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短杂文小辑

2021-04-19 00:03司马牛陈仓陈振林金水王亚水如许江侠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蜈蚣通车蚯蚓

司马牛 陈仓 陈振林 金水 王亚 水如许 江侠

何谓“技术通车”?

司马牛

日前貴州省的凯都大道隆重举行了通车仪式,但黄金周游客驾车驶入却发现部分路段还处于封闭施工状态,人们大呼“上当”后,不得不折返或绕道而行。而官方给出的解释是:凯都大道只是“技术通车”,并不具备全线通车条件。

什么叫“技术通车”?我孤陋寡闻,茫然不知。最终求教于专家才知道,业内确有“技术通车”之说,那是专指攻克筑路设计和施工的某一个或几个技术难题而言,一般说技术难题都解决了就意味着修通这条路只是个时间问题了。这和竣工通车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而凯都大道还未完工,就迫不及待地举行通车仪式,有图有文,广为宣传,这本身就有摆“花架子”、欺世盗名之嫌;事后又用所谓“技术通车”来搪塞、遮丑,更是错上加错。

其实,这种所谓“技术通车”,说穿了就是“形式主义通车”“面子通车”“假通车”,是形式主义玩出的新花样。

蜗牛尚慢

陈 仓

牛马驴骡崇尚很快更快必须快,越快越好。它们笑话对方懒惰、愚钝、散漫,速度慢,加速度低,做事磨叽的时候,总拿蜗牛说事,给蜗牛贴上声名狼藉的负面标签,造成严重的差评压力。

为了逆转差评,蜗牛发起慢生活运动,推动慢生活流行时尚,连续推出乌龟、狗熊、熊猫等等慢生活典范;同时,大量披露猎豹、羚羊、角马、兔子等长跑健将的健康、寿命、疾病等方面的负面说法。没多久,蜗牛也跻身慢生活典范行列,与乌龟齐名。

下站一个台阶

陈振林

学校邀请了大学中文系一位著名教授为高三学生讲高考写作。

教授个子高,接近一米八,虽穿着旧夹克却显得神采奕奕,讲座内容让学生们收获满满。讲座结束后,学校语文组几位教师邀请教授一起合影留作纪念,教授很愉快地答应了。合影站成两排,教授说自己个子略微高,准备站在第二排,但几位教师不同意,很自然地将教授请到了第一排的C位。教授拗不过,只得站在了他们指定的位置。摄影师叫了“一、二、三”,照片顺利拍成。几位教师叮嘱摄影师将照片冲洗出来,便于大家保存。

两天后,照片送到了几位教师的手上,大家对照片的效果很是满意。几分钟后,他们对照片中的教授更是伸出了大拇指。因为他们这时才发现,拍照时的教授下站了一个台阶。也正是教授下站了一个台阶,整个照片更协调,更有效果。

下站一个台阶,你的身高或许更高。

别轻易喝“鸡汤”

金 水

朋友阿华是“鸡汤”爱好者,前几年看了不少宣扬“走出舒适区”的文章。脑子一热,不顾家人反对,毅然从一家事业单位辞职,之后进了一家外企。起初干得顺风顺水,很快被提升为部门经理。然而经常加班,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渐渐让身体底子一般的他难以承受,业绩考评越来越差,最终被迫“主动辞职”。

《逃离舒适区,是我喝过最毒的鸡汤》,最近网上流传着这样一篇文章,共鸣者众多。其实“毒鸡汤”何止这一碗,之所以“毒”,往往因为许多“鸡汤”并不是对症下药。它们宣讲的东西或许有一部分是正能量的,但并不一定适合每个人。有些“鸡汤控”不顾自身情况,盲目做出重大人生抉择,最后悔之晚矣。

良药尚有三分毒,“鸡汤文”作者哪来的自信,认为自己的“鸡汤”能给所有人治病?“鸡汤”一旦做成了“均码”,对于“不合脚”的读者,多半会是“毒鸡汤”。

甚思酒

王 亚

读到清人两句话,都是寄友人的。

一句是孙承泽的:“微雨,甚思酒,何日肯鸡黍约我?”一句是梁鼎芬的:“炖羊头已烂,不携小真书手卷来,不得吃也。”思酒招酒都不为酒,为知己。如白居易问刘十九,白是性情人,孙梁亦是。

知己之思借酒借肉可招之,知己之殇则是肢体伤了扒开血肉见白骨的痛。白居易有一首《哭崔常侍晦叔》,诗中里有“丘园共谁卜,山水共谁寻。风月共谁赏,诗篇共谁吟。花开共谁看,酒熟共谁斟”的句子,我那时读了竟然鼻子一酸,差点没与他一同泪洒“秋风襟”。六个“共谁”连用,几乎可以涣涣然闻得他举一觞绿酒欷歔怅望,泣涕横流,一声比一声更喑哑地唤着——晦叔。

微雨,甚思酒!

斗智

水如许

清人薛福成在其《庸盦笔记》“叙异”篇里讲了几则他所观察到的势力弱小的动物通过斗智而以弱胜强的趣事,比如蜘蛛斗蛇、蝎虎斗蝎子。

其中,蚯蚓斗蜈蚣的事例很是引人入胜。一蜈蚣在蚯蚓洞穴上盘旋寻食,躲在穴内的蚯蚓突然探头拔掉蜈蚣一足。蜈蚣大怒,但蚯蚓穴口细小,蜈蚣进不去,正在彷徨旋绕时,蚯蚓又发动袭击拔其一足。愈加愤怒的蜈蚣找不到办法对付蚯蚓,却又死守蚯蚓穴不肯离去。就这样,蜈蚣足逐渐被蚯蚓拔光,僵卧于地。此时,蚯蚓大摇大摆地钻出来,把蜈蚣的肚子咬破后吸食大啖。

生物的大小、强弱有定,但弱小一方却可以通过智巧取胜。几个故事中,最终被斗败成为对方果腹之食的蛇、蝎子、蜈蚣之类,都是因为自恃比对手强横,不愿服输,愤怒之下既没有对应的办法又不懂得及时止损,最终殒命。读此笔记,让人深思。

鄙视与包容

江 侠

前一阵儿,微信群里忽然冒出一大串“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也不知是谁策划出来的,后来才知道是找个借口要红包。笔者文友圈里的一些“雅士”,对之嗤之以鼻,有人甚至忍不住口诛笔伐,斥之为“庸俗”。

然而这种“庸俗”,竟也能在特定场合下发挥出正能量。四川达州某小区,一名十二岁女孩坐在楼顶天台护栏外欲轻生。民警通过劝导得知,她是留守儿童,觉得被家人冷落,于是想跳楼。民警便说想请她喝“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孩子同意了。一名消防队员扮成外卖小哥,借送奶茶救下了她。

如果那位民警也像那些“雅士”一样,对于“庸俗”嗤之以鼻,估计不会说出请喝“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之类的话,这次营救的过程也许会生出更多波折。某些自诩“高雅”的人应该认识到:接地气不能和“庸俗”画等号,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生存。人们的观念、喜好各异,应该彼此包容,即便看不惯,只要对社会无害,你就不妨尊重别人的观念、喜好。也许你在鄙视别人的同时,说不定一些人也在鄙视你。与其鄙视来鄙视去,还不如相互包容。

青行灯辑自《今晚报》《新民晚报》等   杨树山/图

猜你喜欢
蜈蚣通车蚯蚓
通车!
超级秀场 我不是蜈蚣
“技术通车”
天 敌
画蚯蚓等
蜈蚣
揭秘蚯蚓的10大秘密
保护蚯蚓
蚯蚓与蜈蚣
蚯蚓家的惊奇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