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要素落地生根

2021-04-20 03:56李玉翠
陕西教育·教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语句关键要素

李玉翠

语文要素是随着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一起诞生的新名词、新概念,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有别于以往各版本的一大亮点。这套教材按照“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行组织单元教学内容,教师只要找准了语文要素,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重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精准解读语文要素,准确定位语言训练点,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感受语言,内化语言,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形成语文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一、精准解读,准确定位

语文要素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使用的“指南”。每个单元导语中的语文要素就是本单元的核心教学目标。2019年秋季,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全国全面启用,多数教师使用该教材的时间较短,对教材编写理念和编排意图的把握、教学内容的研读、教学策略的探究均处于摸索阶段。在此过程中,教师出现了不少困惑和问题。因为单元导语中的语文要素表述是概括性的、方向性的,不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呈现。受理解能力、个人素养等因素影响,面对同一个语文要素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出现重点定位不准、教学设计偏离单元核心目标等问题。有些教师虽然对语文要素解读得较准确,教学目标也制订得很合理,却因缺乏教学经验,没有合适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有效落实语文要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很大。因此,精准解读是语文要素真正落地的关键。

抓住关键词是读懂语文要素的重要方法。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虽然都是“借助关键语句”,但不同的是三年级上册是“理解一段话”,下册是“概括一段话”,一个词语的差别体现的是从“知道”到“会”的学习过程。学生在二年级只需掌握字词、积累词语、读懂句子的意思即可,如果让一个刚上三年级的学生概括一段话的意思,对他们来说难度较大。所以,只要学生能借助关键语句理解这段话的大概意思就可以了,不需要概括出来。经过一学期的练习,学生在三年级下学期已经可以自己概括段落大意了,充分体现了从理解到输出的过程。

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有几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是“思想感情”,思想感情由“思想”和“感情”两个词语构成,思想一般指人对事物的看法、理解和认识,感情指人或动物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第二个关键词是“关键语句”,关键语句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心句,是指直接表明写作目的,能够表达课文中心思想或作者情感、想法的句子。有的关键语句在文章中只出现了一次,有的反复出现,有的没有一目了然的关键语句,需要学生从文章中归纳概括。第三个关键词是“初步体会”,要求学生能够初步体会本单元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即可。教师如果将这个单元语文要素的三个关键词解读准确了,教学目标自然就明晰了。这个单元有三篇课文,《乡下人家》一文的关键语句是“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出现在文章的末尾,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充分体会作者对乡下人家的喜爱和对乡间生活的无限向往之情。《天窗》这篇文章的关键语句是“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的中间,体现了作者对童年乡下生活的美好回忆。而《三月桃花水》一文的关键语句在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第二次是“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第三次是“地上草如茵,两岸柳如眉。三月桃花水,叫人多沉醉”,前两次出现在文章的中间,后一次出现在文章的末尾,表达了作者对三月桃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编者选文很是用心,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时逐步了解关键语句在文中的不同位置。

由此可见,教师只要找准了语文要素中的关键词语,就明确了教学的主线,了解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方向。

二、显化“隐在”,找到抓手

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指出,统编语文教材已经在努力建构适合中小学的语文核心素养体系,但这是“隐在”的,不是“显在”的,在教材的呈现和教学中并不刻意强调体系,防止过度的操练。既然语文核心素养是隐在的,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要让它显化出来,将它落实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中。我们都知道,统编语文教材采用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的编写体例,这个单元的语文核心素养就是这个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整合,教师要想让这个单元的语文核心素养真正落地,就要牢牢把握该单元的人文主题,落实该单元的语文要素。

笔者通过反复研究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发现,语文要素隐藏在单元导语、课文、精读课文的课后练习题,以及略读课文的导语、语文园地中。从三年级开始,统编语文教材就编排了单元导语。通常,人文主题出现在单元导语的上半部分,我们形象地称之为“顶天”,语文要素出现在单元导语的下半部分,我们则称之为“立地”,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就是这种既顶天又立地的双线并行结构。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介绍事物”,其中的语文要素是“了解基本说明方法,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本单元《太阳》和《松鼠》两篇课文就是用恰当的说明方法介绍一种事物的典范。学生通过学习课文《鲸》和《风向袋的制作》进一步了解了说明方法,教材在語文园地中也对本单元课文的说明方法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初试身手板块要求学生尝试运用说明方法练习写作;单元习作板块要求学生用恰当的说明方法介绍清楚某一个事物。

学生由学习说明方法到运用,再到总结提炼,最后再应用说明方法进行写作,这个过程环环相扣,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由此可见,在一个单元中,导语、课文、课后题、语文园地等教学板块就像一个团队,都是围绕着语文要素进行合理的分工,承担着不同的教学任务的,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因此,教师只有找到了“隐在”的语文要素,才能准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目标。

三、前后关联,统整设计

虽然一个单元的导语、课文、习题、语文园地等教学内容是围绕语文要素分工的,但它们各司其职又相互作用。因此,备课时,教师就要前后联系,整体设计。例如,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时最多,教师就可以以阅读教学为抓手,统领口语交际、单元习作、语文园地等,同频共振,共同为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精准发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园地是单元语文要素的总结与梳理,是一个单元的灵魂。备课时,教师可以先研读语文园地中的内容,仔细分析语文园地围绕单元语文要素提出了哪几点要求,总结了哪些方法,这些方法分别是在哪篇课文中落实的。在口语交际、语段运用和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本单元和前面学过的方法进行实践,使学生的知识在快乐读书吧里再次得到延伸与拓展。这样一来,一个单元各教学板块之间就前后打通了,而不是各自为政了。

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分析教材时,我们可以先看看此单元的交流平台,交流平台中给出了概括段落大意的三种方法:一是抓关键句,二是改造关键句,三是提醒学生不要机械、僵化地认为第一句话就是概括一段话的关键句。教师设计教学内容时,可以用这些方法对应相应的课文,如哪一篇课文是讲这个方法,哪一篇课文是要落实另一个方法。本单元《花钟》的课后练习板块明确提出了让学生默读一至二自然段,说一说这两段话的大概意思;《蜜蜂》一课用图示的方法,要求学生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两个练习都指向了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

在讲授《花钟》第二自然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这一段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我们可以抓住哪句话来概括?根据惯性思维,学生普遍会认为第一句话“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应该是可以概括的。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原来,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本段的第一句话——一组自问自答的设问句。那么,这句话能不能用来概括这段话意思呢?经过阅读本段后面的句子,学生就会发现,有些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合,这样学生就会明白,概括一段话的大意时不能照抄课文原句,遇到不同的情况要灵活提炼、概括。《花钟》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就是由两句话合并提炼而成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以及昆虫活动的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一名教师,要在单元主题下,深入解读教材,弄清楚单元内各教学板块之间的關系,站在整体的角度将同一单元的教学资料进行有机整合。

总之,在统编小学一年语文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只有精准解读语文要素,让教材“隐在”的语文要素显化,围绕语文要素,统整设计,潜心落实,科学、合理地使用好语文教材,才能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循序渐进的提升。

作者单位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培新小学

猜你喜欢
语句关键要素
清淡健康的饮食是预防橘皮纹的关键!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基本算法语句
我喜欢
作文语句实录
鹏鹏猪
画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