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在中科院山西農谷花卉蔬菜科研基地,工人们施工正酣,10个棉被大棚正在同步加紧施工中。“这个月底,基地建设的4万平方米玻璃温室、38个棉被大棚、30个柔性大棚就能全部投入使用。”建设单位山西农谷金农农业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白建军告诉笔者。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当新芽和花蕾“跑”上枝头的时候,生机勃发的晋中国家农高区(山西农谷)大地上,已经奏响了“行走在春天里”的奋进乐章!
在山西农谷巨鑫种苗培育产业园日光温室大棚内,试种成功的食用玫瑰颜色鲜艳、芳香馥郁;在草莓大棚里,草莓果实饱满,惹人眼馋;在现代设施大棚内,各式蔬菜和花卉郁郁葱葱……山西农谷巨鑫种苗培育产业园工作人员薛睿转告诉笔者,食用玫瑰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晒干泡茶,经过一年的试种期,目前已经实现一年四季开花,在全省首家试种成功,花果实已销售全国各地,非常受客户的喜爱。
从山西农谷战略的提出,到晋中农高区的落地。近年来,晋中国家农高区(山西农谷)持续强化“高新”发展内核,发挥“领跑”作用,农高区建设驶上了大建设、大开发、大发展的快车道。以“五大基地”引领科技创新,以“项目为王”推进产业集聚,以“破围聚能”集聚高端人才,以“筑巢引凤”扩大对外开放。
目前,成功引入高新技术企业24家,建设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技术研究中心42个,可转化新品种、新技术208项。总投资159亿元的33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一批标杆性项目建成达效。柔性引进7名院士、1名“长江学者”、50名博士、9名特聘专家进入农谷专家智库,48名国内知名专家受聘乡村调查研究院。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乡村振兴(太谷)论坛,实现了思想交融、经验交流、产品交易,推出了一批理论成果、科技成果、经济成果,晋中国家农高区(山西农谷)正在成为山西农业农村发展的对外窗口。
无人机为稻田喷洒生物制剂,机器人完成科技巡田,农民伯伯看着屏幕就能知道麦田的长势……没错,在晋中国家农高区科创基地智能农机实验室内,一台台智能机器人拥有着它们“独家绝技”。
“这台智能地面植保机器人主要是纯电动的,可实现2个小时连续作业,根据不同的作业环境携带不同的喷洒液体。通过遥控就可进行雾化精准喷洒。”智能农机实验室负责人王少鹏说,“这是继纯电动‘拖拉机一号之后全国首批研发的智能地面植保机器人落户农谷。”
笔者来到山西农谷的番茄小镇。这里通过5G网络可以实时采集番茄的生长环境参数,并且与西班牙的种植参数实时对比,随时调整它的温度和湿度。
“去年,搭上农高区建设的快车,我们加大了科研投入力度,通过无土栽培技术,全自动育苗生产线以及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技术的运用,年产量达到了500万公斤。”番茄小镇工作人员高瑞利介绍道。
山西农谷管委会主任李成海介绍:“去年是‘农谷成势,农高区起步之年,晋中国家农高区(山西农谷)实现了农谷夯基成势、农高区架梁立柱,固定资产投资、新建产业项目和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等主要指标增幅达两位数以上,年产值突破100亿元。”
在晋中国家农高区科创基地藜麦研究院,科研人员正在对去年繁育的新品种做技术分析测定。山西农谷稼祺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武祥云端着一小瓶白色饱满的藜麦种质高兴地说:“这个品种名称是稼祺100,目前是国内最好的品种,平均(亩)产量在青海能达到250公斤以上。”
通过多年的积累,现如今,藜麦研究院已经积累了3200份藜麦种质资源,建设了我国最大的藜麦基因库。
目前,包括藜麦研究院在内的中科院智能农机实验室、谷子研究所、通正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等已相继建成,这些科研院所通过引进高水平人才,在有机旱作机械化、良种繁育、有机产品认证等多个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突破。
李成海表示:“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及晋中市委、市政府‘高质量,高速度要求,围绕主要指标‘两位数增长,和神农科技集团共同谋划,重点实施总投资162.29亿元的20个重点项目,打造以产业园区为载体的企业集聚地、以新型业态为突破的农业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地和以智慧物流为连接的特优农副产品仓储集散地。”
2021年,晋中国家农高区将重点实施6个现代农业类、4个商贸物流类、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类、2个农产品精深加工类、2个科技创新类等项目建设,建设2个标准化厂房,加快推进农高区基础设施配套工程。
沿着园区宽阔笔直的大道边走边看,山西农谷功能食品加工基地里现代化厂房矗立,机声隆隆,一片繁忙的景象。作为晋中国家农高区(山西农谷)的标杆项目,山西农谷功能食品加工基地建成后,将有效促成山西省农副产品在精深加工上形成产业集群,帮助入驻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形成品牌效应。
千里沃野涌春潮,重整行装再出发!晋中国家农高区(山西农谷)会继续舞好山西农谷“示范龙头”,用好国家农高区“金字招牌”,落实高质量、高速度发展要求,让农业现代化的“魅力”之果散发出独特的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