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地志
云南省文山州人民医院骨四科,云南文山 663000
四肢骨折是临床中常见的骨折疾病, 骨折一般为突发性疾病,骨折后伴随着强烈的疼痛,临床一般采用手术方式治疗和保守治疗两种类型,如外支架固定、髓内钉固定、石膏外固定等,但是常规的固定治疗方式恢复周期较慢,尤其是外固定治疗方式,虽然创伤较小,但是恢复时间极长,而且容易出现固定不良情况,导致患者关节功能无法有效恢复[1]。 而针对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治疗则更为棘手,在手术和固定方式的选择上必须谨慎[2]。 关于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治疗,必须要确保固定良好,其次,尽可能的缩短恢复周期,减少并发症[3]。 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是不错的选择, 近几年在临床中展现出了较好的效果。 基于此,该文分析了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采取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的效果, 并对2017 年4 月—2020 年2月期间该院骨外科的52 例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进行了观察,现报道如下。
研究对该院骨外科的52 例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进行了观察,应用信封法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应用动力加压钢板治疗, 观察组则采用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每组26 例。观察组患者年龄最大68 岁,最小21 岁,平均(45.2±2.2)岁;男性11 例,女性15 例;其中胫腓骨骨折患者10 例,股骨骨折患者4 例,肱骨骨折患者4 例,尺桡骨骨折患者8 例。对照组患者年龄最大69 岁,最小21 岁,平均(45.3±2.1)岁;男性12 例,女性14 例;其中胫腓骨骨折患者10 例,股骨骨折患者5 例,肱骨骨折患者5 例,尺桡骨骨折患者6 例。 两组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经影像学检查可以确诊;患者符合手术适应症;患者及家属知情该次研究;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精神障碍患者;凝血障碍患者;手术禁忌证患者;病理性骨折患者;合并严重感染的患者;败血症患者;免疫缺陷患者;骨代谢疾病患者;合并严重脏器损伤的患者。
观察组患者经实验室检查、 生化检查等确认无过敏反应,所用固定材料耐腐蚀性良好,组织相容性良好,骨组织强度基本正常,无致畸或致癌反应,采取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指导患者行仰卧位,实施全麻,麻醉起效后在骨折侧大腿外侧打开一个15 cm 左右的切口,逐层剥离各层组织,显露骨折,对骨不连处骨膜进行剥离,使之形成梯形截面和横断面,骨刀凿除硬化骨质,而后扩髓,将大转子定点作为进针点,经骨不连处植入髂骨块,而后实施手法复位,复位满意后使用带锁螺内钉固定,固定满意后常规置管引流,逐层缝合切口。
对照组以动力加压钢板治疗,指导患者行仰卧位,实施常规麻醉,麻醉起效后按照观察组方式逐层切开,显露骨折位置,剥离相应骨膜,而后依据患者骨折长度选取适合的加压钢板,将其放置在患侧张力侧,选取适合的皮质骨螺钉, 螺旋加压后植骨, 确保固定妥善后常规置管引流, 逐层缝合切口。 两组数据均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措施,依据恢复情况进行康复训练。
对比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 引流量以及术中出血量。 参照以下标准评估患者骨折愈合效果:骨折愈合,未见压痛感,患肢活动正常,无受限感、疼痛感为优;骨折愈合良好,骨折线模糊,活动基本正常,略有受限感为良;与以上描述不符合为差, 优良率=(优+良) 例数/26×100.00%。 统计两组患者的并发症。
该次研究使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与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骨折恢复优良率为96.15%(25 例),对照组优良率是76.92%(20 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恢复效果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recovery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 (24.12±1.47) 周, 术后引流量(121.56±15.98)mL,术中出血量(204.65±82.53)mL,数据较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愈合时间、引流量和出血量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healing time, drainage and bleeding volu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2 两组患者的愈合时间、引流量和出血量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healing time, drainage and bleeding volu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组别 愈合时间(周) 引流量(mL) 出血量(mL)观察组(n=26)对照组(n=26)t 值P 值24.12±1.47 30.54±2.74 10.528<0.001 121.56±15.98 143.88±20.62 4.363<0.001 204.65±82.53 288.46±89.62 3.508<0.001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3.85%(1 例), 对照组26.92%(7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对比Table 3 Comparison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四肢骨折后骨不连主要是由于骨折端在自我修复的过程中,停止继续修复,并发生了骨折端硬化或髓腔封闭情况导致的,当两个断端间形成间歇后,将出现类似关节样改变[4]。 该疾病的致病因素包括感染、局部血运欠佳、固定不妥善、营养不良以及严重疾病等[5]。 内固定治疗是临床公认的治疗该疾病的有效方式, 故文章选取了动力加压钢板与带锁髓内钉治疗进行对比。
研究结果显示, 带锁髓内钉治疗四肢骨折后骨不连的效果较好,在该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骨折恢复优良率较高,达到了96.15%,而对照组仅为76.92%,较低。 带锁髓内钉治疗更加有利于骨折以及关节功能的恢复。 首先,带锁髓内钉对骨折端肌肉以及血管引起的损伤更小;其次,其生物力学作用较好,可以有效预防骨折断端移位及旋转问题,应用该方式治疗,骨痂形成速度较快,确保了骨折端恢复的连续性[6-7]。 动力加压钢板由于需要对骨折两端进行固定,形成了较大的弯曲应力,后期康复训练中比较容易出现疼痛与关节活动受限情况,此外,在骨折吸收的过程中,钢板固定作用逐渐减弱,导致了应力遮挡效应,增加了二次骨折风险[8-11]。因此两种内固定治疗措施相比,带锁髓内钉治疗损伤更小,恢复快。
而从并发症层面来看,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3.85%(1例),对照组是26.92%(7 例)(P<0.05)。这与带锁髓内钉治疗导致的创伤较小和固定良好相关。相关学者[10]在其研究中也指出:带锁髓内钉治疗术后并发症数据是7.5%,动力加压钢板下并发症发生率为27.5%,明显的高于带锁髓内钉治疗(P<0.05)。 其研究与该研究论证观点一致,均认为带锁髓内钉治疗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但二者间存在较小的数据差异,可能与病例数差异相关。
综上所述, 带锁髓内钉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效果显著,骨折愈合良好,关节功能恢复效果较好,并且术后恢复速度快,并发症较少,兼具了疗效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