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视节目后期编辑的技探究

2021-04-19 00:01杨常鲜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纪录片情感艺术

杨常鲜

一个优质的专题纪录片作品,不仅仅要做好各项前期准备,拍摄细致认真、精心安排、合理规划,更要做好后期编辑工作,这样才能对零散的场景画面赋予系统性、艺术性的深刻内涵,以保障渲染力、扩大影响力。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每天都在接受互联网中各式各样内容的喧扰,其中视频作品的质量更是参差不齐,民众已经逐步开始厌倦快餐式的信息接受体验、低俗化的视频内容,对能唤起情感共鸣的、不哗众取宠的、真实的、具体的、有用的、积极的、向上的高质量作品更为关注,而电视媒体不论从采编团队还是专题内容来讲都具备优势,这种优势是众多自媒体人所无法比拟的,所创作出来的作品也更容易获得受众的认可与支持。

电视台所制作的专题纪录片一般情况下都会与历史文化挂钩,以历史为积淀、以今时为拓展,在议古论今的过程中发挥文化传承作用。通常情况下,电视专题纪录片讲求亲民、真实、朴素,所以往往不会邀请当红明星参与其中,也不会在独白、对话中加入搞笑元素,以免失去历史厚重感,而对于现代受众而言,这些内容乍一看一板一眼、无法激起观看欲望,容易导致审美疲劳。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受众的观看积极性,现阶段一些电视专题片往往采用故事化的叙述方式,以生活中的“小人物”、点点滴滴的“小事情”,加上独特的配音解读,不仅显得“平易近人”,更透露出一种神秘感。实际工作过程中,要保障内容的真实性与原始性,展示文化在生活中渗透的普遍性、特色文化的特殊性与事物的原始状态,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提高专题纪录片的制作水平与整体质量。

为有效提升电视专题片质量,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应尽量让人感受到朴素美、真实美,给人以脱去浮华、弹掉浮沉、回归初心之感,集中体现优秀传统的特点,呈现出更加完美的视觉效果。在素材真实朴素的基础上,更应该去挖掘素材本身所体现的价值意义,采用以小见大的创作手法,让观众在观看纪录片的过程中贴近自己的现实生活,通过独特的解说一步步引导观众引起情感的共鸣以及对自己、对生活乃至对整个生命的思考。电视专题纪录片的特点正是唤起人们对平凡生活不平凡的感情,为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小事添刻人文色彩情怀,为生命中的真实感赋予更高度的概括,让这份人人都理解的“真实”来源于客观现实又高于客观现实,增添上独有的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

一场纪录片的完美呈现离不开优秀后期团队的努力,录制好的专题纪录素材内容往往是多而杂乱的,甚至还会呈现多种主题,无法做到在观看过程中让观众迅速体会到其中的内涵,后期剪辑的作用主要是对采集好的视频素材进行编辑加工,协调各个主题之间的关系,使整部纪录片达到结构、色彩、视觉以及声音上的平衡,实现专题纪录片艺术表现力的最大发挥。观众在观看纪录片的过程中,首先是受到视觉画面的冲击。良好的后期编辑首先就是要对呈现出来的电视画面进行视觉上的修正,通过调节画面的色彩、结构框架、各个场景之间的衔接转换、多余画面的剪切等,使得最终画面呈现出一种令大部分观众更为舒服、画面衔接圆润、主题精神突出的视觉效果。专题纪录片的听觉形象是与视觉形象相辅相成的存在,很多时候,合适的配音往往能深入到观众内心,引起观众更多的情感共鸣。后期编辑通过对穿插音乐的选取、调节解说和原声之间的关系等方式,使整部片子视觉和听觉有机结合起来,将平凡的事情表现出最大的艺术张力,增强观众的艺术感受。我们在观看纪录片的过程中,往往会有一种时空交错的“出神”感觉,这是因为通过后期的剪辑和编制,将事情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完美融合,互相交错的时空关系将观众的情绪充分拉至其中,如梦似幻地完成一场时空的旅行,跟随故事中的人物开心、落泪、感动……充分引起情感的共鸣。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源于客观实际但高于客观实际,因此一场完美的艺术创作离不开后期的加工。近些年,电视制作人越来越明白后期编辑的重要性,当下很多的电视节目也呈现出越来越娴熟优良的后期制作技术。后期的制作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精准把握了观众的需求,将观众的情绪渲染到最大,充分引起了他们的情感共鸣,在电视专题纪录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优良原片素材是前提

