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读博,不晚

2021-04-20 12:31李娟
大学生 2021年4期
关键词:博士生大修室友

李娟

22年前,不满17岁的我到山东财政学院读大学,几乎是班里最小的学生。36岁这年,我成了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7级年龄最大的全日制博士生。

从小到大,我都不是最优秀的学生,偏科厉害,学习成绩不上不下。工作之后,领导评价我时说:“我们不缺聪明的,就缺你这样认真踏实的员工。”原来认真踏实一直是我的长处。有幸再回校园,我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博士生。学院给我们展示了过去5年的毕业率,都不超过50%。我们也经常看到学校清退超期博士生的通知,压力倍增。我时常聆听师兄师姐们的分享,摸摸自己尚且健在的乌黑的茂密的头发,囤上一堆黑芝麻丸,想着争取先把黑发保住。

打基础

博士入学,身边同学都是学霸,对理论、方法、工具如数家珍,我却是一脸蒙圈。博一基础课十几门,为了准备出国留学我要学雅思,我还要每周高铁往返济南北京。某天,我睡到半夜被室友喊醒,发现自己站在室友的床前,原来已经到了梦游的程度,于是劝慰自己,劳逸结合,身心健康最重要。

课程分组讨论时,优秀的同学侃侃而谈,我却总感觉自己讲的不是学术语言。我只能记下每一个不懂的知识点,课下查百度知乎问老师同学。对同学来说很简单的一个问题,我可能需要学习几天才能弄明白。比如文献查阅,学校图书馆系统的使用,就请教了班长无数遍。

综合分析各项优劣,我想我唯一的优势可能是对理论的理解,能够结合自己的管理经验,原来以前工作中遇到的现象和问题的深层次的原因是这么回事,原来理论依据在这里。理论越学越觉得不懂的太多,文献越看也觉得不懂的越多,当不懂的越来越多的时候,需要方向的指引。

找方向

博士二年级我开始彷徨焦虑,科研毫无进展。综合分析自己的兴趣和资源后,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了研究方向。开题了!这时候又发现,不懂的更多了,那些实证研究方法、工具,它认识我,我不认识它。买了一堆工具书回来学,进展很慢。怎么办?换个思路。我决定遵循教科书上的研究流程和方法,先确定量表,然后开始调研。

暑假两个月高鐵来飞机去的,获得了200多份纸质量表。当把数据录入电脑得到电子版数据后,打开SPSS,我又懵圈了,我连怎么导入数据都不会,更别提分析了。我开始犯愁自己大学时连计算机二级都没过,现在数据分析可咋办。

解决的办法总是有的,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是个好东西。我跟着网上的视频教学资源,一边看视频一边操作。跑出结果后我欣喜万分,却不会解读。于是,我继续查资料问同学。终于,能顺利跑出数据,也能参考着文献上的描述作出解释了,第一篇文章就这样诞生了。现在说起来简单,熬数据的那段时间,我的头发白了很多,掉了不少。

攀山峰

第一篇文章写得很艰难,一切都是摸索。投出去后,导师和同学告诉我,不能等,要继续写,在写中等。听话的我开始写第二篇、第三篇、第四篇......博三一年都是在写论文、投论文、收拒信中度过的,曾经一周收到三封拒信。我跟导师说“拒得我怀疑人生”,导师鼓励我“要坚持”。收到关于文章大修的邮件的时候,感觉看到了希望,没白没黑地一周完成修改上传,两个外审和编辑肯定了我大修的努力。二修,终于,Accept。接下来,又一篇Accept......在修改过程中,发现写作水平在慢慢提升,因为写到第六篇的时候,已经觉得第一篇写得太差了。于是,开始返回去修改之前写的文章。科研论文写作也是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吧。没有人天生会做科研写论文,需要不断写作才能积累经验。我目前也还在摸索阶段,向着顶刊前进。

责任编辑:宋明晏

猜你喜欢
博士生大修室友
猪一样的室友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还有梦
养心殿大修的故事
首次大修的《农村土地承包法》修改了哪些内容?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王永平教授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陈桂蓉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拜根兴教授
茂名式大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