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制度说话!”这是我们在工作中遇到问题,常听到的一句很有分量的话。近年来,农资行业从产到销到用都用制度来说话,让业内感到一丝制度的春风扑面而来,肥料备案制、定额制、农药实名制、农资黑名单制逐步实行……这些制度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为农资行业、为农业发展带来了什么变化?未来农资行业的制度还将如何完善?近日,《中国农资》记者就有关话题采访了业内相关人士及专家。
制度管好“产销用”
《中国农资》记者 童玲 刘颖 李阳 范林红 穆阳芬
·2020年9月21日,《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许可事项的决定》提出,七类肥料取消登记改为备案;
·2020年底,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行化肥农药实名制购买定额制施用的实施意见》;
·2021年3月16日,七部门联合在京召开2021年全国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视频会议,会议强调要实行黑名单制度,让制假售假者付出代价、寸步难行。
不难看出,化肥备案制、农资黑名单制、“肥药两制”已贯穿化肥的生产、流通到施用三个环节,也预示着化肥产销用的制度化趋势,从而推动农资市场朝着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更好地践行国家减肥增效战略。
从2000年《肥料登记管理办法》颁布实施以来,国内一直存在质疑的声音,根据国务院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要求,近年来,肥料行业多次对肥料登记政策进行调整。终于在2020年9月21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许可事项的决定》,其中关于农业农村部、省级农业农村部门负责审批的“七类肥料(含大量元素水溶肥料、中量元素水溶肥料、微量元素水溶肥料、农用氯化钾镁、农用硫酸钾镁、复混肥料、掺混肥料)登记”事项,取消许可,改为备案。
取消七类肥料产品登记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在肥料行业管理上的具体体现。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常务副主任商照聪指出,取消这几类成熟肥料产品的登记许可,是国家简政放权的智慧体现,可以更有效激发企业活力,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热情。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新型肥料委员会主任、海油富岛(上海)化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兵表示,七类肥料取消登记,改为备案,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从企业角度来看,减轻了生产企业的负担,使企业更灵活地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五洲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学江称,七类肥料取消登记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也给企业省了不少事。从登记到备案,是国家简政放权,企业也放下了包袱,可以说这项政策为企业后期发展释放了动力。
肥料登记证的问题尘埃落定,对于行业和企业存在很大利好,但站在整个行业角度,门槛的降低可能会扰乱市场秩序。对此,商照聪提出,在放权的同时,需要制定和出台相应完善的备案制度,以利于农业农村管理部门对新产品上市等进行相应监管。
长期以来,我国农资市场监督管理难度较大,农资市场化肥制假售假现象一直比较严重。如近年来,以“地名+云天化”的方式“傍名牌”或申请云天化有影响力的注册商标等侵权现象层出不穷,为此,云天化股份连续多年开展打假维权工作。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部分地区基层市场太乱,肥价越涨,低端货和以次充好的产品在市场上会越多。
实际上,“黑名单”概念在我国实际政策执行中早有体现。早在2004年,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为维护农资市场秩序,重点将信用体系建设锁定农资经营企业实行信用分类监管。之后十余年间,国家和地方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推进农资流通领域信用体系建设。今年的全国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视频会议强调,要进一步健全信用监管机制,实行黑名单制度。
虽近些年厂商自律性增强,加上各个平台对鉴别假冒伪劣产品的长期宣传,部分地区假冒伪劣产品有减少迹象,但制假售假现象在部分地区仍横行。有业内人士表示,相信黑名单制度的建立会对一些制假售假被查处的企业进行直接信用约束,也会对其他未被查处的制假售假企业起到警示作用,对整个化肥市场秩序起到净化作用。也有业内人士认为,“黑名单”制度的执行在实际操作上会有很多困难,一是农民的无知,二是检查和取证过程复杂。在农资行业处于大变革的潮流下,行业亟待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相信农资“黑名单”制度能成为一把利剑,有效维护企业、经销商和农民的合法利益。
