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中文系的冷峻与趣味

2021-04-20 12:31付雯苏卓骏
大学生 2021年4期
关键词:杨宁中文系文学理论

付雯 苏卓骏

行为:教学自成一派

反PPT主义者

杨宁老师坚持手写板书,他认为幻灯片只是教学的辅助工具之一。采用多媒体教学或许显得授课效率更高、展示内容更丰富,但这样的教学方式也容易让学生变得懒惰,导致他们不愿意做笔记或难以集中精力。学生可能还会产生一种“只要把课件拷回去,自己便能掌握课程全部内容”的错觉,获取课件后也往往不会再去翻看,直到期末考试前才找出来突击复习。相比之下,手写板书的形式更能呈现出知识的系统框架,学生抄写笔记也是消化吸收的过程,会集中精力对观点进行思考和追问,进而加深对理论内容的印象和理解。杨宁老师当然也没有完全放弃现代化教学设备,若当天课堂需要呈现图片或大量文字,他同样会借助幻灯片做鲜活的内容展示。

B站开课

楊宁老师在B站上传课程视频,不仅是为了方便自己的学生能够及时预习和复习课堂内容,同时也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目标:在每年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持续补充完善资料、更新段子事例,通过未来10年的课程展现出“文学理论”的全貌。起初杨宁老师以为上传视频只有自己的学生会去观看,不料头一个月视频观看量就已过万,他也因此收获了一大批“野生”学生。获得名声并非他的本心,他也并不在乎互联网带来的红利,在获得课堂以外的关注后,他的第一反应并不是沉浸在喜悦当中,而是担心课堂中说过的话会被别人断章取义,在理解上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将“文学理论”课程设置在大一上学期

很多高校都会将“文学理论”课程设置在大二下学期或是大三来上,有的甚至到大四才会安排上这门课,但杨宁老师认为,将这门课程安排在大一上学期有其合理之处。这样能够给大家树立一种正确的学习观念,告诉中文系的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不仅需要有记忆背诵的层面,还有训练思维逻辑的层面,这些与文学审美、哲学艺术的关系极为密切,体现出对人生阅历认识的深度。在大一学习这门课程,能够让同学对文学产生更进一步的认识,否则刚一进入中文系便接触到“中国文学史”这类需要大量理解记忆的课程,学生很容易对专业产生厌倦心理,进而难以在这一领域上有更进一步的探索和突破。

理论:生动案例层出不穷

作者对作品的阐释不具有绝对权威性

为使“作者对作品的阐释不具有绝对权威性”这一观点通俗易懂,杨宁老师提到了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本人是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和道德感的人,但他却在作品《安娜·卡列尼娜》中塑造了安娜这样一个婚内出轨的形象,作者本人对安娜这个形象的态度是非常复杂的,甚至他可能想把安娜塑造成一个婚姻的不忠者、道德的堕落者,不过万万没想到的是,小说一经发表便广受追捧,世人将安娜尊崇为女性意识的觉醒者,这是托尔斯泰未曾预料到的结果。他曾坦言,在进行创作时经常感到笔自己在动,人物、情节的发展走向不受作者的控制,一部文学作品之所以优秀,就在于它反映了现实世界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读者接受问题

杨宁老师在谈“读者接受问题”时,举出了著名电影理论家克拉考尔的《电影的本性》中的例子:一位著名导演拍摄了一部电影短片,取景多为城市风光。他打算把片子给非洲土著人看,试图去了解未经文明开化的人观看后会获得什么样的效果。结果他发现,土著人看完片子后在兴高采烈地谈论着一只鸡,而导演从未意识到短片中有鸡的出现,后来回去拉片时他终于在画面的一个角落发现了一只鸡,而鸡出现的时间是低于8画格的(影片是以每秒钟24画格的速度放映,如果一个事物出现的时间低于8画格,一般人是很难察觉到画面存在的)。土著人能关注到如此微小的细节,原因是那只鸡对于他们来说最为熟悉,陌生的高楼大厦在他们眼中成为了背景。于是电影学就出现了“你是否看到了一只鸡”这句话,意思是当我们每个人在阅读和观看一部作品的时候,看到的只是我们眼中的“那只鸡”,而之所以我们看到“那只鸡”,就取决于个人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和全部的人生经历。人与人的认知水平不同,视野与眼光就有所不同,此时应该相互尊重和理解,在反思中包容差异的存在。

