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乡

2021-04-20 15:02李晖
大学生 2021年4期
关键词:长辈爸爸妈妈妈妈

李晖

当我脑海中还停留在城中村、棚户区这样的老印象时,眼前呈现的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名人故里、网红打卡这些变化令我目不暇接。这还是我从小到大生活过的那条串城街吗?我踩在铺设了灯光装置的青石板上,读着透明橱窗里的石器文物讲解词,身边飘过几位穿着汉服的姑娘。抬头一望,一块青色方砖上刻着“中国最后的科举进士——李景濂故居”的字样。李景濂先生是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老师,在李家院子墙头,现在还能看到近百年前种下的大槐树。妈妈向我介绍,这条街是邯郸市串城街改造项目南段的成果,她又指指北边,说:“你想不想看看咱们家的老平房现在怎么样了?”

我家老房子位于串城街改造项目的北段,我跟着妈妈往老房子的方向走去。白墙、灰瓦风格的高层楼取代了儿时记忆中的棚户区,妈妈激动地取出钥匙打开新家的家门。她从讲解门锁的防盗功能开始,一一为我介绍屋里的构造妈妈说得很细碎,但我心里非常理解她的感受,那是一个在平房里住了30多年的人,第一次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楼房时,无法抑制的成就感与兴奋。

除了串城街改造项目,还有老旧小区改造。原本清一色砖砌的,有的甚至年近“花甲”的职工家属楼,在新年都换上了新外衣。水泥路面变成了柏油路,老旧小区也仿效新小区换了门卫室和门禁。最令人兴奋的是,奶奶家楼下还安装了太阳能路灯,这样晚上遛弯儿或是回来晚了的人,也不用摸黑掏手电了。

除了环境的“新”,更重要的是我和家人的相处模式也发生了新变化。问成绩、问对象、问就业选择,可能是我们95后预设的“过年长辈三问”。但这次回家,我变被动为主动,想问一问爸妈有什么需求。

我发现60后的父母,往往不会跟你直说自己的需求,也不舍得花钱满足自己的需求,这时候就需要我“察言观色”。比如,爸爸妈妈偶尔吐槽一句“手机怎么耗电那么快,动不动就关机了”,我才注意到,原来他们的手机已经用了好多年了,早该淘汰了。我默默从网上下单了两个同款手机,还有相应的手机壳、手机膜。父母收到手机时,会埋怨我一两句:“我手机还能用,花这钱干啥。”然后,用上了新手机,喜笑颜开,逢人便骄傲地说:“这是孩子用奖学金给买的。”他们平日里使用智能手机时出现的小问题:如何提取金币、如何移动支付、有弹窗信息该不该相信、如何收藏短视频、怎么从菜鸟驿站扫码取件当我耐心帮他们解决后,爸爸妈妈笑得像个孩子,有时妈妈还会扑上来亲我一下。

串城街的新家虽然已经装修好,但还缺少些生活物件。窗帘、地毯、挂钩、扫帚、拖把我都帮他们从网上采购。虽然爸爸妈妈一开始还质疑网购的质量,但收到货后发现不仅价格便宜,质量也很不错,爸爸妈妈对网购从偏见到喜爱,态度发生了180度转变,取快递已成为家常便饭,他们甚至比我还享受拆快递的喜悦。

父母、七大姑八大姨的唠叨,可能是不少小伙伴抗拒过年的原因之一,但今年我和长辈的关系从“被教育”变成“平等沟通”。之前和他们聊天的开启模式是“晖啊,你应该”今年回家,我带着一颗真诚的心,想听听他们的心声,有了不少新发现。

听当保安的爸爸讲他的工作,发现爸爸会记住单位150个人每一个人的名字,会主动提醒员工下班取走快递;听在家照顾姐姐孩子的妈妈讲她的育儿之道,仿佛看到了我小时候妈妈是怎么教育我的;听叔叔讲他每日读书、读新闻、做笔记的事,给我的学习帶来一种榜样的力量;听小姨讲家中添丁的喜悦,我也主动为宝宝的名字出谋划策而且,今年年夜饭的主厨也从爸爸变成了我。

当然,“新年长辈三问”也是少不了的,但我仔细倾听,发现长辈的思想越来越开明,“谈对象不着急,宁缺毋滥”“就业不急,学好当下,过好每一天”“爸妈相信你,一直会支持你”。

新年假期,我还读了《回归故里》《把自己作为方法》《她们》,看了贾玲导演的《你好,李焕英》。

最后我想说的是,或许不是2021年这个年变新了,而是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角度和观点,才让我看见了、过上了新的一年。

责任编辑:丁莉莎

猜你喜欢
长辈爸爸妈妈妈妈
面对爸爸妈妈的期待
长辈篇
我想让爸爸妈妈吵架
我和爸爸妈妈比童年
我的爸爸妈妈
长辈们的教诲
不会看钟的妈妈
妈妈去哪儿了
长辈对晚辈可否说“请”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