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春香 曹杰 闫婧姣(张家口市畜牧技术推广站)
张家口地区曾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自然盛景。改革开放后为适应畜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需要, 人工种草和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开发利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形成了天然草场、人工草地、农作物秸秆等复合型草业。 对构建新型种养关系,扩大饲草来源,保护自然生态系统, 促进现代畜牧业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张家口草场(地)以其绝美的姿态和顽强的生命力分布在生态区位重要的沽河、 洋河源头和阻止沙漠扩张影响京津地区的前沿地带,防风固沙、净化空气、涵养水分等功能凸现,为京津地区的生态安全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 该地区吸取改革开放前因两次大开荒破坏生态环境带来风沙肆虐的沉痛教训, 充分认识到草地对生态的保护功能和作用,进而引起重视。建立各级草原管理部门,开展草原建设保护、人工种草和秸秆开发利用工作。进入本世纪,特别是十八大后,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的战略来抓,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千方百计支持草地发展和秸秆开发利用。 《张家口市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规划(2019-2035 年)》(下称“两区建设”),计划在坝上地区退耕还草180 万亩,将建设保护草原、人工种草当作环京津地区涵养水原、 恢复生态的重要举措来抓,既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实践,也为该区畜牧业发展拓展了饲草料来源。
张家口坝上地区有天然草场510.94 万亩,平均亩产仅有75 千克左右,年产草38.3 万吨;人工草场21.9 万亩, 平均亩产量150 千克左右,年产草3.3 万吨。2019 年全株种植青贮玉米8.3 万亩、燕麦9.6 万亩、苜蓿2 万亩、谷草1.7万亩,此外,还年产农作物秸秆200 万吨。 通过草原的保护和发展,人工种草面积的增加,秸秆的开发利用,牧草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草业充分发展,促进了种养结合,推动了农牧互补、生态循环良性发展。
张家口饲草品种繁多。 既有皮碱草、羊草、赖草、冰草、针茅、扁蓿豆等天然草场牧草,又有苜蓿、沙打旺、皮碱草、蒙古岩黄芪等人工种植的多年生牧草。 近年来燕麦草、青贮玉米、张杂谷等人工种植当年生牧草得到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张杂谷起步晚,发展快。此外,莜麦秸、小麦秸、玉米秸、谷秸等农作物秸秆也得到了广泛开发利用。
在政策推动、市场拉动下,张家口地区饲草产业集聚群应运而生,初步形成。先后发展起了秋实草业等草业开发公司, 这些企业集牧草种植、草原建设与保护、饲草加工于一体,充分利用土地流转的机遇, 推动牧草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迈进。 同时也使牧草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天然牧草可与东北羊草媲美,苜蓿草与进口相比较便宜300~500 元/吨。
张家口草业的发展, 一是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优化,风沙暴得到了一定的遏制,水源得到了一定的保护。 二是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 草地资源在维护生态安全、修复自然生态系统、促进农牧民增收、实现生态旅游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可以说不起眼的小草成就了大业,是巨大的碳库,提供了强大的生态服务功能。
近年来,张家口饲草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坝上地区有天然草场510.94 万亩, 平均亩产仅有75 千克左右,仅为草原畜牧业发达国家的40%,产量较低。 二是草场受禁牧政策影响,利用率低,浪费严重。三是农作物秸秆开发比重小,尚待大开发潜力。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生态建设和现代畜牧业发展,对巩固脱贫致富成果、乡村振兴产生极大影响。
坚定新发展理念,坚持草业优先发展。以法律政策为指导,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构建以草场建设与保护为基础, 以农作物秸秆开发利用为补充,以人工草地建设为潜力的草业新格局,巩固草业在生态建设和现代畜牧业中的基础地位,通过推动草业发展,促进现代畜牧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共同提高。
1.提高认识水平
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学习, 引导全区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深刻认识到“小草大事业”的重要性,积极投身到促进草业发展的事业中来。首先,树立以草为本的发展理念,草业是生态因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保护生态安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草业是发展草食畜牧业的物质基础, 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现代畜牧业能力。 再次草业在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条件下,减少人畜争粮,发展草食畜牧业作用巨大、意义深远。最后,推动草业发展,对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 改善环境条件, 实现种养结合、农牧互补和生态循环,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2.保护现有草场
