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初中生物理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培养策略*

2021-04-19 13:13:02格桑德吉措姆刘畅
西藏科技 2021年2期
关键词:西藏现象物理

格桑 德吉措姆 刘畅

(1.西藏拉萨市第一中学,西藏 拉萨 850000;2.辽阳市第一中学,辽宁 辽阳 111000)

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终身发展必备的品格素养与关键能力,是所有学科的育人本质和终极目标。作为初中物理学科,其核心素养具有“初中学段”和“物理学科”的基本特征,集中体现于初中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物理观念、具备的思维品质、掌握的探究方法以及养成的科学态度与责任”[1]。基于这种学理上的普遍认识,结合西藏籍初中学生在区内与内地学校的物理学习过程经验,我们认为初中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应当由“认知理解”“实验探究”“知识应用”和“迁移创新”四个维度所构成,而且每个维度的核心素养又包含2~3 个分支能力,由此构建(如图1 所示)西藏初中学生物理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的理论体系结构框架。

图1 初中物理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体系简图

众所周知,知识是能力的先导,理论的作用在于指导实践。为了培养初中学生的核心能力,首先需要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结合实践探究,做到学以致用,旨在提升能力。一方面,初中物理教材承载着初级物理学科的全部知识和相应的理论内容,三年学制期间共学习二十章涵盖三个大类专题的物理学科基本知识,可以概括为对自然界的声、光、热等基本物理现象的认知与理解,力和运动、电与磁的相关知识及其物理运用等。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倘若我们把初中物理学科所涵盖的上述三类概念性知识和理论上的关系规律,跟相应的能力目标对照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情景交融、理实结合,将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具体的教学建议分为认知理解能力、实践探究能力、知识应用能力以及迁移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1 情景交融,加强物理学科的认知与理解能力

认知与理解是初中生学好物理知识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他们在学习知识过程中逐步习得的一项基本能力。具体表现为能否完成细致的观察、准确的记忆以及信息的及时提取和辨识等,这是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和记忆训练过程,也是学生认知和理解自然界物理现象的首要环节。但在传统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通常是教师直接讲解概念或以简单的问答方式完成概念性知识的传授[2]。比如,初中物理中关于声、光和热现象的讲授,多以概念背诵和现象记忆为主,缺少让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发现、提炼和总结等启发性认知及理解过程的有效训练,导致学生对这些生活中常见自然现象的概念,认识一知半解、理解模糊不清。特别是西藏学生无论区内或内地就读,他们普遍的学习特点表现为背诵和记忆为主,这就使得理解知识和掌握概念有所表象化,加之有些物理现象的地域性表现差异明显,进一步弱化了他们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因此,笔者认为提升西藏初中生物理学科的认知和理解能力,首要应当引导他们从身边的情景和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通过观察和思考,注重提炼与分析,学会总结和概括。更为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会用自己的视角和话语方式来表达所认知的物理现象。只有真正理解物理知识的内涵性概念,才能正确地认知大千世界的深刻奇妙所在。

2 注重实效,强化初中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人们探究大自然的万千现象,旨在认识和分析其客观规则。这一探究过程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则主要体现于探索声现象、光现象、热现象、力现象以及电现象等物理知识及其规律。这些知识或规律在课本上多以实验探究的方式呈现,注重让学生亲身体验或通过观察发现。因此,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分量,而且物理实验主要分为教师的演示性实验和学生的操作性实验两种形式。通常而言,我们所言的探究实验主要指的是以学生操作为主的实验。

分析发现,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中明确列出20个初中生必做的物理实验项目,其中探究性实验就有9个项目,占比为45%.但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无论区内或内地学校的课堂观察发现,初中物理探究实验教学最突出的瓶颈依然是其有效性问题。尽管不少西藏初中学生明显地表现出更喜欢学习物理实验类的课程,但因时间和空间、条件与资源以及课堂组织把控等诸种因素所限,探究性实验课程的教学成效仍受到很大质疑。

