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科,陈少军,牛卫洲
北京市怀柔区中医院心血管内科,北京 101400
慢性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是在冠状动脉固定性严重狭窄基础上, 由于心肌耗氧的增加引起短暂的缺血缺氧所致的,以活动后胸闷、胸痛、憋气、心悸、气短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症候群。 临床上,往往首先选择基础性药物治疗,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1-2],对强化药物治疗下仍有缺血症状及存在较大范围心肌缺血的慢性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患者, 经充分评估选择冠状动脉学运重建治疗的潜在获益大于其风险, 可根据病变特点选择相应的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 故该研究在2019 年4 月—2020年4 月选择94 例冠心病患者,目的在于探讨慢性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生存质量的变化情况。 现报道如下。
选择94 例冠心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药物组:47 例患者,25 例男性,22 例女性;年龄41~72岁,平均年龄为(58.74±3.96)岁;病程5~24 个月,平均病程为(14.16±2.79)个月;合并高血压病患者30 例;合并2 型糖尿病患者21 例。 手术组:47 例患者,26 例男性,21 例女性;年龄40~73 岁,平均年龄为(59.08±4.12)岁;病程4~23个月,平均病程为(13.85±2.46)个月;合并高血压病患者33 例;合并2 型糖尿病患者18 例。 两组间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 符合慢性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指征的患者[1];无手术禁忌证及相关药物过敏史;对该研究内容知晓、同意,并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与医生沟通无障碍的患者; 对治疗高度依从的患者; 合并症及伴随症相对稳定,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研究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存在肝、肾等脏器严重疾病(ALT、AST 大于正常3 倍、CR 大于正常范围)的患者;合并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如AECOPD、肺栓塞)、重度的心脏瓣膜病、活动性心肌炎、未控制的低血压及心动过缓;存在抗凝禁忌证的患者;有精神类疾病史的患者;存在不稳定性颅内病变的患者;临床资料完整度欠佳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或并发症, 或因其他疾病加重而不能继续实验者。
药物组:口服药物方案如下,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国药准字H20000542),服用75 mg/次,服用1 次/d;阿司匹林肠溶片(国药准字H20053320),服用100 mg/次,服用1次/d;阿托伐他汀钙片(国药准字H20051407)20~40 mg,服用1 次/d;单硝酸异山梨酯片(国药准字H10940039)20 mg 早晚各1 次; 酒石酸美托洛尔片 (国药准字H32025391)12.5~25 mg 早晚各1 次;雷米普利片(国药准字H20060766)2.5~5 mg 1 次/d;具体方案依据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 版)[3]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酌情给与个体化给药方案;其他基础疾病药物治疗方案不变。
手术组: 依据卫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教材对患者实施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术前及术后联合规范、 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 术前行阿司匹林 (国药准字H22023151)口服治疗,剂量为100~300 mg,穿刺点选择桡骨颈涂近端约1 cm 处,行利多卡因(国药准字H20059049)局部麻醉,麻醉见效后保持与桡动脉相同的进针方向,以45°进针,对血管行缓慢穿刺,针鞘固定后将内针推出,血液渗出时将导丝置入, 行低分子肝素钠 (国药准字H20056846)皮下注射,依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介入治疗及冠状动脉造影,术后行生命体征密切监测,督促患者行早日康复锻炼。
1.3.1 临床疗效标准 参考相关文献标准制定[4],患者在类似的劳累程度状态下, 其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而硝酸酯类药物使用量减少80%以上者疗效结果为显效;患者心绞痛发作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80%, 而硝酸酯类药物使用量减少50%~80%者疗效结果为有效;其余视为无效。
1.3.2 心电图疗效标准 参考相关文献标准制定[4],显效:静息心电图恢复正常, 次极限量运动试验由阳性转为阴性,或运动耐量上升二级(+)。有效:静息心电图或次级限量运动试验心电图缺血性ST 段下降, 治疗后回升1.5 mm 以上,但未正常; 或主要导联倒置T 波变浅达50%以上或T 波由平坦转为直立; 或运动耐量上升一级(+)。 其余视为无效。
1.3.3 生活质量 依据为SF-36 量表 (健康调查简表),从情感职能、社会职能、生理职能、活力指标等角度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变化情况。
该次研究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手术组临床疗效有效率为93.62%, 药物组临床疗效有效率为76.60%,手术组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wo groups
手术组心电图疗效有效率为74.47%, 药物组心电图疗效有效率为53.19%,手术组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心电图疗效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ECG curative effect between two groups
两组治疗前生活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手术组治疗后情感职能评分(71.39±3.08)分、社会职能评分(72.51±3.26)分、生理职能评分(70.33±3.13)分、活力指标评分(74.18±3.36)分均高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变化情况比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changes in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two groups[(±s),points]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变化情况比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changes in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two groups[(±s),points]
组别情感职能 社会职能 生理职能 活力指标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手术组(n=47)药物组(n=47)t 值P 值58.74±3.96 59.12±3.57 0.489 0.626 71.39±3.08 65.53±3.22 9.016<0.001 60.32±3.14 60.75±3.82 0.596 0.553 72.51±3.26 67.39±3.17 7.719<0.001 59.03±3.18 59.77±3.66 1.046 0.298 70.33±3.13 65.09±3.78 7.320<0.001 62.55±3.63 62.74±3.98 0.242 0.809 74.18±3.36 68.29±3.52 8.298<0.001
冠心病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堆积为基础逐渐进展而来的一种常见病, 当冠状动脉内膜上堆积较多粥样硬化的脂质斑块时,会加重管腔狭窄闭塞程度,从而造成心肌供血流量的减少或中断,导致心肌细胞的缺血、损伤或坏死,更甚者会引起患者死亡,危及生命[5],其高危因素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临床治疗将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作为重点,以减少血小板的聚集、降低血液黏度、对血管内皮细胞进行保护、降脂稳定斑块为主要治疗策略,并结合减轻心肌耗氧、改善心肌供血、对冠状动脉进行扩张为等联合手段,从而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6]。随着科技的进步,1977 年Gruentzig 首次开展了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PTCA),在此后的近30 年里,以PTCA 为基础的冠心病介入治疗(PCI)技术迅速发展,随着冠脉造影技术经验的积累、 介入手段的更新及药物支架的广泛应用,PCI 技术已经从单纯PTCA 发展到裸支架再到药物支架时代,现已成为冠心病血运重建的有效方法[7-8]。
该研究中, 针对冠心病中慢性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这一亚型通过临床症状表现、 心电图疗效及生活质量3方面进行对比,临床疗效手术组治疗有效(93.62%)高于药物组 (76.60%)(P<0.05)。 心电图疗效手术组有效率(74.47%)高于药物组(53.19%)(P<0.05)。 手术组治疗后情感职能评分(71.39±3.08)分、社会职能评分(72.51±3.26)分、生理职能评分(70.33±3.13)分、活力指标评分(74.18±3.36)分均高于药物组(P<0.05)。 可见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较好, 在冠心病慢性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患者治疗有效率有所提升,生活质量显著改善,更具推广使用价值。 苏海建[9]研究了80 例冠心病患者,发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40 例患者其情感职能(89.46±3.55)分、社会职能(89.23±3.22)分、生理职能(89.57±3.52)分、活力指标(89.42±3.56)分均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与该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相比于单纯药物治疗,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有效提升慢性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还能改善其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