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鑫 晓婷
小孙女:爷爷,你在雕刻的是谁呀?
石匠爷:他的名字叫郭奇。我给他雕像,是想让棋石岭的乡亲们永远记住他。
小孙女:郭奇是谁呀?
石匠爷:郭奇是陵山县1985年的高考状元。
小孙女:状元?状元就是能坐花轿、骑大马、做大官,还能做驸马的状元吗?
石匠爷:嗯,差不多,可他没坐花轿、没骑大马、没做大官,也没做驸马,学成他就回来了。
小孙女:他在哪,我想见见他。
石匠爷:见不到了,他和咱太行山永远在一起了。
小孙女:为啥?
石匠爷:都是为了这水呀!
这是影片《红山雨》开篇时5岁小孙女与石匠爷的对话。
《红山雨》以农村饮水解困工程中以身殉职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优秀毕业生张国旗为原型,于2005年在山西拍摄。影片主人公郭奇的原型张国旗是山西省陵川县人,1989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水文系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
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山西省陵山县(根据实际陵川县改)棋石岭村,因地处太行山之巅,长期缺水,给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悲伤和痛苦。
从童年开始,郭奇每天在上学前都要翻山绕岭到3公里以外的手指泉为家里背水,村中每户皆是如此过活。
《红山雨》首映式的现场
手指泉,是一处仅如手指般粗的泉水,是村里的唯一水源。水少人多,村民经常因抢水大打出手,盛水的容器都被打得稀碎,全村老小哄抢、厮打成一片。
一次,老村长石匠爷指着山上的祖训“先来后到,恪守村约”,责备着抢水的村民是不肖子孙。人群好不容易安静下来,刚要排队打水,山上饥渴的山羊因为听见了水声立刻成群袭来,刚刚平静的场面再一次翻腾,人畜抢水,无可奈何。
这是有男丁人家的情况。郭奇的邻居杏儿家,她父亲早年因抢水冲突,被打伤去世,母亲多病,家中只有母女二人,她们连去上山抢水的勇气都没有,母亲一心想着女儿有一天可以远嫁他乡,只要嫁到一个有水的地方就行。
郭奇从小生在这样极度缺水的环境中,起初并未想过改变,直到有一天......
那一天,郭奇和哥哥姐姐为了要早起拾牛粪,给学校交工分,打水的事情由母亲负责一天。不幸的是,母亲在用扁担挑水回来的路上,走在悬崖旁边的石阶路上,扁担一扭,母亲失去平衡,为护水,母亲连人带桶一起滚下山崖。
因为水,郭奇失去了母亲。
当时的郭奇还没有上高中,年纪约莫15岁上下。现实中的地大校友张国旗9岁丧母,15岁丧父,家中条件艰苦,是哥哥姐姐把他抚养长大。
郭奇的父亲叫郭旺泉,一个带有几分“乞水”意味的名字,说明在郭旺泉父辈那一代就已经对子孙找水给予了厚望。郭旺泉是一个热心的农人,他想为乡亲们盖上一座可以用来乞水的龙王庙,可谁想,修庙时砍伐树木的行为触犯了法律,被捕入狱。
因为水,郭奇将在后面的20年里“失去”父亲。
因为缺水,失去母亲,因为乞水,失去父亲,这让童年的郭奇备受打击,这也成为他后来立志要考上中国地质大学的原动力。终于,郭奇以全县状元的成绩考上了中国地质大学水文系。这是他为家乡找水迈出的第一步。
郭奇离乡求学,其他人的缺水生活还在继续。电影开篇有一段歌谣早已埋下了伏笔,“太行山哟峡谷长,棋石岭年年闹水荒,小妹妹为水嫁他乡。”姐姐万般不舍,但为了生存不得不远嫁他乡,对方迎娶的彩礼是三大缸水。
水牵涉到全村人的命运:郭奇母亲的生命,父亲的前途,姐姐的幸福。郭奇家的情况是一个缩影。
