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的框架分析

2021-04-19 00:05张金磊
新闻世界 2021年4期
关键词:新闻评论内容分析人民日报

张金磊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作为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其防控工作不仅对国家的现代化治理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给媒体的新闻评论工作布置了新的任务。本文基于框架理论运用内容分析法,以《人民日报》2020年01月20日到2020年04月26日间有关疫情防控的系列评论员文章为样本,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统计量化分析,解析评论员文章所建构的具有鲜明特色的评论框架。

【关键词】新闻评论;框架理论;内容分析

一、引言

2019年末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在我国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疫情的持续蔓延严重威胁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在媒体平台上,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层出不穷,各种类型的自媒体账号出于多种目的竞相发表言论,评论报道鱼龙混杂,良莠不齐,难以辨别真伪。正如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Gordon Allport)所言:“从未有一场骚乱的发生不带有谣言的鼓动。”[1]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暴发具有突然性和重大性,极易导致整个社会在触发性事件、结构性压力的双重作用下,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在别有用心的个人或机构恶意推动下出现集合行为,引起社会更大范围的恐慌。例如在疫情暴发期间“憋气20秒可以检测肺部是否健康”“多喝茶可以清除新冠病毒”“春节期间燃放烟花可以消毒防感染”“双黄连口服液可以治新冠肺炎”等不实言论的大肆传播不仅阻碍了公众对于病毒的正确认识,也加大了疫情防控的难度,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折射出公众的认知需求与情绪压力。因此,在遏止谣言滋生和引导民众正确防范疫情方面均需要具有高可信度的官方媒体及时发声,给予民众准确答复,消除不确定性消息。

《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拥有广泛的受众基础和高可信度,其有关抗击新冠肺炎的言论无疑能发挥引导作用。尤其是刊载其上的“评论员文章”,作为《人民日报》最具特色的新闻评论栏目的主打,其有关疫情防控的观点和态度,有着总结推广典型、指导全局的功能。在疫情蔓延迅速的2020年01月20日到2020年04月26日期间,《人民日报》共发表评论员文章69篇,其中有49篇评论与疫情防控工作直接相关。在疫情防控工作最为紧张之际做到了一日一稿甚至一日数稿,为疫情防控工作做出了贡献,起到了传递党中央重要指示精神、指导疫情防控工作开展、肃清国内不良言论、扼杀谣言、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昂扬斗志的重要作用。《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的出色表现为其它媒体的评论工作提供了借鉴意义,今后新闻媒体针对此类事件的评论角度、主题、立意、议题内容如何设置均可从《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的评论框架中汲取养分。因此,关于疫情防控系列评论文章的话语建构以及评论框架值得深入研究与探讨。

二、基于框架理论的样本调查

为了针对性地分析《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中有关疫情防控系列评论的框架,笔者采用内容分析法对相关评论文章进行了量化分析。将调查的样本日期确定为疫情暴发初期,病毒迅速蔓延至逐渐得到控制这一时间节点。根据2020年06月0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第一部分《中国抗击疫情的艰辛历程》中的数据统计(见图1),将2020年01月20日,全国新增确诊新冠肺炎病例迅速增加,防控形势异常严峻为样本起始时间,将2020年04月26日,武汉市现有新冠肺炎住院病例全部清零为样本截止时间,对此时间段内的《人民日报》所有评论员文章进行了仔细翻阅。

笔者在对样本数据进行内容分析与量化研究时,始终将框架思维贯穿其中。框架理论最初起源于文化社会学领域,指的是人们认识与解释世界的一种基本认知模式。后来才被引入到新闻传播学领域,新闻的评论框架简单来说就是如何定论立言的问题,具体到不同的新闻事件当中,则表现在媒介机构对评论内容的选择、评论主题的确定、评论观点的表达形式、议题的视角、情感属性、态度偏向等诸多方面。新闻评论框架的确立能够帮助新闻从业人员快速掌握新闻评论的写作技巧,创作出符合媒介机构标准和价值取向的评论文章。本文对2020年01月20日至2020年04月26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中疫情防控系列评论进行内容分析和量化研究,旨在发现其媒介评论框架的建构规律。统计发现,在此期间样本集中收录了69篇评论员文章,其中与疫情防控直接相关的有49篇,占比高达71%。