文学与作者之间的关系

杨宁老师谈及“文学与作者之间的关系”时介绍到,畅销上千万册的《那不勒斯四部曲》,其作者埃莱娜·费兰特一直不愿在世人面前展露她的真面目,她曾经通过邮件回复媒体说,这是她和自己的约定,如果读者想了解作品,阅读作品本身就够了,并没有过多询问作者创作意图的必要。老师借此事例说明了作品与作者之间并没有存在什么必然的联系,二者是相互独立的个体,作品自诞生之日起便同作者割裂开来了。随后又举出《海贼王》的事例作补充,漫画作者尾田荣一郎曾参加过《海贼王》的动漫知识竞赛,结果却得到了一个较低的分数,这个结果告诉我们,作者可能也无法准确揣摩出自己作品所具备的引申内涵。

言语:金句鉴赏

“中文系学生最难的一点就是克服身份焦虑,因为他们在进行专业学习后会疑惑自己到底学了些什么,看起来似乎和普通读者并没有太大区别。那么中文系学生和普通读者的区别在哪里呢?就在于专业性上,而专业性就在于反思性的阅读,我们要分析文本背后的‘为什么,而不只是单纯地去欣赏,这就是我们需要训练的。”

很感谢杨宁老师当时说出的这番话,让我们潜意识中的身份焦虑一下子被理解和释放,他直截了当地点明了中文系学生与普通读者的不同之处,让我们意识到中文系学习的意义所在。虽然中文系不像其他专业学到的知识那样看得到、摸得着,也不是某种可以直接呈现的技艺,但它对我们每个人品性的塑造和未来的发展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中文系不培养作家,而是培养决定谁是作家的评委。”

大众普遍会对中文系出身的人形成一系列刻板印象:识字一定多、文笔一定好、将来一定会成为老师或者作家,等等。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中文系并不会系统地教学生如何写作,相比于作家的身份,中文系出身的人更像是那些决定谁才是作家的评委,评判标准的背后是一整套的文学理论,即通过多角度去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读一部作品,分析其背后所隐含的价值标准和系统问题。

“可疑的东西不需要质疑,因为它原本就是可疑的,需要质疑的往往是那些看上去不那么可疑的东西。”

关于很多事物,我们往往都只了解某一种观点,而这完全不足以反映整个事物的全貌,背后往往还隐含着更深层次的解释,需要我们用宽广的视野来看待事物,由此方能获取到更全面的信息。

“文学理论本质上是一种文学研究,需要具备极为冷峻的目光,而非文艺青年式的热爱。”

中文系的学习是理论体系的构建和思维素养的提升过程,饱览诗书使中文人看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练就出一种极为冷峻的目光,能够秉持严谨踏实的态度去研究问题,不被虚伪的浪漫所左右,始终以客观理性的视角去看待事物,由表层现象着手来分析深层本质,在独立思考中提升自我,审时度势又顺势而为。

责任编辑:马春梅

猜你喜欢
杨宁中文系文学理论
蜡染的纹饰探讨
中文系何为?
萨义德文学理论中国化:“洋为中用”为人民
长治学院中文系简介
金“鸡”报春来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新世纪文学理论与批评:广义修辞学转向及其能量与屏障
地域文学理论批评史的有益尝试——评《世纪转型期的湖北文学理论批评研究》
Stability-driven Structure Evolution: Exploring the Intrinsic Similarity Between Gas-Solid and Gas-Liquid Syst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