后期是对原片视频的改进和剪辑,并不是万能的“视频拯救”,因此要想使纪录片视效达到最好的视听效果,必须在视频制作的各个步骤都做到精益求精。首先就应该是原片素材的拍摄。良好的原片是完美视效呈现的基础和前提。因此为了使原片素材发挥最大的使用价值,减少各个方面的浪费,一个优秀的拍摄团队是保障。高水平的摄影师具有独特的艺术敏感性,能够拍摄出事物最美的一面,迅速抓住大部分受众人群的艺术感受,甚至对其艺术方向和艺术感知进行引导。而后期的作用就是将拍摄的原片素材通过最美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在优秀团队的基础上,硬件設施也是进行艺术拍摄的重要因素之一,保证了原片拍摄的清晰和真实,记录下最真实感人的平凡生活,达到视频声画的最大还原。

精准审美基调是保证

美是评判艺术的最基本标准,优秀专题纪录片的完成也是一场艺术的盛宴,因此在进行后期编辑制作时,就需要编辑人员对纪录片有一个精准的审美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将专题纪录片的精华和艺术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快速抓住观众的情绪感受,使观感体验更加深刻、具体、和谐,从而产生积极的观感体验。因此一个精准的审美基调是提高专题纪录的强力保证。如何确定纪录片的审美标准?首先,充分对拍摄的纪录片体裁进行深入的了解,选择合适的音乐背景以及视觉结构色彩。其次,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对大众审美做好市场调查,做出契合大众的审美作品。相较于其他电视节目来说,电视专题纪录片不仅仅是电视艺术的体现,更是对历史文化的承载和传承,因此在对专题纪录片进行审美标准制定时,要充分关注视频所想表达的文化精神、人文底蕴、情感内涵,通过制作精良的视频唤起人们对中国文化的积极认知,在让观众感受文化气息的同时引起情感的触动,对我国的历史文化、人文情怀有一个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情感升华。

提高艺术魅力是目的

如果视频素材的收集和拍摄是一门技术的话,那么精良的后期剪辑和加工就是一门技艺兼具视频制作手段。视频艺术魅力的存在是吸引大众观看欲望、引起情感共鸣的基本原因,专题纪录片的艺术魅力主要体现在艺术感染力、内容精神的表达以及情感渲染三个部分。

艺术感染力是艺术手段、艺术精神的传达和体现,后期制作的任务就是为真实客观的原片素材“穿上”艺术的“外衣”,从而让专题纪录表达更为厚重和深刻。因此后期制作直接影响专题纪录的艺术感染力。以前的后期编辑往往通过特效、剪辑等方式增强原片的艺术风格,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后期技术也逐渐跟进,利用计算机的合成技术,在提高艺术感的同时增强纪录片的真实性,使观众在感受纪录片带来的真实感受的同时,引发对生活的思考,真正做到对艺术情绪的把握和赏析。

专题纪录片的内容往往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如何在时空交错的视频中保证主题精神的深入传达,就要通过后期剪辑技术深刻挖掘各个视频素材的内在联系,从而体现出视频内容的内在神韵。在剪辑纪录片时,一定要编排好视频拍摄内容的顺序,这样观众在观看专题纪录时随着讲解的顺序,结合听觉和视觉,他们的感受也能层层递进、不断深入。因此在后期编辑过程中,需要结合艺术的、非线性的编辑手段,将纪录片的艺术感染力更加层次、连贯地展现出来。

故事的讲述需要线索的指引,一条条的线索就构成了故事的结构。一个良好的故事结构使故事脉络更加清晰,使故事的讲述更加系统全面,使观众获得更好的美的感受,从而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整个大的结构里贯穿着人文情感。纪录片的讲述和发展是以情感为基调,促使观众产生情感的共鸣。纪录片的情感结构是多层次的、更具有开放性的,因此更加复杂。比如快慢镜头的表现、细节的描写等对观众的情绪情感唤醒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在拍摄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学会利用各种镜头以及一些细节的描写调动观众的情感力量,促进观众产生情感的共鸣和美的感受。纪录片的后期编辑要以整体结构为主体,充分调动各种元素以及各方面的因素,结合整体的主题精神和情感基调,保证整个风格统一,有效发挥出整体效果,使观众始终保持情感的高度统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视后期编辑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后期的制作通过对电视专题纪录的剪辑和拼接,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精准把握了观众的需求,将观众的情绪渲染到最大,充分引起了他们的情感共鸣,在电视专题纪录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猜你喜欢
纪录片情感艺术
Rough Cut
情感
等待
超级蚁穴
台上
纸的艺术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