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2021-04-20 14:16胡妍
小康 2021年11期
关键词:双区高新区粤港澳

胡妍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大湾区建设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是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的主要任务之一。广东紧紧抓住重大战略机遇,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创新合作,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充分释放大湾区、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效应”。

近年来,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广东科技创新能力大幅跃升,现代产业体系优化升级,2020年,广东区域创新能力再次位居全国首位,连续4年领跑,全省研发经费支出达32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9%,有效发明专利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保持全国首位,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56.1%、31.1%,高新技术企业达5.3万家。

“十四五”规划提出,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年初的广东省两会也指出,“十四五”时期,广东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那么,未来大湾区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将如何发展?

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

近年来,为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广东加大力度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例如,以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为目标,完成三批共10家省实验室布局,引进国家级创新资源在粤建设近20家高水平创新研究院。

广东也狠抓核心技术攻关和前沿基础研究,主动承接国家重大项目,部省联动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广东省九大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在“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了系列阶段性突破;聚焦国家关键领域和广东优势特色产业重大科学问题组织实施省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探索设立系列省市、省企联合基金,初步建立纵横联动的基础研究资助体系。

同时,为加快构建大湾区协同创新共同体,广东大力推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实施境外高端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优惠、支持港澳机构申报省科技计划、科研资金跨境使用等政策措施,持续组织实施粤港、粤澳联合资助计划,大力支持港澳青年来粤创新创业。

广东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一系列的科技创新“组合拳”,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展顺利,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加快形成,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稳步推进。散裂中子源、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中微子实验站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顺利,初步实现体系化布局。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蓝图正一步一步成为现实,有力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国家重大战略的全面实施。

广东科学中心数码世界馆的智能机器人在表演。

“下一步,我们的目标是对标全球主要科学中心和創新高地,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重点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该负责人表示,广东将加快建设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等先行启动区以及南沙科学城联动协同发展区,做强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高水平推进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提升10家省实验室战略科技支撑能力,带动全省实验室体系优化重组。持续推进东莞散裂中子源、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江门中微子实验站等建设,打造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加快形成开放互通、布局合理的区域创新体系

广东要深化与港澳科技创新交流合作,构建开放型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需要更好发挥港澳开放创新优势和珠三角产业创新优势,强化国际创新资源集聚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新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曹钟雄认为,科技创新不是简单的基础科学研究,更重要的是需要把产业和科学研究深度融合,“科技创新要融入产业,就要加强区域间协调。产业有梯度,城市有分工,如基础科学研究、企业孵化的、研发、制造等,因此大湾区需要一个综合性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依托区域的协同创新构建创新网络。”

曹钟雄认为,在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四个关系。首先要把握好广东与港澳之间的关系。“当前香港拥有五所世界百强高校,基础科学研究成熟,但其科研成果也要落地。且港澳跟国际间产业、经济、科技创新的合作交流比广东更广阔,我们需要通过科技的方式去推动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其次,4个引擎城市香港、澳门、深圳、广州之间应如何做好协同,城市之间的差异和分工是什么?要把握好这个关系。第三个关系是这4个核心城市在科技创新以后成果转换或者已经进入大规模生产以后如何跟大湾区其他城市展开合作,就是科技创新+研发制造+生产如何协同的问题。最后,打造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还要加强大湾区跟国际网络的协同,要引入国际人才、科研机构,强化国际创新资源集聚能力,更好的融合全球创新网络。

当前,广东正依托省实验室加速粤港澳科技创新资源集聚,2017年至今,广东完成了三批共10家省实验室布局,吸引了香港科技大学、澳门大学等多家港澳知名高校和80余位港澳科学家参与省实验室建设。同时,加强省实验室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知名机构等优势科研力量的对接;建立高校与省实验室协同创新平台,推进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此外,广东还建设了2批共2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建立长效深度合作机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更吸引大量国际化视野的高水平科学家参与。

广东还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独特优势,建设了一批面向港澳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吸引大批港澳青年人才到广东创新创业,初步搭建起国际技术转移、国际认证监测等特色技术服务平台;与香港大学澳门大学等多个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孵化超千个港澳创业团队和企业,为超2000名港澳青年提供孵化服务,落地了一批港澳创业项目和科研成果。

2月20日,深圳审议通过的《深圳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2021年工作要点》提出,加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沿线创新载体建设;深化与港澳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合作;加强与香港在生物医疗科研领域的合作,探索深港临床试验合作机制;与香港合作制定联合“政策包”,共同到境外招才引智等。