进入大学后的郭奇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在实验室和自习室探索着为家乡找水的答案。因为学习成绩突出,毕业时,各地水务局抢着要他;而他学地质的很多同学一毕业就做起了大项目,希望他也能过去一起干。但这些都被郭奇拒绝了,他毅然决然地回到当地小县城的水务局报道了。
现实里的张国旗于1985年以全县第三名的成绩考入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水文系,他是一个十分朴素、本分的农村伢,话不多,学习十分刻苦。大学毕业分配时,省城太原的水利设计单位点名要他,但他坚决回家乡陵川县水务局做一名工程技术人员。
郭奇的归来让乡亲们看到了“找水”的希望。说干就干,郭奇在县城水务局工作的第一天开始就仿佛在追赶一个倒计时,他给自己上满发条,披星戴月。郭奇走遍家乡的每一座山,仔细勘探地质,对周边18个村的地质和地下水源完整摸排,做了充分的调研,掌握了大量的水文地质资料,郭奇已经心中有数,找水方案指日可待。
失去父母的痛在郭奇心中从未随时间减弱,这种痛甚至在另一次遭遇中被再次加码。
张国旗运用专业知识,提出人畜饮水解困方案,让周边18个乡的村民们结束了祖祖輩辈“吃水难”的厄运,让人们喝上了干净、放心的甘甜水。
郭奇姐姐嫁到邻村几年后一直没住上新房,姐夫想临时在院中开凿旱井用于盖房。可没想到,电影开始时村民哄抢的一幕再次上演了,只不过这一次,他们的目的不是抢水,成群结队的村民拿着各式农具,如吃人般将姐家院中的10口储水缸全部砸烂,人仰马翻,场面一度失控。村民来打砸是因为他们朴素地认为这口位于上游的水井会阻断他们下游的水源,所以强烈反对。姐姐哭天抢地,险些背过气,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眼前的一幕令郭奇的内心伤痛至滴血,是的,水就是命,没水会要了村民的命,这样的日子该结束了。
能让棋石岭及周边村镇喝上水也是整个县城水务局的工作重点,很快郭奇拿出了一份《陵山县饮水解困实施报告》,报告详细分析了陵山县的地质水文特点,指出该地属于典型的丘陵干湿地区,地形破碎,山大沟深,水源奇缺。为解决人畜饮水问题,需要采取外延扩供、东水西调的方式对无水源地带给予供给。此外,郭奇在那个时候就早早意识到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他提出的改善环境、以水养水的设想得到了水务局专家评委会的赞许。而当年的校友张国旗回到家乡后正是这样做的,他被同事称为“拼命三郎”,经常一个人,带着踏勘工具,翻山越岭,勘察找点,不畏艰难。他运用专业知识,提出人畜饮水解困方案,让周边18个乡的村民们结束了祖祖辈辈“吃水难”的厄运,让人们喝上了干净、放心的甘甜水。
方案提出后,如何筹集项目资金又一次成了找水的关键。按照工作流程,作为工程设计人员,方案通过后,郭奇的使命已完成,下一步的资金筹措并不是他的工作范畴,但是工程设计的目标地不是别处,他也不是别人。在接下来筹集资金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些事。
现实里,张国旗最要好的同班同学、就职于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的邓宏曾回忆,张国旗去世后,他去陵川县为好友送行,看到他家里的一幕让他难过不已。结婚十多年,张国旗一直住在妻子单位县教师进修学校提供的两间教室里,几件过时的破旧家具是结婚时妻子的陪嫁,家里最多的就是桌上、床上、柜里放着的水文地质专业参考书。
