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代同频共振构建道德与法治“童生”课堂

2021-04-19 00:00诸葛育敏
新教师 2021年2期
关键词:童生人格法治

诸葛育敏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基于国家和社会对儿童道德发展的要求,在编写时充分强调科学性与政治性的统一。而道德与法治课堂因其具有动态生成特征,还必须融入时代性,将道德与法律知识置于一定的现实情境中,与儿童经历或接触的现实社会生活相链接,呈现教材知识对儿童当下和未来生活指导的价值意义,方能满足儿童道德发展和社会化发展的需求,从而在基于儿童生命成长的“童生”课堂中,增强课程育人魅力。

一、链接生活,促进学生公共参与道德素养形成

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他们对周围的世界有自己的观察、判断和思考。他们的成长经历和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所以教学时,要重视通过选取源自儿童生活,能够反映儿童需要,可感可思的生活事件,引出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焦点道德问题,挖掘不同道德观念,引导儿童在独立的道德判断和自主的道德决定中形成自己的道德意识,而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才会实践这些道德决定。

如《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是五年级下册设置的关于培养公共参与素养的一课。虽然教材已经选取了诸多与学生日常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秩序例子,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结合时事热点,就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生活中所经历的或所接触的社会现实的思考,促进其公共参与素养的形成。2020年初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社会公共生活发生变化就是极好的一个引导认识“公共利益需要大家共同维护才能共享”“只有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法律法规,才能拥有和谐有序的公共生活”的教育素材。因为每个学生都对这场疫情及其带来的变化有着切身体验与体会。这些近期发生的现实案例势必成为培育和发展学生公共素养的最好的生活教材。

二、批判引思,引导学生在多元价值中正确选择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引导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题中之义。道德与法治课的任务其实就在于按一定的目标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形成对自然的清晰认识、对社会的正确理解和对自我的合理把握,形成能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判断,能在多元价值中作出正确的、合理的选择的能力,从而实现道德品质不断发展和提高。

以五年级上册《自主选择课余生活》一课为例。从学情分析,进入五年级的学生与小学低段的相比,知识和生活经验增多了,自主意识也随之增强,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选择和安排课余生活。但是,他们在选择的时候又会存在一些困惑:怎样做到既注重个人兴趣爱好,又注重活动的意义和价值?例如“玩手机”这一当前家长与孩子矛盾最为明显集中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让家长头疼、让学生困惑的问题,教学时,教师可把“玩手机”作为本课的一个重点讨论话题,采用辩论方式,以“手机游戏利弊谈”为题,引导学生在课前搜集正反面事例,然后在课堂的思辨中厘清困惑误区,认识到应该学会自律,是由人来控制手机使用,而不是人被手机“绑架”;懂得在自主选择课余生活时,不能任性而为,而要重视活动的意义和价值,选择能促进自己健康成长的课余生活。

三、对照典型,引导认识时代发展对人格修养要求

人格修养是一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青少年人格修养教育,不仅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为完善青少年学生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道德与法治》教材编者在五年级上册编写了《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一课,设计了“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这个板块。教材内容基于传统美德的“源远流长”,选取的都是古人典范的正面事例,但是由于材料年代久远,不容易激起学生共鸣,所以必须引入现代的典型范例,充分体现时代发展的要求。

诚信品质是人格修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生活中的诚信问题已经不仅仅是道德层面的问题,根据具体事情的影响有的已经扩大提升到法律的层面。比如借钱不还的失信被执行人和法院对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与信息的曝光及对其限制行为范围的失信惩戒等等,这些反映的是诚信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再如适应于社会发展对人才创新品质的要求,求新精神也是要培养青少年所重点具备的一个人格修养方面的重要品质。在指导学生理解求新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时,仅仅依靠课本中阅读角的一个“胡服骑射”的资料是难以让学生产生深刻体会的,一定还需要在知识与历史和现实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补充历史的和现代的各种求新的正反事例来印证这点,让学生认识到求新精神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

四、渗透文化,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文化自信

在个体的思想及价值观塑造过程中,文化具有重要作用。今天的中国,人们之所以能够拥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文化自信,在于我们一直以来的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道德与法治课堂是文化自信建设的重要渠道,教师要重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通过课堂熏陶、社会实践向学生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他们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以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主体素养。

如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和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多样文明 多彩生活”中的中国和世界的重要文化遗产及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等内容设置就是培养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的重要课程。教学时,为了更好地达成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基于对本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课程性质的把握,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课题开展主题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学生通过资料搜集、实地考察和访问活动等多种学习渠道和形式,深入了解留存于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上曾经的辉煌和所发挥的作用以及目前的现状,让学生在与本土文化零距离的接触中建立对家乡文化的亲切感、认同感,成为家乡文化、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者和弘扬者,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文化情怀,从而彰显道德与法治课的育人价值。

总之,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出发,聚焦时代主题,着眼核心素养培养应成为道德与法治科任课教师的教学自觉。有效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就应该是立足于儿童完整的生活世界,发挥儿童主体作用,以儿童的生长需求为目标的“童生”课堂;就应该对教材、教学进行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的调整,引导儿童正确认识时代,参与时代实践,紧跟时代发展,展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鲜活生命力。

(作者單位:福建省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黄晓夏)

猜你喜欢
童生人格法治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会说话的窗户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韩童生 陶慧敏(下)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人情大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