事实上,探究性实验的生动魅力和丰富内涵,还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实验与探究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现象为主,完成科学探究过程的一种参与式学习活动[3]。其具体表现为能否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选择适当的所需器材,设计科学的实验方法,正确完成实验操作,并在问题导向和任务驱动下,不断探究新知、验证假设。

因此,笔者认为关注西藏初中生物理教学的实验探究过程,本身就有助于提升和促进学生的物理探究能力。关键就在于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过程,需要将“观察与发现”“猜想和假设”以及“操作与论证”这三个关键能力的习得作为核心任务,注重教师的实时点拨,更要加强学生的及时反思。

3 理实结合,提升物理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实践与应用是指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具体体现为学生能否完成分析和解释跟物理有关的实际问题,能否借助适当的思维方法和逻辑推理来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等。但在实际中仅从知识架构而言,初中学生还没有完全建构起较为系统的物理知识体系,此时也难以做到将书本上的所学知识自如地运用于实际生活。如果说在起始阶段,学生物理学习的好坏与前期养成的习惯密切相关。那么,随着知识内容的深入和进阶,直接影响学生进步深造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还在于如何激发他们的物理学习兴趣。无疑,对于区内外西藏初中学生而言,其任何方面能力的提升首要取决于学生个体的学习兴趣。

因此,笔者认为教师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手段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和推动着学生物理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举例来说,初中物理中“电热器”一节的教学过程,如果教师事先指导学生要求在课前分组收集有关“电能转化为热能的设备”,比如电热器的铭牌,说明书、功率数据等相关信息。接着进一步引导扩大学生的相关知识面,分组再去收集“其他能转化为热能的设备”,比如燃气灶、太阳灶等。此时,学生们的活动热情一定很高,小组分工明确、协作有效、课堂汇报踊跃且交流热烈。无形中使得这一节物理知识的探究过程和学用结合方式变得精彩纷呈,学生们的物理知识应用能力得到提升,而兴趣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4 求真务实,推进物理知识与方法的迁移创新能力

迁移与创新是指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有证据意识,能够合理地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方法的创新,能将所学的思路方法应用到类似的新情境中,更重要的是要做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思路和新手段更加与众不同[4]。具体表现为能否进行较为合理的推理设计和创意反思,将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迁移到新的情景中,开展基于物理知识的创新性活动,尊重事实和自然规律,有依据地得出结论,解决问题。

各级各类教育的终极目的,不仅仅只局限于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或实践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方法迁移能力,即所谓创新创造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包括物理学科在内的所有知识,最终致力于培养学习者的迁移和创新能力,以解决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复杂情景和问题。

因此,笔者认为迁移和创新能力对西藏初中学生而言尤其显得格外重要且必要。首先,他们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自少数民族母语至第二、第三语言的顺利习得与训练,藏汉英三语的转换及运用等,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言学习技巧和方法的迁移性创新能力[5];其次,他们在探索学科自然科学知识和跨文化教育的求学经历中,如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如何将内地(或书本)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用在服务西藏社会经济发展中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个体强大的知识迁移和创新能力,需要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学习、学习、再学习。

5 结语

综观而论,知识和能力是教育的两大重要目标,所有教育者或受教育者理应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且在任何学段不可偏废任何一方。但在现实中,我们随处可见因各种评价导向下的顾此失彼现象。通常,在基础教育阶段,包括初中物理在内的各学科教育,比较倾向于完成知识本身的传授和学习任务,能力目标相对弱化,素质教育沦为附庸;而在中高等教育阶段,因适应社会和自身成长所需,一个人的综合能力甚至比知识或技能本身显得更加重要。此时,人们反观教育的综合功能,强调回归本原的能力培养目标。

猜你喜欢
西藏现象物理
都是西藏的“错”
学与玩(2022年7期)2022-10-31 01:59:22
只因是物理
井冈教育(2022年2期)2022-10-14 03:11:44
处处留心皆物理
神奇瑰丽的西藏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商周刊(2017年5期)2017-08-22 03:35:13
一个人的西藏
海峡姐妹(2017年4期)2017-05-04 04:03:51
三脚插头上的物理知识
西藏:存在与虚无
剑南文学(2016年11期)2016-08-22 03:33:36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