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毛毛
如果找一个词来形容这几年的教育感受,那就是战战兢兢。
我记得日本作家小林一茶写过一首俳句:“白露闪闪/大珠小珠/现又消。”翻译它的人评价:“大珠小珠落入大地的玉盘,为众生书写透明的墓志铭。”读来心惊。
农夫的庄稼每遇秋风便有收获,而我的一方田野却要看尽三载春秋。时间不会等待我们,看似漫长的教书生涯,也只有十次完整的轮回。
故而,我战战兢兢,因为我需要实验,需要等待,然后根据各项数据做研判,再应时调整。但语文这门学科,有些素养难以量化评价,有些教学成果难以可视化地呈现。我便只好一边探索,一边思考,十年转瞬,终于也能在杏坛上嗅到幽幽浮浮的杏花香。
一、踽踽独行,困顿迷茫
走出校门时,我自己还处在学生的角色中。踏上讲台,却要迅速把自己变成教师,要和性情迥异的学生搭建良好的联系,要和多元复杂的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要在异地他乡处理生活的琐事,真的很难。然而,更大的挑战是课堂。语文课每周有5节,对初入职的老师而言,每节课都是一块沉甸甸的石头。教什么,怎么教,每天就像几把剑悬在头顶。我即便去听老教师上课,认真记下课堂的细节,还是感到非常迷茫。老教师的课堂千变万化,自由舒展,难觅踪迹。我照搬过来,甚至拷贝PPT“依样画葫芦”,但上课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这常常令我感到沮丧。
稀里糊涂,就会乱中出错。看不清课堂,看不清学生的行为和心思,就会出事。我第一年当班主任,班上有一个眼睛很大、很聪明的男孩子。开学不久,他便时常走神,课堂上我总能看到他一手托腮,兩眼茫然。有一次我在上课时善意提醒他,他却突然站起,怒目圆瞪,摔门而出。当摔门声“啪”地响起,我脸上似乎被扇了一下。教室里空气突然安静,50双眼睛瞬间紧盯着我。我故作镇定,若无其事,继续上课。后来,我的课代表才告诉我,当时我的手一直在抖。
现在回忆这件事,我才发现当时自己的处理简直漏洞百出。首先,未能及时发现孩子的情绪问题,还当众刺激他;其次,孩子情绪激动冲出教室时,我应该及时追上,而不是故作镇静地上课。后来,我深入了解这个孩子的成长背景后,发现他的家庭比较特殊,父亲脾气暴躁,经常殴打母亲。母亲把全部的爱都转移在儿子身上,溺爱孩子,百依百顺。孩子心气又非常高,想考上海财经大学。但高一刚入校,他就发现周围的同学都好厉害,故而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但是,那时的我,竟然毫不知情,仅仅把他当成一个普通的调皮男孩儿,差点酿成大错。
稀里糊涂,就会打乱生活节奏。白天,作为年轻教师,我要承担一些年级事务,比如贴海报、打印奖状和年级成绩单等,事不大,却很耽误时间;作为班主任,我要处理学生矛盾,研究每一次周测或月考的成绩,找每一位退步的学生谈话;作为语文老师,要看早晚读、批改作文,周末还会经常接到家长的咨询电话,少则20分钟,多则1个小时。很多时候,学生情况很好,但家长焦虑,我必须抚平家长的情绪,这样学生才能有一个舒适的心理空间。我经常用时间挤效果,感觉每天兵荒马乱。偶尔,我会惶然觉得自己的教学生命是荒凉的,职业前景更是迷雾重重,当时唯一的办法就是“坚持”,但我没有想到,“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时间竟然是好多年。
二、广泛阅读,沉心磨炼
一个女教师,应该把自己活得美丽。我想,这种美丽的底色是生命的韧性。正如玛丽·瑞瑙特所言:“你有一种骄傲,虽然受了伤害,但是不肯屈服。也许就是这种东西,把你的漂亮塑成了美丽。”在度过兵荒马乱的三年后,我的教学生活开始进入正轨。
大量阅读,借鉴前辈的经验。有一段时间,我海量购买名师的教学案例集,只要当当上有的,我都买。孙绍振的《如是解读作品》、王荣生的《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余映潮的《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等都让我眼界大开。我必须读得很快,并且飞快吸收,因为我需要这些知识。渐渐地,我找学生聊天,辅导学生功课,已经可以从情绪批判转向理性分析了,可以较为科学和高效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记得有一次月考结束,一个平时很努力的学生找我,气鼓鼓地把试卷往办公桌上一扔,说:“老师,我怎么考得这么差!这道题肯定有问题。”我心里一笑。如果换做刚工作的我,肯定手足无措,但现在我一眼就能看到问题的关节。其实,这个孩子发脾气并不是认为老师教得不好,或者他不喜欢老师,恰恰相反,他信任老师。他不是想不通答案,而是不愿意接受答案,本质是不能接受自己的失败。我说:“我和你的班主任都非常认可你,喜欢你,你的努力是班级的一面旗帜,你的实力有目共睹。只不过多错了几个选择而已,来,我们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情绪被抚平了,问题也迎刃而解。
