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红
古诗的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环节。古诗字句精炼、想象丰富、用典巧妙,在实际教学中難度较大。鉴于此,笔者尝试利用古诗韵律优美、节奏明快的特点,引导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激发学生主动产生对古诗理解、朗读、背诵的兴趣,以达到陶冶性情、升华情感的目的。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更好地感悟古诗的意境呢?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几种探索。
一、诗景交融,由景入境
由于古诗字句的特性,学生较难在脑海中形成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合理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还原诗中所描绘的景象,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比如,在《泊船瓜洲》一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是这首诗的“诗眼”。绿是形容词,但在这首诗中作动词用。柳青草绿本是自然规律,诗人通过对春风的描写,将植物的生长过程转换为具体的视觉形象,艳阳春风,万物萌生,春风拂过大地,绿草破土而出,嫩绿的柳芽发满树枝,两岸由此焕发出勃勃生机。让学生领会诗人的用意,明白“绿”字点睛之笔的妙用成为教学的关键。
在教学中,笔者先播放春天的江南江水如蓝,两岸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视频,并配以轻柔、明快的轻音乐。此时,学生都被这绝美的画面和恰如其分的配乐所感染。然后笔者边朗读诗句边对诗句作解释,同时换字进行比较,从而引导学生领会“绿”字的妙用和传神。
又如,在教学《望天门山》时,笔者在课前先仔细揣摩诗的内容及思想感情。然后在课堂上先将天门山的形象以门的形式绘出,并勾勒出滔滔江水从两山间奔流而出的画面;接着画出一江碧水蜿蜒而回、两岸青山耸立在江边的形象;再画出在红日的映照下,一艘挂着白帆的船从两山间缓缓驶来。这样,笔者运用图画等课件,帮助学生明白“回”“开”“出”“来”等词的妙用,既形象又生动,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又如,李白《早发白帝城》的写作背景是李白因永王案被流放,途中遇特赦返乡。诗歌表现出诗人获得人身自由之后,欣喜若狂、归心似箭的心情。那么,笔者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这种思想感情的呢?笔者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感受:两岸崇山峻岭、层峦叠嶂,将诗人回家的路挡住了,但滔滔的江水一路穿山越岭,带着诗人回返家乡。而此时两岸的猿猴啼叫之声,也被诗人描写成在为诗人早日回家而欢呼。通过具体的、简单的图像,将复杂的意象直观地表达了出来。
二、音乐渲染,烘托诗意
引导学生从“听”入手来体会古诗的意境,是很有效的一条途径。在古诗教学中,以恰当的音乐为背景,能烘托氛围、激发情感、丰富表现力、提升感染力。为唤起学生和诗人情感的共鸣,播放适合的背景音乐,对陶冶学生的心性也大有助益。
比如,在教学《鹿柴》这首诗时,在课堂教学时,如果播放蝉鸣鸟叫和树枝随风摆动的大自然的声音,再配上轻柔、舒缓的轻音乐,就可以营造出一种幽静的境界。
又如,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诗句中表达的老友相送的依依惜别之情,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笔者选择播放古琴曲《汉宫秋月》,这首古琴曲曲调舒缓、低沉,容易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伴随着音乐,笔者顺势将诗句中的场景加以描述,使学生脑海中涌现出黄鹤楼下,长江之畔,诗人将友人送上帆船,并目送帆船渐渐消失在视线中,只有滚滚江水寄托着诗人的思念的情景。此时,师生共同陶醉在诗句和音乐营造的意境之中,情感共鸣自然而然地产生,有情感地朗读不再是刻意的追求,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也无须多讲,学生已将其内化于心了。
再如,在教学《示儿》时,可以播放一段悲怆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渲染作者壮志未酬的悲凉心情;在教学《枫桥夜泊》时,可以播放一段忧伤的钢琴曲,让学生结合诗中月落乌啼、霜天寒夜等景象,体会作者郁闷、孤独、忧愁之情;在教学《游子吟》时,可以播放歌曲《好大一棵树》,帮助学生对诗歌所表现的亲情的理解和感悟……抑扬顿挫的古诗朗诵配以格调相似的乐曲,让学生既走进诗的天地,又在诗意的牵引下,放飞想象的翅膀,领略情感丰富的音乐世界。
三、真情诵读,以读代讲
世上万般情,可贵是真情。一句句意味深长的诗歌,只有在充分地朗读后,才能让学生寻找到诗人的情感之源,从而开启自身的心灵之泉,和作者产生共鸣。
通过充分地朗读,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学生可以自觉地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并且感悟诗句的精彩和优美,进而领悟诗句中流露的真挚感情,欣赏古诗中的优美意境。诗歌的特点之一是韵律美,因此,在朗读时,可以根据不同的结构,让学生用自己理解的方式为诗句标出节奏,再结合对诗句思想感情的体会,自己画出朗读的符号。在此基础上,开展自由朗读和小组朗读。然后推选出朗读最好的二三组,为同学们展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引领全班同学共同体会古诗的优美韵律和意境。
比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可以在朗读中训练学生对气息的控制,让学生领会“吟诗”和“读诗”的区别,引导学生初步学习鼻腔共鸣、脑腔共鸣的运用,体会吟诗的妙处。在朗读该课时,可以做如下停顿处理:“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处理之后,瀑布雄伟壮观的景象会自然展现在学生面前。如再配以相应旋律的音乐,学生便会轻而易举地感悟出瀑布雄奇、迅猛、壮观的场面,从而领悟到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
又如,在教学《所见》时,教师可以先领读:“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在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注意诗歌轻重缓急的语气。读到“歌声振林樾”时,慢而悠长;而读到“忽然闭口立”时,急而音低。通过语调和语速的变化,引导学生感受轻快的田园情调。
诗歌的欣赏和学习还有很多种方式和方法,在此无法一一赘述。总之,只有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歌的意境,才能达到诗歌教学的最终目的——帮助学生了解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学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