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CT 诊断胰腺囊性病变的特征及临床价值

2021-04-19 12:45:46黄启林
中外医疗 2021年5期
关键词:性病变乳头状实性

黄启林

福建邵武市立医院CT 室,福建邵武 354000

胰腺囊性病变属于一组不同来源及病理性质的疾病,主要临床特征为囊性病变,发病率相对较高,种类繁多,主要有假性囊肿、真性囊肿、囊腺癌、浆液性囊性肿瘤、黏液性囊性肿瘤、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和实性假乳头状瘤等, 对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1]。 因此,对其采取早期积极有效的治疗十分重要。CT 检查现已广泛应用于各类临床疾病的诊断中,CT 在密度、 空间分辨力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CT 在胰腺囊性病变的诊断中效果良好。 近年来MRI 设备也得到了快速地发展, 在一些胰腺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展示出较好的检查前景。 基于此, 该研究方便选取了2016年1 月—2019 年12 月期间该院收治的50 例胰腺囊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分组,分别予以CT 和MRI 检查,取得了不同诊断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 方便选择该院收治的50 例胰腺囊性病变患者作为该次研究对象患者男性27 例,女性 23 例;年龄 24~70 岁,平均年龄(47.78±8.68)岁;假性囊肿、真性囊肿、浆液性囊腺瘤、黏液性囊腺瘤、囊腺癌、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实性假乳头状瘤对照组各15 例、3 例、7 例、8 例、4 例、7 例、6 例。 纳入标准:①经手术或病理检查确诊为胰腺囊性病变者; ②临床资料完整者;③无其他腹部疾病者;④无其他系统严重脏器疾病;⑤对该次研究知情并同意参与者。 排除标准:①合并恶性肿瘤者; ②合并严重精神障碍, 检查不配合者; ③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障碍者; ④依从性较差者。 两组的临床一般资料采用统计学分析后得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组间对比。

1.2 方法

MRI 检查: 采用1.5T 超导MRI 成像设备进行扫描,层厚4 mm,间距0.8 mm,扫描范围为膈顶至肝下缘, 患者取仰卧位, 行横断面 T1WI、T2WI 与冠状面T2WI 扫描, 增强扫描向患者肘静脉高压注射15~20 mL Gd-DTPA 对比剂,扫描时嘱患者屏气,记录扫描结果。 CT 检查:采用西门子128 层螺旋CT 进行扫描,扫描前 30 min 饮 600 mL 水, 扫描前再饮 500 mL 水,参数设置:重建层厚2~3 mm,层厚10 mm,电压120 kV,电流250 mA,患者取仰卧位,自膈顶至肝下缘扫描,增强扫描向患者肘静脉高压注射6~100 mL 非离子型对比剂,行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扫描,扫描期间要求患者屏气完成, 记录扫描结果。 由专业影像医师对CT片和MRI 片进行分析。

1.3 观察指标

观察胰腺囊性病变情况和CT 特征, 包括假性囊肿、真性囊肿、囊腺癌、浆液性囊性肿瘤、黏液性囊性肿瘤、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实性假乳头状瘤等,比较两组诊断符合率和检查时间,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

1.4 统计方法

将该次研究的所有数据结果纳入到SPSS 22.0 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对比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t 检验, 计数资料以频数及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胰腺囊性病变的CT 特征

胰腺囊肿18 例,其中假性囊肿15 例,真性囊肿3例,假性囊肿均为胰腺炎假囊肿,其发生于胰周组织间隙或胰腺实质,CT 显示呈水样均匀密度,圆形、类圆形,大小不等, 壁厚薄不均匀或薄而均匀, 增强囊液无强化,囊壁轻度至中等度强化,病灶显示更为清晰,与邻近组织分界不清。真性囊肿中先天性囊肿1 例,CT 显示水样均匀低密度,囊薄而光滑,囊内无间隔和实性软组织成分,体积一般较小,不与胰管交通,增强无强化表现;潴留性囊肿2 例,CT 可见囊肿、肿块,远端囊肿多数较小,密度均匀,囊壁稍厚,与胰腺导管相连为该囊肿特征, 增强扫描可见实性肿块与正常胰腺组织对比明显,多为低密度影。

胰腺肿瘤性囊性病变15 例, 浆液性囊性肿瘤7例,黏液性囊性肿瘤8 例,浆液性囊性肿瘤CT 显示为边界清楚的多房分叶状囊实质性肿物, 由纤维分隔和多数小囊构成,囊腔直径一般<2 cm,有时中心可见稍低密度纤维斑痕灶,可伴“日光放射状”钙化,增强显示病灶组织影像高于正常胰腺组织; 黏液性囊性肿瘤CT显示囊内间隔、囊壁均较厚,周围钙化,乳头状强化结节突入囊内,主要表现为单发多囊病变或单囊病变居多,边缘光整无分叶,增强可见不均匀片状强化或结节状。