同日,广州也召开了推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工作发布会。值得注意的是,广州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华南技术转移中心正式上线“华转网”,实现与港澳线上平台互联互通。同时,广州与深圳签署科技合作协议,充分释放“双区驱动效应”,完成科技领域推进广深战略合作第一批重点项目。积极落实广佛科技合作协议,发挥广佛极点带动作用。粤港澳呼吸系统传染病联合实验室等10家实验室获批粤港澳大湾区联合实验室,着力推进穗港澳协同创新。

中山的翠亨新区被中央和省赋予粤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称号,争取发挥深圳科技产业和人才优势,中山空间载体和产业、文化优势,澳门国际化和资本优势,正研究推动三方合作的可行性。中山还积极推进香港科技大学—中山联合创新中心建设,近两年共立项实施研发及产业化重大科技项目10项,项目涉及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

广东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一方面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新格局加快形成,加快“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以及深圳河套、珠海横琴“两点”建设,发挥走廊沿线核心城市的创新引领带动作用,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构建更加灵活高效的粤港澳科技合作机制;另一方面是推进落实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规划布局,以深圳、东莞、广州为主阵地,以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南沙科学城等为主要承载区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前沿交叉研究平台、新型研发机构和研究型大学等诸多创新平台和载体,加快提高集中度和显示度。

促进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

近年来,在实施促进创新要求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方面,广东先行先试,做了积极探索。

围绕解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为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广东省政府以2019年1号文的形式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着力构建更加灵活高效的粤港澳科技合作机制,在推进创新人才高地建设、加快建设省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改革性、开放性和普惠性的政策措施。

广东积极推进省财政科研资金过境港澳使用,率先突破支持港澳机构申报广东省级财政科技计划项目,允许省财政科研资金直接拨付港澳机构使用。截止目前,全省陆续实现各级财政科研资金过境拨付港澳项目承担单位总额累计超1亿元。

为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广东拟定全省相对统一的境外高端人才认定标准,推动大湾区内地九市结合当地实际出台实施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财政补贴暂行办法,对在大湾区工作的境外(含港澳台)高端紧缺人才给予财政补贴。

为促进生物医药创新要素高效跨境流动,2020年4月,省科技厅与省发展改革委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完善粤港澳生物制品、生物材料、实验动物通关机制,允许经科技部备案的港澳大学、科研机构和医院等在粤分校、医院或分支机构享受与内地机构相同政策,可依法申请直接将人类遗传资源样本出境到港澳地区。

深圳香港共同建设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深圳园区和位于落马洲河套的香港园区,也积极探索区域联通,推进“一区两园”建设。深圳市港澳办有关负责人介绍,在“一区两园”硬联通上,争取将福田保税区一号通道通行范围扩大到科研人员及车辆,提升跨境通行效率。软联通上,实施科研和创新创业“政策包”,探索适用香港及国际先进科研规则;支持在深圳园区设立由港方主导的运营单元,制订实施深港“联合政策包”。

中国散裂中子源

接下来,广东还将推进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支持深圳在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成果评价、收益分配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试。加强对国际科技条约、公约、法律法规和规则的研究,提高国际合作合规性水平。

将高新区作为地方创新发展的核心抓手

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新区建设,大力推动高新区“以升促建”,目前全省共有国家级高新区14家。

目前,高新区已成为广东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阵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支撑全省经济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2019年全省23家省级以上高新区以占全省0.7%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省15.9%的GDP、35.3%的营业收入、30.4%的工业增加值;2020年高新区率先复工复产,对全省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创新资源集聚的载体作用不断提升,全省10家省实验室均在高新区内布局,集聚了一大批高水平创新人才。东莞散裂中子源、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中部署在珠三角各高新区;全省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有50%落户高新区,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实现全覆盖。引领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的能力不断强化,全省高新区建有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14个,超过60%高新区建立了省级以上创新型产业集群,广州生物医药、东莞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等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加快培育,深圳下一代互聯网产业集群已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深圳、广州高新区瞪羚企业数量分别居全国第二、第四位。

广东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持续优化高新区管理体制机制,推动将高新区作为地方创新发展的核心抓手。”广东将进一步强化高新区的创新要素集聚功能,推进更多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优先布局在高新区,支持有条件的高新区高标准建设科学城,深化高新区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和跨境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开展高新区“一区一特色”行动,结合广东省“双十”产业集群布局,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优秀成果到高新区产业化,集聚培育高水平创新型产业集群和高水平科技企业,着力在高新区打造国际一流的产业发展和创新创业生态。加快推动国家高新区地市全覆盖,继续有序推进省级高新区布局,推动粤东西北高新区协同发展。

编辑/张玉荣

猜你喜欢
双区高新区粤港澳
“双高计划”视域下广东高等职业教育扩容提质研究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服务“双区”背景下清远市物流产业发展路径的探索
遂宁高新区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郑州高新区贾庄唐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