三、调查内容的量化分析

(一)评论主题框架:多元视角,重在引导

新闻评论作为新闻工作者思想、判断、态度的物质载体,包含了评论员对时事的见解。《人民日报》的评论员文章凝聚了整个编辑部的智慧,既体现了党媒对特定事件的全局观念,同时也体现了大众传媒的多元视角。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暴發属于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在对疫情防控工作进行评论分析时并没有仅仅局限于公共卫生领域,采用单一视角进行报道,而是综合考量,把握全局,运用多元视角进行话语建构。自2020年02月23日《人民日报》发布首篇与疫情防控相关的评论员文章——《凝聚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磅礴力量》到2020年04月26日最后一篇相关评论文章《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共发表疫情防控系列评论员文章49篇,主题涵盖了政治、经济、科技、卫生、常态化防疫等诸多领域。其中政治类、经济类占比高,49篇评论员文章或多或少都涉及政治领域进行评论分析,经济类有关评论数量达10篇,占比20%。

在49篇评论员文章当中,政治领域视角的评论扮演了重要角色。新闻评论是针对新近发生事实的观点化陈述,疫情防控工作虽然是一项长期任务,但《人民日报》“抗疫”评论员文章有紧跟形势发展作出相应调整的显著特点。在疫情暴发初期,《人民日报》发表了评论员文章《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向全国各族人民表明党中央凝聚全国力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坚定信心;在疫情蔓延最为迅猛,社会各阶层普遍感到恐慌之际,发布了评论员文章《加强心理疏导,做好人文关怀》,传达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精神,及有关部门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为各地科学、规范、有序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提供有力指导。

疫情的蔓延对我国社会生产生活秩序以及宏观经济形势产生了较大影响,为了保证经济的平稳运行,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详细解读了涵盖疫情暴发后诸多时间节点的经济发展态势以及市场环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角度多种措施助力经济复苏、企业复工复产,尽快恢复正常市场秩序。如评论员文章《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明确指出在疫情暴发初期的严峻形势下促进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提出加大政策调节力度,把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评论员文章《精准落实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各项举措》指出我国疫情防控呈现新形势,本土疫情传播已基本阻断,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各地党政机关需要因时因势调整工作着力点,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加快复工复产,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

(二)评论立意框架:立意确而高,思想新而正

新闻评论的“立意”是统领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文的情感基调,决定着文章的论证方向。[2]疫情防控期间,《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肩负着为党和政府发声,消除社会上各种不确定性消息的重要职责,这就要求《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的立意、态度、情感要始终与党中央的政策、方针、路线保持一致,充分发挥评论文章指导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的积极作用。综合分析《人民日报》2020年01月20日至2020年04月26日期间有关疫情防控的系列评论员文章,可将其立意框架概括为“立意确而高,思想新而正”。

