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间赛跑的“牧菌人”

2021-04-19 10:25王兆伟
四川党的建设 2021年7期
关键词:大巴山灵芝食用菌

王兆伟

大巴山脉在川渝北境绵延横亘,从萦绕三峡两岸的猿猱声中一路蜿蜒到西北千里之外的嘉陵江畔。这座大山巍峨高峻、黄鹤难飞,这座大山青泥盘盘、梯栈钩连。就是在这座令谪仙太白只得无奈长叹的大山里,一个“牧菌人”却硬生生地谱写了一首与贫苦命运拼斗的雄壮诗篇……

大山“炼”出不屈气性

四川省“第四届农村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乡村振兴贡献奖”、“第十届全国农村青年带头致富标兵”、2020年度“全国劳动模范”……这一长串荣誉属于一个农民——王钦。

从1974年10月出生算起,王钦已经在广元市利州区白朝乡魏子村过了半辈子。经过大巴山风近半个世纪的吹打,王钦的身板瘦削却有力。村里老人说,谁也不会想到,这个40多年前降生于大巴山中一个不知名小山村里的男娃,多年以后会成为乡亲们脱贫致富的领路人。

故事始终与大巴山有关。

时间回到1998年。那年夏天,23岁的王钦刚刚结束在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现西南科技大学)委培学习农学及乡镇企业管理的两年时光。走出校门,维持生计成了他的头等大事。几经努力,王钦终于谋得了一份地税征管员的工作:“负责白朝辖区地方各税征管工作,挣工资养家糊口。”

8年时光须臾而过。2006年,取消农业税,白朝地税所被撤销,王钦这些地税征管员的收入大幅下滑。穷则思变,可是变往何方?记不清经过多少个不眠夜的反复思量,王钦终于决定捏着攒下的1万元积蓄“下海了”。

“木材生意、服装生意、矿业生意,我都做过。”王钦“好折腾”“能折腾”,短短一段时间的摸爬滚打,不但使他快速积累起一定经营管理经验,还让他赚到了数倍于成本的资财。

要是一直那样做下去,顺风顺水一辈子多好!可是,天灾似乎习惯在奋斗者的预想之外不期而至。2008年5月12日午后,从大地深处骤然喷涌而出的蛮力,可能是考验包括王钦在内的当地人民,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又一次“大考”……

“要活下去!要活得更好!”当大巴山不再抖动她伤痕累累的身躯,王钦毅然拜别惊魂甫定的家人,转身将几乎全部身家投进发展大巴山食用菌产业。这个从未向命运低过头颅的男人开始了与山争命的历程。

大山遮挡不住奋斗者的脚步

一次性种下袋料香菇1万袋,这是王钦向大巴山要活路的第一份宣言书。王钦虽然性格坚韧决然,却并不是喜好单打独斗的“勇夫”。人多力量大!于是,王钦邀约几个要好的朋友组建起了白朝乡食用菌产业协会。

“协会是白朝乡第一个农业产业合作组织。”走上这条艰难的产业创业路之初,王钦也不确信能够走多远。毕竟,在一条并不熟悉的道路上摸索前行,远不是“痛下决断”那般快意的事。数不清的磨难横亘在创业者的前方,它们很可能在一个莫名其妙的时间点上蹦出来“捉弄”一下创业者。

父母年老体弱帮不上忙,投入资金有限雇不起人,凡事全靠自己张罗:自己制作伐木粉料、自己装袋管理、自己彻夜蹲守察看……一季香菇产下来,原本身形就很瘦削的王钦又掉了十几斤肉。当近4万元利润握在手上,已经瘦成竹竿的王钦觉得什么苦难都值了:“付出血汗就能得到回报,老天还是眷顾的!”

大巴山虽高,却无法遮挡奋斗者的脚步。小试牛刀的王钦决定“玩个大的”——投出全部家当种植椴木黑木耳。这次的种植面积扩大到了60亩地,地点选在了与老家毗邻的剑阁县上寺乡,合伙人变成了一位湖北老板。2009年上半年,王钦既是合伙人又是工人,风里来雨里去,当木耳绽放出一朵朵乌金之花时,7月16日,一场特大洪灾一夜之间冲走了他插下的全部椴木。

相隔14个月,王钦再一次跌坐在弥漫着绝望的空谷里。一样的巴山破碎、一样的泥泞难堪,难道就此消沉?难道向命运低头?王钦当然不会!如果说欲哭无泪是乏力者的托词,那么“躺在”种植基地里那条尚未被洪水冲走的孤零零的喷水管,一定是指引王钦这样的斗士向另一个更大的成功挺进的路标。

洪灾过后第四天,夏日绚烂的阳光再一次将这个屡经灾难的男人拥入怀中。抵押房屋贷款13万元,王钦挺起胸膛返回老家白朝乡,再一次瞄准袋料香菇种植。

一背篼一背篼背菌种,肩膀不知磨掉过几层皮;一步一步丈量山路,脚下不知踩烂多少胶底鞋……王钦用坚韧为自己赢得了超过1000天的连续“好运”,到2012年6月,他的袋料香菇量已经达到20万袋,总产值超过了300万元。

大山孕育奋斗“灵气”

从1万元家底到300万元年产值,王钦用了6年时间。磨难接连抽打的几鞭子或许是他起步之时最好的助推力。就在王钦可以“稳着躺起走”的时间点,投掷在身边的“一粒小石子”将引发他核裂变式的再一次爆发。

