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同平
前不久,在市教研室组织的送教下乡活动中,笔者听了两节同课异构课——《青铜器与甲骨文》。这一课的课程标准是“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青铜器与甲骨文,人类文明两个古老而独立的概念,距离学生生活久远。如何让久远的历史变得鲜活,让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上落地有声,两位教师可谓各显神通。两位教师在家国情怀孕育、实证精神培养上的做法让我感受颇深。
一、传递传统文化,激扬家国情怀
青铜器与甲骨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中国悠久文明的缩影和重要的历史见证。
方老师以《国家宝藏》的主题曲《一眼千年》MV导入,当画面中的每一件文物从悠长的历史长河中走来,当学生熟悉的明星倾情演绎他们对文物历史的深情和热爱,偶像效应激发起他们对青铜器与甲骨文强烈的探究欲望。在引导学生了解司母戊鼎的前世今生时,方老师先是以诗一般的语言组成一个谜面:“我在河南安阳沉睡了三千年,我躲过了日本人的觊觎,我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我是当之无愧的青铜之王。”然后,让学生猜谜底是什么。由于学生对青铜器所知甚少,所以不知道是司母戊鼎。这时,方老师播放关于司母戊鼎的视频。学生通过视频,了解了司母戊鼎从挖掘出土到试图分解出售、躲避日本侵略者的觊觎、复原成为中国博物馆的国宝重器的曲折经历。这段视频资料的播放于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增加了学生的文物保护意识和了解我国青铜文明的兴趣。此外,方老师设计的“你知道哪些青铜器堪称青铜之最吗”“夏商周创造了哪些中国骄傲”等问题,很好地向学生传递了中华文化悠久灿烂、我们应该感到骄傲自豪等信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同样,高老师的课也是以一首MV开场,但高老师却是以一首《甲骨也嘻哈》开场,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年轻而有活力的打开方式,激发起学生对甲骨文的浓厚兴趣。“甲骨文是迄今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为了引导学生掌握甲骨文的造字方法,高老师通过《甲骨文·吉祥成语》系列贺年明信片“太平有象、歌舞升平、鱼跃龙门、风调雨顺”中的甲骨文开展活动,通过学生上台寻找、辨认,既帮助学生了解了甲骨文已经具备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造字方法,感叹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又通过这种妙趣横生的甲骨文字画的解读,了解到古今汉字的联系与演变,激发学生对传承中国汉字文化的自觉。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家国情怀的培养是众多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传递传统文化,激扬家国情怀,是课堂之魂魄所在。两位老师虽然侧重点不同,教学策略所用各异,但纵观整个课堂,无时无刻不让人感觉到最终的指向是一致的。
二、精选各种史料,培养实证精神
史料是学生体验、理解和认识历史的桥梁。方老师在教学中,精选了20张青铜器图片、一则文字史料、一则关于司母戊鼎的纪录片片段,这些青铜器图片和纪录片片段很好地帮助学生分析出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用途广泛、种类繁多等特点,而选自《左传·成公十三年》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则史料,则帮助学生初步领会商周时期的礼文化。
高老师在教学中精选了19幅青铜器图片、两则文字史料、一则关于司母戊鼎的纪录片片段来帮助学生了解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特点和礼文化。高老师选用的史料除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与方老师的雷同外,其他竟然各不相同。比如,高老师在引导学生了解商周时期的礼文化时,增加了选自《公羊传》的“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这则文字史料。在学习甲骨文的知识时,高老师选用的图片和文字材料也不一样。在引导学生分析甲骨文的史料价值时,高老师选用了四则文字材料并配以相关的甲骨文图片,图文互证,引导学生交流得出结论: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是研究商朝社会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堪称现存最早、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千年中华文明的标志,具有崇高的象征意义。
回味两位老师的课,历史学科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在两节课中均有彰显,给我感受最深的是家国情怀和实证精神在课堂上的流淌和孕育。虽然目前初中阶段没有明确要求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作为教学的标准和要求,但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让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有声也应该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自觉要求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