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爱霞
沁阳市自2008年开始实施基层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以来,全市以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为抓手,以提升农技推广服务效能为目标,创新体制机制,强化职责履行,为建设农业强县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一、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概况
2008年9月,沁阳市政府出台了《沁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沁政〔2008〕18号)。2009年,沁阳市基本完成了全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确定了4个县级农技推广机构和9个乡镇级农技推广机构。2014年,全市建成了4个区域站,确定了由县级农技推广单位组成的农技推广队伍,并建立完善了农技人员聘用制度、农技推广责任制度、绩效考评制度、知识更新制度、多元化推广制度,完善了“专家组+试验示范基地+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成果转化应用机制,共推广小麦主导品种16个,玉米主导品种18个,主推技术36项,建立试验示范基地2处。截至2019年底,全市组织县、乡两级农技人员共计700人次,累计办班130期,累计落实科技示范户1000户,辐射带动农户20000户,入户指导培训农民达20万人次,指导面积达20万hm2。
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实践
(一)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沁阳市优化县域农技推广资源配置,以队伍建设、条件建设、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为重点,完善服务手段,推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健康发展。全市加强4个乡镇(区域)农技站规范化管理,充分履行公益性职能,拓展服务领域,激发服务活力。
(二)建立农技推广队伍
沁阳市组建县级专家组,实行技术服务首席专家负责制。技术指导工作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组建10名农业系统中具有高中级职称的农业专家组成专家组。选聘技术指导员,在县级农业系统、乡镇(区域)农技站(农业服务中心)在编在岗、财政全供的70名专业农技人员中选聘38名农业技术指导员。农技人员全部安装使用中国农技推广APP,实现任务安排网络化、推广服务信息化、工作考核电子化。农技人员积极利用农业科技网络、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开展自主学习和技术推广工作,同时通过“沁阳农技推广网”和“沁阳农技推广微信群”,推进“互联网+农技推广”向纵深发展。
(三)强化主体培育
全市315个行政村(居委会),共遴选出163个示范村,并在所选的163个示范村中遴选培育78个种植水平较高、能力较强、乐于助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高素质农民)、种植大户、乡土专家等作为农业科技示范主体,另选科技带头人85个。通过指导服务、技术培训等方式,推动示范主体学习应用配套集成、简单易学的实用技术,使用省工省力、节本增效的新型农机具,提升其科学种养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对周边农户,特别是贫困户的辐射带动能力。
(四)建设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
沁阳市围绕优势农产品和小麦、玉米两大主导产业发展需要,依托现有的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一业为主、多种示范的原则,组建2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依托焦作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和洛阳农林科学院建设沁阳市南王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依托河南科技学院小麦研究中心建设沁阳市西万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主要开展主推技术示范推广、小麦、玉米新品种展示等,将基地打造成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展示窗口和基层农技人员指导服务的综合
平台。
(五)推广应用农业先进适用技术
根据沁阳市主导产业发展要求和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技术需求,结合农业农村部、省农业农村厅发布的年度农业主推技术,全市围绕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和质量兴农、效益兴农、绿色兴农的要求,推广符合资源节约、增产增效、生态环保、质量安全等要求的優质绿色高效技术模式,遴选推介“小麦规范化耕作播种技术”“夏玉米免耕机播栽培技术”“麦后夏花生免耕覆秸栽培技术”等农业主推技术。
(六)优化农技推广服务工作机制
全市结合“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科技服务活动和脱贫攻坚产业技术服务活动,建立“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农业科研人员)+基层农技推广站(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农业科研基地+区域示范基地+农业科技示范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素质农民)”的链式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模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提高技术到位率,提升农技推广效能。以科教兴农“一三五五”工作机制为抓手,强化“省、市、县”三级纵向协同和“政、产、学、研、推、用”六方协同,实现推广服务力量协同、参与主体利益协同、技术信息供需协同,全方位提升农业科技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效率。
农业对我国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并存的当下,稳住农业就稳住了“基本盘”。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一直寄予厚望。作为农业工作者,理应承担起振兴“三农”的重任,不懈努力,让农业更先进、让农村更美丽、让农民更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