这里的“确”是准确的意思,指的是政治导向准确,评论观点准确。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是我国所有新闻媒介机构、新闻从业人员永远不能逾越的红线,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广大新闻工作者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政治坚定的新闻工作者。”评论文章作为编辑部向外输出思想意识、价值判断、情感偏向的重要载体,应该注重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表达正确的评论观点。具体到新冠肺炎疫情的新闻评论实践当中,则要求评论文章能够在正确认识党中央的重要指示精神及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础上,做到能够让广大人民群众读得懂、理解得透党中央的各项决策,保证在疫情防控工作上做到全国上下一条心。49篇有关新冠疫情防控方面的评论员文章均致力于解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讲话精神,以传达党中央各项方针政策为切入点,开展新闻评论工作。评论员文章向各级党组织,全国各族人民传递了党中央“以科学精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对口支援汇聚决胜之力”等一系列方针政策,阐述有关会议和重要讲话的精神内核,助力疫情防控工作的有序开展。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立意的“高”体现在通过阐述观点,透过事物表象,直击内在本质,立足全局的宏大视角进行深度评析。《人民日报》不同于地方报纸,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的属性决定了其要站在更高的位置看待问题。《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能够从整体上进行评论分析,力求寻找到适应全国各地复杂疫情形势的评论观点,指导全国疫情防控工作有序展开,而不是具有较强的条件限制性只能应用于某一特殊地域的评论观点。《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将立意的“高”体现在每一篇新闻评论当中。例如评论员文章《讓基层干部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疫情防控第一线》,指出基层防控是防止疫情扩散蔓延的关键所在,基层干部是落实基层防控的关键力量。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全力以赴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坚决实行分区分级精准防控》指出对疫情要进行科学评估,确定不同县域风险等级,制定不同区域疫情防控和经济活动措施等观点都是立足全局,用整体的眼光看待问题,切中问题要害,能够适用于全国各地的疫情防控工作,助力疫情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互联网时代,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普及,大众获取信息的途径逐渐由原来的主流媒体转向“三微两端”的新型媒体平台,越来越多的普通受众开始在互联网上公开发表自己的评论见解。针对特定事物的评论分析有从时新性转向即时性的趋势,众多的自媒体用户甚至能够在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发表评论。技术的发展虽然让普通大众拥有了发表见解的平台,多角度对事件进行分析,但也同样导致了不少问题,例如普通公众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新闻教育,没有在媒介机构工作的经历,也并不了解新闻报道的伦理规范,局限于自己的小世界对事件的评论难免会有失偏颇甚至在社会上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这种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下,公众在对未知事物的恐慌下发表的评论见解很可能没有经过理性的思考,容易造成谣言的滋生。这时主流媒体如果“缺位”没有及时发声将会严重阻碍疫情防控工作的正常开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立意“新”,能够做到及时分析,紧跟疫情复杂多样的变化形势适时、快速作出符合形势的新闻评论。自2020年01月26日起,《人民日报》连续11天在头版刊发评论员文章,评论内容均致力于助力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展。2020年02月12日刊登了两篇评论员文章《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携手合作,抗击疫情》,对疫情进行了跟踪评论报道,坚守舆论阵地,把握舆论主导权,为推动疫情防控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立意之“正”指的是始终坚持弘扬正能量,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疫情期间评论员文章高频出现“众志成城、顽强拼搏、生命、力量、伟大”等情感化词语,以感性话语在全国范围内传递正能量,激发社会“共情”,让全国各族人民能够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工作中始终保持昂扬斗志,树立必胜决心。

(三)评论内容框架: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既有解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会议要点、各项政策方针的内容,也有聚焦普通群众疫情防控具体工作的内容。通过整理分析发现,样本数据中的评论员文章将目光投向社区工作者、医护人员、基层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90后青年群体、女性群体等一大批默默奉献的“小人物”,创作出了《向奋战在一线的医务人员致敬》《向奋战在一线的社区工作者致敬》《向奋战在一线的共产党员致敬》等一系列优秀评论文章。“小人物”有“大力量”,《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为着力点,描绘了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挺身而出、舍生忘死、义无反顾的一线基层工作者形象,在评论内容上体现了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结语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给新闻评论工作带来了新的任务,也向新闻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及时传达了党中央各项决策,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的深度评论报道,无论是文章主题、立意的选择还是内容的打磨,都显现了其高屋建瓴的特质,凸显了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但同时也要注意的是,疫情的突发性,各地在前期的防控工作中由于缺乏经验难免存在疏忽,综合分析样本中的评论员文章,几乎没有对疫情防控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出评论,这也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注释:

[1] 奥尔波特等.谣言心理学[M].刘水平,梁元元,黄鹂 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141-143.

[2]刘明洋,吴洁.在理性权威中诉诸感性表达——基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民日报》疫情评论的舆论引导分析[J].中国出版,2020(17):17-23.

参考文献:

[1]朱迪.新闻评论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分析——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主流媒体为例[J].新闻知识,2021(01):42-46.

[2]杨君.论《人民日报》“抗疫”评论员文章的特点[J].西部学刊,2020(07):124-127.

[3]毛伟.非洲媒体涉华疫情报道的话语建构与框架分析[J].对外传播,2020(06):72-75.

(作者:南宁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0级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新闻评论内容分析人民日报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新闻评论教学改革探索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的发展策略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新闻评论”中的教学模式探索
2016年《中国日报》“两会”数据新闻报道研究
从《远程教育》35年载文看远程教育研究趋势
新闻评论中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