展的“十三五”茶树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 已育成中黄1 号、 中白1 号等新品种25 个,申报鸠16、杭茶119 等植物新品种保护36个,收集种质资源180 余份,申报发明专利16 项、实用新型专利5 项,制定标准8 项,进一步加强浙江省茶树育种技术储备,提升育种创新能力。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两轮投入1020 万元,其中2018 年首轮项目 3 个、2020 年第二轮项目 4 个,聚集关键技术的全套熟化推广, 分别从生态茶园体系、 抹茶产业化、 龙井茶标准化和绿色精准防控、红茶提质增效、白化茶关键技术、智慧茶园建设等方面开展联合攻关, 支撑浙江生态茶园、抹茶、龙井茶、红茶、白茶等方面的高水平发展。产业技术项目三轮投入2360 万元,其中2016~2018 年首 轮 33 项 、2018~2020 年 第 二 轮 42 项 、2020~2022 年第三轮47 项,开展关键技术的示范推广,已完成的两轮项目累计集成新模式54 种,制定技术规程48 份,引进推广中黄1 号、金牡丹等茶树无性系良种47 个,示范带动、推广应用相关茶树新品种和新技术6.67 万公顷,直接带动浙江各地茶产业高水平高质量创新发展。

2.5 生态茶园工程启动

为实现茶产业的高水平绿色发展,2018 年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启动包括生态茶园在内的 “五园创建”工程。 通过省农业农村厅发文组织、部级重大协同推广项目技术集成、各级茶园项目支持、省茶叶产业团队专家指导下,到2020 年生态茶园工程已取得阶段性成果,3 年时间建成178 个省级生态示范茶园,共计6704 公顷。 并带动全省建成各级生态茶园646 个、共计1.3 万公顷,占全省茶园总面积的6.4%,基地内平均化学农药使用量降低37.0%、化肥使用量降低34.7%,茶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茶叶品质明显提升、 茶园效益明显提高, 亩产值达9390 元, 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031元。 2020 年,以生态茶园为重点、每年投入中央财政资金1 亿元的“浙南早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通过农业农村部立项,武义更香茶业、安吉宋茗茶业等纷纷通过数字化项目立项, 投入各级财政资金数千万元, 成为浙江省提升推动新生态茶园工程和探索智慧茶园工程的新支撑、新载体。

2.6 茶园保险增点扩面

春茶季是浙江茶业最重要的产季, 产值占全年的近75%, 春季霜冻是对产业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 表4 统计了“十三五”浙江茶园低温保险情况,浙江于2015 年率先在绍兴市、丽水市和湖州安吉县试行茶叶气象指数保险, 对春茶生产发挥了较好的防灾止损作用。 首批低温保险试点工作在2017 年完美收官,三年累计赔款772.18 万元,平均赔付率达106.85%。 全省重度霜冻年份如2016 年赔付率可达151%,普通年份如2017 年和2018 年可达60%左右,带动全省茶园低温保险在2017~2019 年快速推广、全面普及,推广县(市、区)达42 个,基本覆盖了各重点产茶县,到2019年全省参保达到最高值, 投保面积1.41 万公顷、保费3545 万元, 已结束政策性保险试点的安吉县,主体自行投保,面积不减。 2019 年和2020 年茶园保险期内温度适宜、霜冻少,赔付率仅20%左右,虽然2020 年投保面积有所减少,但政策性保险对茶产业的稳定与抵御自然风险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表4 “十三五”期间浙江茶园低温保险情况Table 4 Low temperature insurance for the tea gardens in Zhejiang during “13th Five-year Plan” period

3 浙江茶产业“十四五”展望

虽然“十三五”的浙江茶叶创造了许多辉煌,但仍存在劳动力短缺、 全程机械化技术不成熟且应用滞后、茶叶出口萎缩、经营主体强弱分化等短板,许多瓶颈亟需破解,也面临着国内外局势影响的冲击,产业发展任重而道远。“十四五”的浙江茶产业,将在茶叶产销矛盾不断起伏、不确定因素影响增加的新形势下,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3.1 新一轮茶消费热潮将至

随着5 月21 日国际茶日意义被逐渐广泛认识,推动茶消费的活动在全球的热度将不断提升。另一方面随着茶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得到广泛重视,茶的保健功能将得到普遍、深刻认识。同时茶产品的日趋多样化也将助推消费热潮在全球的掀起。

3.2 茶文化将成为引导消费重要动能

随着我国文化引领作用的进一步强化, 全民对文化产品的关注度不断提高。 消费者对茶的历史、人文、典故等茶文化的关注将逐渐成为重点之一。同时,茶文化创意产业的日益繁荣也将助推茶作为文化产品载体作用的显现。尤其是茶艺、茶文化呈现的日常化、常态化和竞技化,将形成更为浓厚的茶消费氛围。

3.3 茶产业智能化(智慧茶业)有序推进

随着智慧茶园、茶树病虫害精准防控设施、茶叶数字化工艺加工生产线、 茶叶智能化产品分类设备等分段模块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以及茶叶开采时间、产量质量、病虫害精准测报、茶树水肥营养、灾情监测、加工在线监测等分析评判模型日趋成熟,特别是全省范围智慧茶业多地试点、有序推进,智慧茶业将如星星之火、快速燎原。