胰腺囊性癌4 例, 位于胰体胰尾各2 例,CT 平扫显示为水样低密度,囊壁较厚,不规则,并有壁结节形成,囊壁薄厚不一,增强扫描囊壁和壁结节明显强化,囊内可见强化的分隔影。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7 例,CT 显示分界清晰,囊壁较薄, 可见房性囊性改变, 以及与主胰管相通的“葡萄串”状囊性肿块,并伴分支胰管扩张,增强扫描未见强化。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6 例,4 例位于胰尾,2 例位于胰头,CT 均显示为囊实性密度影,2 例以囊性成分为主,囊壁有条状弧形钙化,病灶边缘均较为光整,囊液密度稍高, 增强后显示囊性部分未出现明显强化,4 例以实性成分为主,增强后可见强化,强化呈现渐进性,其中1 例见乳头状软组织密度向囊变区突入。

2.2 两组诊断结果对比

对比病理诊断结果,CT 共检出46 例胰腺囊性病变,其中假性囊肿13 例、真性囊肿3 例、浆液性囊腺瘤7 例、黏液性囊腺瘤8 例、囊腺癌4 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6 例,实性假乳头状瘤5 例,CT 检查诊断符合率为92.00%;MRI 共检出47 例胰腺囊性病变, 其中假性囊肿14 例、真性囊肿3 例、浆液性囊腺瘤6 例、黏液性囊腺瘤8 例、囊腺癌3 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7 例,实性假乳头状瘤6 例,MRI 诊断符合率为94.00%,两者诊断符合率基本一致,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3 两种检查方式检查时间

CT 检查时间明显短于MRI,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 2 两种检查方式的检查时间对比[(),min]

表 2 两种检查方式的检查时间对比[(),min]

images/BZ_9_177_1239_1194_1297.pngMRI 检查(n=50)CT 检查(n=50)t 值P 值25.69±6.97 17.48±5.69 6.452 0.001

3 讨论

胰腺囊性病变是一种以囊性病变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多以上腹部疼痛、恶心等为主要临床症状,根据病理类型,胰腺囊性病变可分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三种类型,良性病变早期行手术切除治疗疗效显著,交界性病变和恶性病变早期采取有效治疗也可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2]。 因此,需对胰腺囊性病变进行早期诊断,该疾病症状缺乏特异性, 通过临床表现对胰腺囊性病变患者进行诊断,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检查技术的发展,该疾病检出率明显提高[3]。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胰腺囊性病变的一种有效方式,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有CT 和磁共振成像检查,合理选择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为诊断及临床治疗打下基础。

胰腺囊性病变中最为常见的是假性囊肿, 约为75%~80%,多数假性囊肿由急慢性胰腺炎发展而来,胰腺炎胰酶释放引起胰腺和胰周组织发生自溶性改变,产生大量物质,这些物质被包裹而形成假性囊肿,多位于胰腺内,胰周和胰腺出现大量积液,并伴有一层炎性纤维膜,从生物学组织来源来讲,其主要由炎性肉芽组织、纤维组织或单纯由纤维膜组成,CT 检查若观察到胰腺出现钙化和胰管内结石可高度怀疑假性囊肿[4]。 真性囊肿相对少见,主要包括先天性囊肿、潴留性囊肿、淋巴上皮囊肿和胰腺囊性纤维化等, 其中先天性囊肿约占囊肿的10%~15%,多无临床症状,主要是与胰管不相通的胚胎管道残基所形成; 潴留性囊肿多由胰腺导管阻塞,导致远端导管潴留积聚,囊状扩张而形成;淋巴上皮囊肿表现为多房性囊状改变,内衬淋巴液、浆液和血性浆液等,周边有纤维组织被膜;胰腺囊性纤维化为全身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常累及胰腺、肠黏膜、肺、唾液腺等[5]。

