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钰滢
在疫情和经济形势的双重影响下,2020年的秋招季堪称困难,而我算是幸运的。因为大学早期的一些尝试,我提前一年因实习表现获得留用机会,拿到了德勤咨询北京公司的Offer,不算理想但也差强人意。
刚进入大学时我没有任何职业规划,因为所学的专业并非自己真心喜欢的,高考填志愿匆忙,考虑到未来就业难易度和城市情况而选择了南开大学的金融专业。大一的时候我从没考虑过未来发展,只是沉浸在社团活动和自由的新鲜感里,暑假参加学院和本地企业合办的训练营没有拿到实习名额也不以为意。直到听说我们非常优秀的班长在大二寒假就参加了德勤的年审,甚至一个人做完了入职一年的员工的工作量,那时我才意识到,金融行业的竞争相当激烈。
对外行而言,金融行业光鲜亮丽,从业者既体面又高薪,但当我开始研究那些著名金融机构的校招条件时才发现,想要进入到这个行业里的大公司,那都是百里挑一,绩点、实习经历、学校知名度都十分重要。
反观自己,因为不喜欢数学,大一的时候高数成绩非常一般,但那时候参与的许多兴趣类社团和学生组织倒成了我后来求职时的优势。
大二的时候我还是零实习背景,当时我改着网上的简历模板,按照流程指引,把简历投递给了德勤俱乐部,现在回想起来,大二那个在厦门旅游的假期,在去曾厝安的公交车上随意点下投递按钮的瞬间,确实影响了我之后的人生。
第一次正式面试,因为从天津到北京的高铁取消,我迟到了整整一个小时,当时群面环节已经进行到了一半,我只得抱着一种“已经没希望通过,但还是要增加实践经验”的态度,自然且没有压力地加入了这场面试。
德勤俱乐部是一个人才长期培养项目,成为俱乐部成员之后可以在随后的寒暑假选择自己喜欢的部门进行实习,当然大多还是参与年度审计项目。因为是面向不同专业低年级大学生的人才培养项目,所以面试内容颇具趣味性,当时我们的题目是:抽选著名历史人物,然后辩论在资源枯竭的热气球上应该将谁抛下去。作为校内辩论队的选手和历史较好的文科生,这类题目恰巧是我所擅长的,加之我当时心态轻松,没有很大压力,竟然意外地拿到了实习机会,这也是我的第一份实习。
寒假实习中我参与了年审项目,虽然实习生的工作往往枯燥无聊,但这正是非常好的接触行业并试错的机会。很多金融系学生的第一份实习就是从“四大”的审计工作开始的,这是因为“四大”的人才培养机制要求如此,更重要的是因为财务知识确是行业内许多其他类型工作的基石。
在第一段正式实习中,我完成了数百封函证和相关底稿,也在出差的间隙在西安的大唐不夜城里看了许多回人间烟火。租房、必须一次做好的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不能错过的DDL、不被轻易原谅的错漏,实习拓宽了我对职场的认识,也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了一些方向。
实习结束后,我认为自己并不适合从事审计工作,所以即使表现尚可,并在大三下学期因为这次实习拿到了校招提前批的终面机会,但我还是拒绝了。
在人生岔路口焦虑的大三暑假,我看到德勤秋招开放,本想出国的我决定留一些后路给自己,于是抱着尝试的心态询问了之前的终面是否可以选择其他业务线,得到肯定答复后,我又根据当时开放的岗位和个人性格选择了咨询。更换业务线增加了经理面试环节,我的表现并不算成功,对于一些具体的业务和案例我准备不足。好在最终的合伙人面试并没有那么严肃,我以一种松弛舒畅的心态完成面试之后,很快收到了确认的Offer。
那时的我其实只将其视作一个备选,更倾向于出国读研,不曾想2020年大四下学期,我参加学校的项目准备去美国交换时恰逢疫情,被迫网课的局面与我本来预期的通过留学体验文化交流和异国生活的打算完全相悖,世界剧变中时代的尘埃就这样落到了我的身上,改变了我毕业后的第一选择。
金融行业对于学历的要求严苛,行业中最普遍的求职出口就是内资券商,做股票也好,债券也罢,都是非常符合大众及金融系学生对于金融行业预期的高强度且高薪的工作,但必要条件都是名校研究生。本科生工作能够选择的岗位极为有限,只有个别外资投行极少有头部金融企业会将技术人才的门槛下放到本科生。我的学校背景和实习经历显然都不足以达到招本科生的行业顶尖企业要求,求职可以选择的范围非常有限。
我其实非常想留在天津本地发展,但当我尝试通过学校组织的招聘会寻找机会,却发现来参加的大部分本地企业都很难满足我对未来职业成长空间的要求,在金融行业当中,北京、上海、深圳承担了绝大多数的部门业务,于是我出于长远考虑,决定离开天津。
在大四暑假,我又通过学长内推在国泰君安投行事业部下属的债权部门实习了3个月,协助完成了ABS债券的发行,感受到了券商的工作节奏,但没有得到留用机会。
慢慢地,我心中的天平开始向最初拿到的保底Offer倾斜,在真正结束了大学本科生活之后,我正式入职了德勤咨询。
工作中,我从模型背后的逻辑都理不清楚到现在可以熟练与关联方对话,已经适应了快节奏的工作,确实劳累,但也切身体会到了成长的可能。“四大”的工作氛围偏重团队合作,同事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影视剧中呈现的那样复杂。于我个人而言,未来依然会出国读书提升学历,之后是再重新进入这个行业,还是选择一些我更适合和喜欢的东西都尚未可知。
大学确实是用来迷茫和试错的最好阶段,年轻好就好在一切都可以被修改,我们的未来像是藏在云层之后的太阳,拨云见日的过程于每个人而言各不相同。但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要多尝试,不要被写在公告上的条件限制,也不要因为胆怯或者怕麻烦而放弃机会。我当时作为非专业零实习经历学生投递新华社全职对外记者也依然获得了面试机会,虽然最终并没有去。要尽可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要太拘泥于专业,我至今后悔没有在可以实习的时候选择尝试去传媒和影视行业,哪怕未来并不作为职业选择,也算是拓宽了人生经历。实习需要早做准备,也需要连续性,有时候出于个人兴趣,其他方向的尝试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机会,因为每种能力都会对职场生活有所助益。
从学生转变为职场新人的过程新奇且艰难,实习和全职工作的心态确实也有很大不同。高中时候我们班的窗外对着的就是白炽灯光组成的市中心写字楼,那时候我觉得它是隔岸的风景,无关且遥远。大学成了我渡河的船,现在我已经站在了当初无法想象的彼岸,广阔无垠,却也只不過是更繁华地段里一盏不熄灭的灯。
责任编辑:马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