一次,正在为项目筹集资金的郭奇遇到“捷足先富”的老同学世杰,世杰欣羡郭奇的专业能力,再三邀请郭奇加入他的公司,但是郭奇都婉拒了,表示正在为项目资金的事发愁。闲谈中,世杰说手头正好有两个项目正在参与投标,他想请郭奇出工程设计方案,如果能够顺利中标,答应给郭奇每个项目支付人民币6万元,两个项目一共12万。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郭奇赚到了12万。此时在郭奇的身边,未婚妻正在等待着他,但是他从未考虑将这笔钱花作私用,他想的是,有了这12万,项目资金还差多少。
方案中说的东水西调并非易事,涉及环节众多,设计师郭奇坚持亲自担任项目监理,亲自把控施工质量,坚决杜绝豆腐渣工程。一次巡检中,他发现因工人野蛮卸车导致即将用于输水的管道出现缝裂,一向和顺的郭奇当场开除了现场的主事。在关乎找水的任何一个细节上,郭奇从不含糊,这也在另一个侧面反映了郭奇刚正不阿的人物性格。
当年郭奇大学报到前,为郭奇送别的乡亲中,有一个和郭奇年龄相仿的玩伴,名叫三狗。三狗小时曾因缺水,在三更半夜到郭奇家偷过水,两人还因此打过架。送别时,三狗曾对郭奇说:“哥你真有本事,我以后也要向你学习,走出这个地方,就是要饭也比待在这儿强。”但郭奇并不这么认为,他说:“不管走到哪儿,这也是咱家。”
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处在萌芽阶段,以三狗为代表的一部分人开始体会到了资本的驱动力,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个人品格得到进一步凸显。与当年的价值观一样,三狗是“啥挣钱就干啥”,成了山西早期因开矿而富的少数人之一。可因其挖矿造成排水量巨大,断了棋石岭邻村王莽镇村民的水源,在激烈的群众上访中依然不愿意停工。郭奇依然秉持“人过好了,不能只想着自己”的价值观。郭奇拒绝三狗提出的一起找矿、发家致富的提议。他说每晚都能梦见家乡的水哗哗地流,觉得棋石岭的找水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
当三狗不计后果、疯狂挖矿时,郭奇拒绝有偿沉默,他运用专业知识给出判断,县政府和水务局对三狗实施了强制停工。
终于,一个锣鼓喧天的时刻来到了,整个棋石岭沸腾了,这个曾经代表了全村找水希望和生存希望的郭奇终于让哗哗的甘泉之水出现在了棋石岭,蜂拥而至的父老乡亲简直要乐上了天,他们用大桶接水,用大碗喝水,情不自禁地感慨:“这水真甜呀!”
欢庆中,乡亲们得知,水务局决定提拔郭奇为水务局副局长。喜上加喜,乡亲们觉得像是在做梦一般。可就在这时,出水口的水流突然中断了,乡亲们都傻了眼,火辣的眼神齐刷刷地望向郭奇,画面凝住了。郭奇立刻下井,经过几分钟的排查后,井口再次泉水喷涌,乡亲们凝住的笑脸再次扬起,震天的鼓声重新响起,可随之喷涌的水流变成了红色,井下塌方了。
2001年5月15日,地大校友张国旗在陵川县马圪当乡西石门村检测新砌成的77米水井,并进行提引水的技术测试作业,井壁突然坍塌,为保护一起下井的两名村干部,张国旗被石头砸中头部以身殉职,年仅33岁。
“张国旗班”成立时,同学们在雕像前祭扫缅怀。
影片结尾再次回到爷孙俩的对话中,爷爷说:“郭奇一天好日子都没过过,一直想着为乡亲们找水。他走后,山上的草木长得越来越好,棋石嶺漫山遍野的黄叶到了秋天都变红了,乡亲们说,这是郭奇用鲜血染红的。”一颗赤子之心,感天动地。这就是电影取名“红山雨”的原因。
张国旗去世后,陵川县投入3亿多元基本解决了全县人畜饮水问题,当地群众都喝上了安全、方便的自来水,未完成的遗愿已经达成,他在天之灵也应倍感欣慰了。
为了纪念张国旗,地大师生发起“为张国旗树立雕像的倡议”,众多师生踊跃捐款。2007年5月1日,张国旗雕像树立在了工程楼后,他成为了学校永远的一分子。
责任编辑:钟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