囊腺瘤是胰腺囊性肿瘤中的常见肿瘤, 患者多无胰腺炎或外伤史,囊内有分隔、软组织成分,有中央瘢痕或囊壁钙化,该囊腺瘤起病隐匿,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主要分为浆液性囊腺瘤和黏液性囊腺瘤,浆液性囊腺瘤多发于女性人群,起源于胰腺腺泡中心细胞,一般无恶性倾向,不同于腺癌,不会出现胰腺萎缩和胰管扩张,常呈多房小囊性病变,有时可能有具特征性的中心钙化瘢痕。 黏液性囊腺瘤多发于中老年女性人群,可转变为黏液囊腺癌,呈现为单房大囊或几个囊,肿块囊腔多大于2 cm,直径一般大于10 cm,有厚壁分隔,边缘钙化,有包膜,该疾病具有高度的潜伏恶性,肿瘤体积越大,恶变可能性越大[6]。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多发于老年男性,大囊与胰管或分支相通,胰头略多,可为多灶性,常见类型为分支胰管型、混合型和主胰管型。 实性假乳头状瘤多发于中青年女性人群,少见于男性和老年女性,多数出现囊变,有包膜,早期呈“血管瘤样”强化,可发生于患者胰腺任何部位,恶性程度低,多数患者可被手术完全切除而治愈,局部浸润、脏器或淋巴结等远处转移较为少见。

MRI 是临床上常用的胰腺囊性病变的诊断方法之一,MRI 的工作原理是原子核自旋转运动特性,发散电磁波,促使患者体内氢原子核吸收电磁波,同时氢原子核放射相应频率的核磁共振电信号, 放射的核磁共振电信号经过探测器吸收,从而呈现出图像。 MRI 具有多方位成像功能和立体成像功能,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在定性定位诊断胰腺囊性病变中具有重要意义, 可清晰显示囊肿形态大小,此外还能反映病灶的组织学特点,可对良性病变、恶性病变进行有效辨别。通过MRI 诊断胰腺囊性病变对于病变的定位和定性处理有极大的帮助, 与CT 检查相比,T2 加权像上可更清楚显示肿物是否与胰管相连, 且MRI 重T2W1、MRCP 可更好地显示囊肿性质和内部结构,如出血、微小囊、境界等,并可对囊变边界、分隔、范围进行有效显示。

CT 检查也是临床上常用的胰腺囊性病变的诊断方法之一,CT 是多种疾病的影像学检查方法,CT 工作原理是利用断层扫描技术扫描患者检查部位,具有无创、简易快捷、分辨率高等优点。CT 检查可对病变区域进行多层面连续扫描检查,可显示大多数胰腺病变,CT 可对患者进行多时相扫描,进而有效显示病灶,CT 可有效反映出囊肿形态、囊肿大小,以及有无结节、分隔、钙化等,同时可显示病灶与周围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种并发现象,如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等,对胰腺囊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以及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意义,且CT 检查时间相对较短,速度较快。但CT 有时无法显示囊内成分和结构。 总结CT 和MRI 的各自优势来讲,MRI 对肿物是否与胰管相连方面、囊肿性质、内部结构等方面的显示优于CT,CT 在判断钙化、 结节和分隔等方面及鉴别诊断上有独特的优势。

该研究显示,CT 共检出46 例胰腺囊性病变,CT 检查诊断符合率为92.00%,MRI 诊断符合率为94.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 检查时间为(25.69±6.97)min,CT 为(17.48±5.69)min,研究组检查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文献[7]研究得出,对照组确诊符合率为91.70%,观察组确诊符合率为93.80%,两组的确诊符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该研究结果一致。 文献[8]研究得出,CT 检查时间为(17.35±5.42)min,MRI 为 (25.36±6.97) min,CT 检查时间明显短于MRI 检查(P<0.05),与该文研究一致。 由此可见,CT 和MRI 在胰腺囊性病变的诊断准确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 和 MRI 检查在胰腺囊性病变的诊断中均较为有效,CT 在检查时间相对具有一定优势。该研究同时对胰腺囊性病变的CT 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表现各异,针对胰腺囊性病变患者行CT 或MRI 检查对其诊断与鉴别以及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 在对胰腺囊性病变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CT 和MRI 检查效果均较好, 两者胰腺囊性病变诊断符合率均较高, 但CT 在检查时间方面更具优势,临床上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理适合的最佳影像学诊断方式,以便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奠定一定基础。

猜你喜欢
性病变乳头状实性
胰腺实性浆液性囊腺瘤1例
内镜黏膜下隧道法剥离术在胃肠道肿瘤性病变治疗中的应用
支气管镜下径向超声引导联合测量技术在肺周围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实时超声弹性成像诊断甲状腺实性结节的价值
中外医疗(2016年15期)2016-12-01 04:25:56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Survivin、VEGF、EGFR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分析
癌症进展(2016年10期)2016-03-20 13:15:50
常规MRI、DWI和动态增强扫描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磁共振成像(2015年1期)2015-12-23 08:52:19
SUMO4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14例临床诊治分析
乳头状汗管囊腺癌一例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