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峡学院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2021-04-19 00:01陈玲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卓越公益人才

陈玲

新闻传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造就富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新闻传播后备人才。根据2012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2013年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18年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意见的文件要求,对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不断明确与具体化。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要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教书育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

目前,许多高校以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计划所设立的目标为指导,结合高校自身特色,积极探索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如重庆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着重从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创新角度,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力的人才,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更好地发挥课程教学在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贯通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通过增加实践课比例、建设产学研结合的立体化“实战式”平台、开设创新实践班等方式积极实践,探索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新路径;“贺州学院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计划”重视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湖北民族大学树立“一专多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理念,构建系统化、开放式、持续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地方民族高校新时代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质量;江西财经大学注重提升卓越新闻人才新闻德育的培养等。这些高校的培养模式形成了有益的经验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些经验和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

结合重庆三峡学院传媒学院的专业师资队伍、学生教育背景、学校实验教学资源、地方地域特色等,以上经验和特色不能如法炮制。作为地方高校,还需进一步思考如何紧跟时代并且培养出具有“地方性”的高素质“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走出一条适合本校本专业发展,又能与地方产业发展对接并更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特色之路”。

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不断修订培养方案。重庆三峡学院传媒学院自2014年成立以来,一直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实践为载体,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求學生既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功底,同时又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上紧跟时代的变化和地方行业的需求,已更新2014版、2015版、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开展的教育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一是不断优化实践实训条件。学院逐步完善实验实训设备,已配备有高清摄像机、单反相机、话筒、非编剪辑室、灯光室等实验设备。

二是不断优化课程建设。学院开设有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三个专业,针对不同专业,定期更新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实训大纲、考试大纲、毕业设计改革等,现已初步形成不同专业的课程建设,顺应传媒行业发展新趋势,使得学生的专业知识需求更加符合媒介发展。

三是加重实践比例。在2018版人才方案中,大量增加了实验课程、实训课程。2018版广播电视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学分56.5学分,占总学分比例35.31%;独立实验和集中性实践教学45学分,占总学分28.13%。详情见表1。

选拔卓越人才,创新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公益素养培育。我校卓越传播新闻人才教育培养于2016年开始已连续开展四届,每年选择15到20名大一学生进入卓越计划班学习。进入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学生在大学二年级开始接受卓越人才培养,通过开展专业实验教学、项目实训、SITP创新训练和专业竞赛等平台,实施多层次实践实训体系。更重要的是,创新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公益素养培育模式。大学生公益素养涵盖了学生对公益的认识和行为态度的思想素养、公益课程建设的知识素养、通过公益传播活动提升专业技能的专业素养等方面,让学生在理论课程和公益服务领域实践中养成正确的公益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公益文化传播建设贡献力量。

学院注重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公益理念传播,如量化考核学生的志愿活动服务时长、大量观摩和制作公益视频等,以此来提升卓越学子的公益认知。同时,给卓越学子搭建项目交流平台,与地方公益组织合作,在公益传播实践中展现卓越新闻学子较高的专业水平和道德素质,在实践中将大学生公益素养培育与新媒体运营相结合,发挥公益传播的实际价值。为了有效地检验学生的专业制作水平,学院以“公益传播+专业竞赛”的方式考核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专业技能。

搭建实践基地,立足服务三峡区域发展。“所有地方高校的重要使命就是服务区域经济,帮助所在地区解决问题,为地方的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的人才、技术和文化资源。”重庆三峡学院地处三峡库区核心,秉承“立足三峡,服务库区”的办学理念,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结合我校三峡区域的特色探讨服务对象、与政治的联系等,将三峡与社会、国家、地方联系起来。随着社会更新速度的加快,区域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对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育要不断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在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坚持以地方行业需求为导向,使学生毕业后直接满足于当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校与地方媒体、公司、企业等搭建了多个实践基地,解决学生假期实践、毕业实习、就业创业等问题,同时为三峡区域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服务。

结合学校、二级学院和新闻传播学科建设等具体情况,我校在卓越传播新闻人才教育培养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一是确定了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基本内涵和能力标准;二是初步形成了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切实提高并强化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但是结合教育部对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概念、培养目标、教育部的要求等,我校在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存在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实践教学监管不严等问题。其中,如何有效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是人才培养中至关重要的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在今后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需要强化OBE教育理念,促进学生个体发展。所谓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即成果导向教育,OBE出现于20世纪 80、90年代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培养目标与人才需求的一致性、重视课程体系构建的综合性、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注重评价的发展性。OBE教育理念摒弃了传统理论灌输式教学,提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范式,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培养需求,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的发展。

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依托中国大学MOOC资源、学习通平台、雨课堂等,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同时,依托老师的项目创新拓展教学,不仅仅停留在课程内容学习方面,而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养成个性化自主学习习惯,激励学生主动求知、创新、探索的能力,满足其个性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董天策.优化改革课程教学造就卓越新闻人才——以媒介批评教学为例[J].青年记者,2019(10):55-57.

[2]孙江,罗朋,刘丽华,王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探索——以西北政法大学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为例[J].新闻战线,2019(9):111-115.

[3]刘称心,伍晨阳.新闻专业通识教育探索与实践——以“贺州学院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计划”为例[J].贺州学院学报,2019(04):140-144.

[4]吴柳林,向友铸.融媒时代地方民族高校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研究[J].视听,2019(10):220-221.

[5]张品良.新闻德育:卓越新闻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J].教育传媒研究,2019(04):39-41.

[6]别敦荣.我国地方大学的使命与发展战略[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03):82-86.

[7]王显清.基于OBE的地方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9.

[基金项目:2020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公益素养培育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3455)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卓越公益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追求卓越,拒绝内耗
画与理
公益
公益
公益
以人为本 追求卓越——福州十中简介之一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曾鳴 警惕停留在優秀的誘惑,這是卓越最大的敵人
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