2012年10月,白朝乡引进浙江业主发展地栽灵芝50亩。“他们不远千里来这里高价租地种植灵芝,其中的利润必定很高;东南沿海人嗅觉灵敏,这市场想必十分广阔。”几乎是从听到消息的那一刻,王钦就看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市场前景。

这一次,在大巴山蓄积了4年力量的王钦不再需要外力助推,他已经将自己锻造为最佳的能量来源——自费到浙江、福建考察,从浙江购回菌种,在家人和六千多白朝群众质疑的目光中投入资金80余万元在白朝村租地25亩,跟外地业主学习种灵芝。

又一次接触新领域,骨子里的俭省特质和求知欲催促着王钦“自己动手”。从灭菌制种接种到装袋下地,从水分管理到病虫防治,王钦和妻子似乎也像菌种一样,在地里扎下了根。

“起五更、睡半夜、不分寒暑,一身泥巴一身汗,干得可充实哩!”冬季最为忙碌的时候,王钦就和妻子在大棚里吃住,“灵芝确实不同凡品,寒冬腊月最冷的时候正好是灵芝生产中制袋灭菌接种关键时期,我们寸步不敢离开,哪怕半夜被冻醒也要守着,跟守护自己的孩子似的。”

短短兩个多月时间,一座高标准灵芝产业园在王钦手里“变”了出来。乡亲们打趣他“灵芝也没你灵性大”。在王钦的苦心经营下,灵芝长势极好,型正、整齐、色鲜。2013年秋,经过近一年的耕耘,王钦的第一批灵芝喜获丰收。“收获了8吨的孢子粉和20吨灵芝片,产值超过450万元,实现利润180余万元。”眼光、魄力和坚持,再一次为王钦送上了丰厚报偿。

在菌类种植领域大展身手的王钦,将目光转向了销售渠道的拓展。一番思量过后,他小心翼翼地在四川农特产品网开办白朝乡农特产品网销店。这一试水之举让他一不小心又当了一回“第一”——白朝乡利用网络销售农产品第一人。

顺时、顺势,乃至借时、造势,王钦这个根植于大巴山上的创业者眼光敏锐:第二批灵芝收获之时,他利用广元市利州区首届农特产品新闻发布会和2014年中国成都西博会的马来西亚对接会两大平台,广泛宣传自己种植的食用菌、灵芝等农特产品,销售渠道再一次得到拓展。在此期间,他还“忙里偷闲”引种了羊肚菌,产业之路愈加宽阔。

王钦这个大山里的淳朴农人相信灵芝有灵性,它最大的灵性就是褒奖在这个昂扬时代里不断奔跑的斗士。

脚踏大山,为乡亲们领路

从大地震过后大山深处的艰难谋生者,到一步一步奋斗成每年取得高额产值的农村致富帶头人,饱经磨砺的王钦最知道行路之难,这激发着他带领家乡父老乡亲脱贫致富的自觉。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200余人,年劳务支出达70余万元,部分农户仅凭务工增收就多达6000余元。”妻子仔细地记录着这个家的每一笔收与支,她说,在灵芝生产过程中,王钦坚持使用当地劳动力和留守人员,务工人员并不固定在某个地方,哪里需要就去哪里,最忙的时候一个基地多达十几个人。工资每人按天计算,超出的工时按加班处理。“一家一户致富不算什么漂亮事,大家都富起来才是这个伟大时代真正需要的面貌。”王钦想法质朴却铿锵。

不论产业做到多大,王钦始终牢记自己“首先是一名共产党员,要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为加快当地特色产业发展,他配合乡政府引导群众发展食用菌,低价向贫困户提供菌种,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帮助他们销售产品。

“白朝乡所辖的马家、徐家、魏子、白朝、观音等5个村已有200余户村民在王钦的帮助和带动下发展起了食用菌产业。种植食用菌已经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白朝乡党委书记张玉全算过一笔账,截至目前,全乡仿野生种植金钗石斛715亩、种植椴木灵芝80余亩、栽培桑黄2万袋、种植羊肚菌35亩、食用菌存量达1000余万袋,年总产值可达9400万元,户年均增收达到2万元以上。

跨过山岭、蹚过江河,不曾停下奋斗脚步的王钦已经走到人生的中段。大巴山脚下的一众农民跟随他的脚步,已经驶上了致富的快车道。然而,还有一些居住在更为偏远地区的人们因为高山大河的阻隔,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只能踽踽而行。

“能帮一人是一人,能帮一处是一处。”没有豪言壮语,这些年来,王钦多次到广元市内各县区和四川省内三州贫困地区的贫困村义务指导产业发展,长期无偿给川陕毗邻地区发展食用菌产业提供技术指导。摘掉贫困帽子的乡亲们,始终记得川北农村那个为他们“授之以渔”的中年汉子王钦。

如今,王钦已然荣誉满身,但他依然迷恋大巴山泥土的芳香。瘦削的身形被岁月打磨得更加坚毅,这副精干的身板里装着他几十年岁月未曾剥蚀的初心。王钦喜欢伫立山岭之巅,每当月上中天,乡亲们看到的不光是大巴山上随风舞动的离离嘉树,还有王钦这一株迎风挺立的萧萧修竹。(责编/黄薇)

猜你喜欢
大巴山灵芝食用菌
春天来了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故乡行(外一首)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张中信大巴山书写研究的三个关键词
一株“灵芝”——一位贫困妇女的脱贫自述
菌草灵芝栽培技术
全域旅游背景下城口县旅游精准扶贫基础与模式研究
大巴山粉葛组织培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