在使用方面,部分地区为更好地践行国家减肥增效战略,率先试行化肥定额制。2019年8月7日,浙江省农业农村厅、财政厅联合制定出台《关于试行农业投入化肥定额制工作的意见》。同年11月9日,浙江省又提出以化肥定额制施用和农药实名制购买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推进肥药减量增效、促进农业绿色高效发展。2020年4月7日,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发布《主要作物化肥定额制的限量标准》,这是浙江省乃至全国首个化肥施用限量地方标准。2020年4月20日,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印发《广东省2020年主要农作物科学施肥意见》和《广东省水稻氮肥定额用量(试行)》,这是继浙江省在全国率先探索化肥定额施用后,又一省份跟进加快推进化肥减量,促进农业绿色发展。2020年10月26日,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行化肥农药实名制购买定额制施用的实施意见》,明确到2022年,全省“肥药两制”将实现县域全覆盖。
“肥药两制”改革指的是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实名制买,以及定额制施用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定额制”是一种政策导向,而“实名制”是“定额制”执行的具体措施。据浙农集团惠多利公司总经理缪宏德介绍,“肥药两制”是由浙江省委和浙江省农科院共同推进的农业改革制度,主要为了促进肥药减量增效使用,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农药实名制”要求农户在购买农药时出具个人身份证明或其他有效证件,如实记录购买者姓名、身份证号、联系方式和农药名称、用途等信息。这无疑是促进农药经营、使用环节实现可追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农药废弃包装物定标定额回收处置的数据支撑,更是保护农药经营者和使用者合法权益的有效措施。
浙江省长兴县浙北化肥农药有限公司吴志平反映,当地实行化肥定额制已有一段时间,各区县农业农村部门根据《浙江省水稻化肥定额制施用技术指导意见》制定适合本区的标准,再按当地土地情况配制与适合的配方肥,经过近一年的运行,种植大户科学种植理念越来越强,而散户科学施肥观念则相对较弱。他补充说:“定额制在基层具体实施也不是一刀切,因地制宜操作居多,相关部门还会与农户及农资经销商交流咨询,逐渐完善标准。”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研究员蒋玉根也一直致力于化肥减量增效试验示范,并从化肥定额角度思考化肥减量的方式和方法。他介绍,富阳区推行配方肥为基础的化肥定额制模式已作为全省化肥定额的主要模式之一。2020年,全域推进水稻、油菜、茶叶、葡萄等四种作物的化肥定额制施肥方案,2021年将全面扩大到富阳区的主导作物。另据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农资公司办公室副主任孔江波介绍,目前,杭州萧山区基层化肥定额施用处于摸索阶段,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推进。他说:“当地农业农村部门还在不断地召开协调会,收集各方的建议和意见,包括不同作物的化肥施用量、化肥的价格以及市场差价部分是否由财政补足等具体的落地政策还没有出台。”
在化肥减量增产方面,也有地区走在前面。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惠多利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何龙介绍,当地早在2015-2016年就是开始进行化肥减量示范,目前水稻化肥定额整体施用效果良好。农民使用积极性很高,减肥增产效果好。他说:“当地农业农村部门先根据当地土壤情况确定水稻配方肥,然后进行工厂招标,中标企业要根据政府提供的配方生产肥料,再由政府出面组织农资流通商配送到终端,给予参与配送的流通商150-200元/吨补贴。此类配方肥质量好价格低,消费者多,且为了精准惠及本区种植户,凡购买此类配方肥的农户都需实名购买。”
同时,也应看到“肥药两制”在推进过程中存在一定阻力。缪宏德反映,“化肥定额制”在实际操作中受限较多,如对土地含量测量的精准性、肥料投入量的拿捏、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等。浙江杭州瑞年贸易有限公司营销总监袁军也透露,2019年浙江已启动试点,但具体操作还不太理想,因为种植过程变量太多,不好量化。目前具体落实方案也较简单,因为这对于农业保增产的风险太大,部分大户甚至为拿补贴应付了事。对于农药实名制的实行情况,吴志平表示,虽然政策要求实名制购买,但完全做到有困难。他说:“农药实名制不是强制性的,个别经销商和农民都会嫌登记购买麻烦而拒绝登记。肥药两制在当地还处于试运行阶段,农户从思想上接受还需要一段时间。”
农资产品的产销用都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保障环节,用制度来约束各个环节是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农资市场制度化将引导农民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步伐,进而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品质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