张家口坝上地区有天然草场510.94 万亩、人工草场21.97 万亩。 一是对现有草场重新进行普查,摸清底数,分清等级,为合理保护和利用奠定基础。 对植被好的草场,加强保护,防止退化。对退化草场,通过补播和松土等措施进行生态修复,提高其产草量。对现有草场一是要进行虫鼠害监测,严格防治虫鼠害;二是采取综合措施,严防火灾发生;三是实行轮牧和季节性禁牧措施,严禁超载过牧,保护草场生产力。
3.规模化种草
张家口坝上地区结合“两区建设”的要求,退耕种草可选择种植多年生牧草或当年生牧草品种;退水还旱可种植农作物,品种选择当地节水型作物。 种植要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种植、统一服务,分户管理,集中连片,形成规模。 这样便于管理、便于机械化作业,可体现规模效益。 此外,各草业公司要将种草与土地流转相结合,通过土地流转解决一定规模的种草用地,实现规模化生产。 张家口坝下农区,种植农作物时,应尽量考虑同一作物连片集中种植,便于统一管理、统一社会化服务、 统一综合开发利用。
4.机械化生产
实行规模化种植,为机械化作业奠定基础。 基层农业农村有关部门要组织指导农民,在土地整理、播种、农药喷洒、收割、打捆、运输时广泛使用农业机械化设备,可有效保证施工作业质量,实现抢时间、争速度,减少人工的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
5.高质量发展
在种植环节上增加产量。通过施肥浇水,提高饲草单产能力,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扩大专业化品种的种植面积, 张家口坝上地区是河北省燕麦的主要区,应加大种植面积来增加产量。引进优质适宜品种, 即引进适宜在张家口贫瘠寒冷地区生长的新品种,增加牧草产量。在生产和收贮过程中提高质量。 通过加强田间(草场)的管理,控制杂草的生长,促进种植或草场优势品种草的生长,保证所产饲草的质量。提高田间(草场)收获机械化水平,实现机械设备配套,提高生产效率,保证及时收贮。 同时,准确掌握收获季度天气预报信息,及时收割、晾晒和贮存,保证质量。提高运输储藏管理能力,有效控制干燥度,通风防霉变。在收割、晾晒、运输和贮存过程中,最大限度保证叶存量,保障饲草营养价值不损失,保证饲草质量。
6.落实配套项目
近年来,国家在生态保护、促进产业发展上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粮改饲,振兴奶业苜蓿行动,草牧业发展试验试点、秸秆资源利用、牛羊生产大县,现代种业提升工程(草种保育扩繁推一体化)等项目,各生产单位要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积极实施,推动草业工作的开展,带动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
贯彻《草原法》和《张家口市禁牧条例》,加强对草场的保护,提升草原的生产能力。推行草场轮牧制度和季节性禁牧制度, 在保护草场的基础上,科学利用草场,发挥其在发展现代畜牧业中的基础性作用。借助张家口市《张家口市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规划》(2019-2035 年)有利时机,在充分提升两区功能的同时,促进坝上地区现代畜牧业发展,构建“草场增绿、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新格局。继续实施“粮改饲”,促进农作物秸秆过腹还田,实现农牧结合、生态发展。
鉴于草业建设除具有促进畜牧业发展的作用外,还具有生态功能,为此,要将草业建设当作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增加投资,常抓不懈。充分利用国家、省和市支持的关于促进生态建设、推动畜牧业发展等投资,开展草业建设工作,夯实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基础。金融部门要加大对草业开发的货款支持。 草业企业要吸收社会资金投入草业建设, 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共同提高。
健全完善强有力的草业发展技术支撑体系, 加强同国内外草牧业和生态科研院所的技术研发与合作, 紧密结合中科院和中国农大驻坝上地区试验站,建立种草、制草和养畜三个生产过程生态草牧业, 实现生产——生态——生活良性互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加大与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的技术、人才交流,培育建设草牧业技术人才队伍, 打造草业发展与示范牧场协同创新共同体, 创建草业全产业链的科技创新驿站,解决好怎样保护草场、利用草场,种什么草、怎么种,开发哪些秸秆、怎样开发,养什么畜、怎么养等技术问题,同时通过人才培养、技术结伴等模式, 为草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智力支持,打造草业开发利用科技创新高地。
优质饲草供应是草牧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标准化规模养殖是发展趋势。在张家口地区发展草原畜牧业是必然选择, 因此通过规模化畜牧生产推动种养结合, 拉动草业发展是今后发展方向。一是通过坝上地区退减水浇地,大力发展全株玉米青贮种植, 优先发展燕麦——春小麦轮作,适度发展苜蓿等多年生牧草。二是围绕养殖集聚区,发挥坝上草原资源禀赋,结合坝下“粮改饲”,增加饲草产量。三是鼓励支持养殖企业改良天然草场,开发人工草场,提高饲草质量和产量,努力实现饲草自给自足。四是家庭牧场要因场施策,按照饲草本地化的发展要求,积极流转土地,实现种养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