此外,我还积极参加各类竞赛,在磨课和比赛中,体会什么是语文课,一节好课的样貌是怎样的。通过不懈努力,我陆续获“东莞市小说教学比赛”一等奖,“东莞市高中语文教师读书演讲比赛”一等奖,连续两年获“东莞市下水作文比赛”一等奖、一次二等奖,还有另一篇下水作文发表于《语文月刊》,2020年获第二届“南方传媒杯”粤港澳大湾区高考语文下水作文比赛特等奖。至此,在纷纷扰扰的生活里,我总算能听到自己努力的一点回响,听见树林里自己的歌声。
三、深耕钻研,反思成长
女老师的优势是心思细腻,但硬币的另一面是情绪敏感。如何管理自己,不至于在情绪的汪洋里迷失,我一直在探寻这个问题。这两年,突然醒悟——做一个研究型教师,逼迫自己时时反省,然后沉淀自己的思考。只有进入研究,才能更理性地看待教师这一职业,看待教育,思考学习的本质。2020年,我公开发表了9篇论文和教学随笔,参与编写一本作文书和《语文报》寒假版的专刊。这些教学沉淀更体现在与学生的交流中。
刚毕业时,我的眼中只有课,而现在我的眼中有了“人”和“语文学科”;以前我对学生的教育更多的是宣讲和呼号,现在我能给学生搭建梯子,让学生能拾级而上;曾经我的教育行为是随机的、断裂的,现在我努力构建体系,争取让每一次谈话、每一节课堂、每一次批改的涓滴之力汇成大海。
今年临放假,我想叮嘱学生“假期认真读书”,但我知道轻描淡写地说是没有用的。恰好试卷上有一篇阅读,出现了“精神秩序”这个词,我就由它说起。我说:“同学们,你们这一代人很幸福,但活得也很可怜。”学生一愣,我继续说:“你们的精神世界动荡不安。”学生若有所思,都抬起了头。我又说:“我们小时候,只知道要好好学习。我们被灌输的道理几乎是唯一的,而且周边的人都朝一个方向努力,所以活得简单快乐。但你们这一代人,一出生就落在多元观念冲撞的世界里,多元也意味着‘破碎。你看,读书是出路,打游戏也有了职业队、国家队;喜欢做饭,也能收获很多粉丝,实现自给自足……我猜你们的精神世界很容易混乱不堪,所以需要重建‘精神秩序。同学们,这个词多好,它给了我们很多反思和启示,所以假期大家要好好读书啊!”学生笑了。我想,这种教育每天都会上演,但我一定要告诉学生,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能解决怎样的现实困境。
一转头我看见黑板上写了个数学公式,“sin 30°= 1/2”,我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说:“这是公式。”我笑着摇摇头,学生又猜:“定理。”我说:“这是符号,如果加一个定语,就是数学符号,我们也可以说它是一个观点。”学生面露惊讶之色,我说:“你们是理科生,肯定希望这样的‘观点越多越好,是不是?因为做证明题或简答题会很方便。同理,尼采说‘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也是符号,只不过是语言符号。我们需要积累这些符号,并不断在具体的作文中演练,实现融会贯通。做到了这一点,作文怎么可能写不好?”学生笑了,點头示意,明白了要好好读书。
近些年来,语文界的教学改革层出不穷,非常热闹,各种主义像浪潮般声势浩荡。但我想起周国平说过:“太热闹的生活始终有一个危险,就是被热闹所占有,渐渐误认为热闹就是生活,热闹之外别无生活,最后真的只剩下了热闹,没有了生活。”教育是不是也如此呢?我们需要在喧闹的世界里拥有“静”的力量,认认真真教书,安安静静做研究。
语文学习是什么?有没有更有效的方式?我一直在思考,唯一能确定的是自己必须深入研究后,才能实现“浅浅地教语文”,捕捉并利用好每一次的教育契机,化有形于无形中。冯骥才说:“植物死了,把它的生命留在种子里;诗人离去,把他的生命留在诗句里。”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思考,不断研究,将生命留在课堂中,也留在学生的记忆里。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
责任编辑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