3.4 茶人尤其是“茶匠”将成为广受尊重的群体

茶文化是农耕文化的精髓, 决定了茶人在新时代的独特地位,并进一步受到正视,茶对人类健康、 物质与精神协同作用的特殊性决定茶人是盛世时代倍受关注的人群。 崇尚用心做茶的风气越来越浓,匠人将越来越多并愈加受人敬重。茶科技人才队伍的壮大,科技支撑作用显现,茶人获得感也将得到提升。 同时,随着茶为国饮、科学饮茶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茶人在引导、宣传与服务茶消费的过程中发挥的社会作用越来越大。

3.5 中国茶全球化进程将进一步推进

联合国尤其是粮农组织对茶叶的推崇有效促进了品类丰富的中国茶的全球化消费。同时,茶保健功能被广泛认可, 将推动全球范围内经营中国茶的规模不断升级。 随着世界各国文化交融的进一步加强, 来中国体验茶生活与学习茶文化的人群也将越来越大。 尤其是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 茶叶成为全球华人首选礼品的时代将悄然到来。

3.6 浙江将成为全球茶叶聚焦中心

永久落户杭州的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吸引力将日益增强,其中国第一茶展、国际第一茶叶博览会认可度也将不断提高, 品牌效应不断增强。 同时,浙江的包容、服务、经济快速发展与茶消费增长强劲将吸引全球茶叶生产商与经销商汇聚浙江。 互联网高地、电商总部、国际化城市的特殊地位也将支持全球茶叶的不断聚焦。 还有茶叶研究中心、茶学教育中心、茶文化交流中心对全球茶人的吸引力也会进一步突显。这些趋势将为浙江茶叶带来更多的、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4 浙江茶产业“十四五”对策建议

“十四五”的浙江茶叶正处于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挑战与机遇并存,因此需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4.1 强化规划引导,明确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浙江茶产业首先要明确发展目标,通过制订“十四五”浙江茶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发展。 按照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接轨全球化总体要求,以“匠心精品、绿色发展”为目标,充分优化浙江省涉茶资源丰富、技术领先、人才集聚、市场聚焦、文化活跃等优势,以智能化、机械化、品牌化、融合化、国际化为导向,全面构建茶产业、茶文化、茶经济、茶生态协调发展的现代茶业体系,推动浙江省茶产业高质量健康发展, 全力打造世界茶叶生产、展览贸易、文化交流、教育科研、人才培养、休闲养生中心,努力为推动茶产业发展、深化茶文化交融互鉴、共享美好生活作出浙江的贡献。

4.2 强化基础要素,提升标准化水平

切实抓好标准的宣传贯彻、 组织实施与监督管理工作,充分发挥标准对茶叶种植、加工、流通、品牌打造的杠杆作用。深入推进“机器换人”,加快名优茶采摘机械的研发与应用、 引导茶园运送机械、巡检机械配置,组建一批茶机服务组织,建立一批茶机农艺融合示范区(点),加快推进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 提升品牌化名优茶整体加工水平和生产能力。推广茶园绿色防控和肥药双减,深入实施茶区园林化、茶树多样化、茶园生态化、生产机械化、培管科学化,在现有178 个省级生态茶园示范基地基础上, 开展高品质生态茶园示范基地增点扩面与生态茶园支撑技术体系深化提升实践,到2025 年,全省占总面积70%以上的茶园生态明显改善, 其中省市县三级生态茶园示范基地面积达到 6.67 万公顷(100 万亩)。

4.3 强化品牌打造,推进龙头企业培育

打造一批内销生产经营型品牌 (如安吉白茶)、匠人精品传承型品牌(如径山茶、惠明茶)和多品类企业型品牌(如柯桥玉龙茶业、仙居茶叶实业),培育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 支持龙头企业连接基地,利益联结紧密,带动三产融合,探索建立茶叶产、供、销一体化的“浙茶利益共同体”。支持浙江茶叶出口企业建立浙江茶叶出口同业联盟,合力打造自主国际品牌。

4.4 保障科技支撑,加快智慧茶业进程

优化教育资源,分类推进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 浙江树人大学等高校的茶叶专业发展和浙江茶业学院、浙江农艺师学院等建设,为浙江省茶产业发展培养更多的适应现代茶业需要的专业人才。 强化茶产业技术团队建设、三农六方合作,充分发挥人才聚焦、协同作为的作用,全面巩固茶产业科技水平制高点。加强茶业智能化规划制订,加快茶业智能化平台设计和茶业数字区块与模块研发,从智慧茶园着手,逐步拓展至智慧茶厂和智慧市场,率先打造生产、加工、销售、品控等全环节大数据应用于一体的智慧茶业全产业链, 为全国茶叶树立浙江标杆。

4.5 抓好平台建设,推进国际融合发展

强化“茶叶是浙江金名片”的认识,丰富“世界茶乡看浙江”的内涵,把茶产业作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载体和国际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 高水平办好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 打造世界茶叶博览交易平台。 整合资源优势, 打造全球茶叶电商总部平台。发挥中国茶叶拍卖交易服务平台作用,提升我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定价权和话语权。做强做大3~5 个产地市场, 夯实 “千家万户小生产”对接“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服务平台。深入构建农创客发展平台,培育茶叶创业创新人才。纵横拓展共生、共享、共融平台,集中力量办大事,谱写茶产业与茶文化发展新篇章。

猜你喜欢
茶业十三五茶园
茶园飘香
返乡,闯出茶业一片天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周宁生态茶园
湖南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红六军团威震茶园渡
茶园观色
中国国际茶业及茶艺博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