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珍峰
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ICU,福建厦门 361000
败血症是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快速繁殖后, 其组分、毒素及代谢产物等所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病原菌通常指细菌,也可真菌、分支杆菌等。 败血症是一种严重的血流感染,如不能及时有效使用抗生素,该病病死率较高。 但随着抗菌药物的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细菌常出现耐药。 获得性耐药是目前临床面临的最主要的耐药问题。 现我国对抗生素的应用严格控制,这就需要临床医师尽快尽可能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便利选择于2018 年1 月—2019 年6 月在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接受治疗并满足纳入标准的77 例血流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 探讨不同病原菌所致的血流感染患者的炎症指标及凝血指标, 为有效及时治疗不同病原菌所致血流感染提供思路。 现报道如下。
便利选取在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接受治疗的77 例血流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38 例, 女性39 例,年龄 19~91 岁,平均年龄(55.93±18.17)岁。 根据血培养结果将患者分为革兰阳性菌组(G+)及革兰阴性菌组(G-),G+组 30 例,G-组 47 例。
纳入标准:①年龄18 岁以上;②发病后首次治疗,无其他治疗; ③血培养阳性患者; ④有发热等相关表现;⑤患者及家属知情;⑥该研究所选病例已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①HIV 感染者;②合并血液病如白血病、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③肿瘤正在化疗患者;④自身免疫病患者;⑤病毒感染患者;⑥休克患者。
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前及寒战、高热时采血,以无菌法由肘静脉穿刺,采血10~20 mL,置于盛有抗凝剂聚回香脑磺酸钠的无菌瓶中,并于1 h 内送检。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留在》进行分离培养。
病原学诊断标准:血培养结果阳性者,排除污染菌。
于抽取血培养同时抽取患者的外周血或者中心静脉血2 mL, 抽取后立即送至该院血液检测中心进行化验检测。实用电化学发光法全定量检测血清PCT 水平,用散射免疫比浊法来检测CRP, 用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检测WBC 、NE%、LY%、MO%,用普通试管法检测PT、APTT、纤维蛋白原水平。 标本符合:无溶血,保存时间不超过2 h。
采取SPSS 17.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的表达方式为(),采用 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G-组患者男 21 例、女 26 例,G+患者男 17 例、女 13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52,P=0.305 )。 两组患者年龄、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年龄、体温比较()
表1 两组患者年龄、体温比较()
组别 年龄(岁) 体温(℃)G-组(n=47)G+组(n=30)t 值P 值56.3±2.5 49.4±3.0 1.819 0.074 39.36±0.84 39.20±0.67 0.741 0.392
两组白细胞计数均有所升高,G+组较G-组升高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中性粒细胞比例、 淋巴细胞比例、 单核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凝血指标方面,G+组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较正常值升高明显,两组APTT、PT、纤维蛋白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G-组患者 PCT 为(33.04±6.9)ng/mL,高于 G+组 (9.06±3.0)ng/m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7.950,P<0.001), 两组 C 反应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血清炎症指标及凝血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患者血清炎症指标及凝血指标比较()
注:该院纤维蛋白原参考值:2.0~4.8 g/L
images/BZ_39_1285_1932_2301_1985.pngWBC(×109/L)NE%(%)LY%(%)MO%(%)APTT(s)PT(s)纤维蛋白原(g/L)PCT(ng/mL)CRP(mg/L)11.41±6.7 87.89±7.3 7.07±6.1 3.41±2.2 30.76±4.7 13.48±2.4 4.95±1.7 33.04±6.9 158.83±13.1 13.15±6.7 86.9±7.2 7.32±5.3 4.15±2.1 31.79±4.5 12.38±1.6 6.65±1.8 9.06±3.0 152.02±21.6 1.232 0.320 0.035 1.465 0.609 0.294 1.891 17.950 0.081 0.270 0.573 0.853 0.147 0.439 0.770 0.175<0.001 0.776
近年来,血流感染发病率较高,随着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其病死率有所下降,但仍较高,并且耐药菌较前增多[1]。 血流感染是急危重症,不及时治疗,容易出现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血流感染感染源主要有细菌、病毒、真菌等,其中以细菌为主,细菌又分为G+和G-菌。血培养为血流感染的金标准, 同时可以指导抗生素的应用,但血培养周期较长,在疾病早期不易获得检查结果。 由于血流感染早期诊断及了解病原菌种类十分重要,所以寻找有效的感染源生物标记物至关重要。 因此该研究统计了G+菌及G-菌的血清常用炎症指标及凝血指标,试图找出其差异。 在临床工作中,许多人认为G+菌感染患者,白细胞计数会比G-患者高,该研究结果显示G+菌组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例、单核细胞比例均较G-组高,而G-菌组中性粒细胞比例较G+组高,然而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故白细胞计数对鉴别病原菌的价值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两组间降钙素原水平差异较大,以G-组降钙素原水平升高明显。 究其原因,考虑为不同病原菌引起炎症反应的机制不同。 降钙素原是降钙素前体,由甲状腺分泌,在健康人群中不易检测。 感染时则升高, 主要由细胞壁成分脂多糖及其他炎症介质如 IL-6、TNF-α 等诱导生成[2]。 脂多糖主要为革兰阴性菌成分,所以G-菌组降钙素原水平较G+菌组更高。现很多研究[3-6]也比较了G+败血症和G-败血症患者降钙素原水平,结果显示G-组败血症组PCT 水平高(其中G+组 PCT≤0.5 ng/mL,G-组 PCT≥2 ng/mL),均表示降钙素原可作为鉴别脓毒血症病原菌类别的有力生物标记物,并可指导抗生素的使用。 同时有研究表明,在重症肺炎患者中, 革兰阴性菌所致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增高更为显著[7]。 该研究结果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
该研究凝血指标方面结果显示, 两组间APTT 及PT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G+组患者血纤维蛋白原水平较G-组患者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值得注意的是G+组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6.65±1.8)g/L 较正常值(2.0~4.8)g/L 明显升高。 考虑与球菌抗感染的固有免疫有关, 有研究提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早期可通过凝固酶促进机体分泌促凝因子和减少抗凝物质,形成血凝块以阻止感染的进一步扩散[8]。 但相关研究显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G-菌组和G+菌组血液中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在G+菌组相比,G-菌组纤维蛋白原水平低,PT、APTT 时间延长[9]。张俊峰等人[10]研究显示血流感染致脓毒症患者G-菌组及G+菌组患者PT、APTT较对照组延长,G-菌组纤维蛋白原为(1.85±0.49)g/L 和G+菌组纤维蛋白原为(1.92±0.56)g/L,均较健康对照组低,G-菌组和G+菌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这与该研究结果不完全一致, 考虑到与该研究入组患者为早期感染、且无休克等严重并发症有关。该研究示G+菌血流感染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较正常值明显升高,G-组则没有,提示其G+组感染早期处于高凝状态可能。但细菌感染致凝血异常的具体机制仍有待研究, 革兰阴性菌对凝血功能影响的研究亦不多。 该研究不足之处为病例数不多、未入选病情重病例,且均为发病早期指标、入选凝血指标不足,未与入院后48、72 h 等对比。
综上所述, 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对不同细菌所致血流感染有鉴别作用,且以G-菌感染患者降钙素原更高。凝血指标方面早期G+菌血流感染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较高,可能对早期血流感染细菌鉴别有一定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