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勇杰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作为斯洛文尼亚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卢布尔雅那是欧洲第一个宣布实现废弃物零废弃标准的首 都。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卢布尔雅那废弃物回收率从2002年的8.6%攀升至2018年的68%,送至垃圾填埋场处理的废弃物也减少了95%,实现了废弃物管理从零回收到零废弃的跨越式发展。昔日杂草丛生的城市角落变成了绿树成荫的公园,污物散落、污水横流的垃圾填埋场也变成了美丽安静的郊区绿地。在废弃物治理上取得的成绩也为卢布尔雅那赢得了“欧洲绿色之都”和“绿色城市”的美誉,并进入全球环境绩效指数前五名。卢布尔雅那的废弃物治理经验也为我国“无废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样板,其成功的主要经验包括以下几点。
2004年,卢布尔雅那开始加大落实城市废弃物管理力度,鼓励企业和个人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注意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为了鼓励市民减少垃圾产生量,提高对于产品再利用和负责任消费的认识,卢布尔雅那对各类产品的包装、运输和销售都采取适量原则,不过度包装,尽可能减少产品包装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卢布尔雅那市政府也以身作则,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比如其所属办公楼的卫生间用纸,都由回收而来的牛奶盒、果汁盒制 造。
卢布尔雅那的桥花河流
在社区层面,将循环利用理念进行实践,公共市政公司于2013年创建了社区再利用中心,以鼓励和方便居民可以在社区进行一些再利用物品的二次交换。社区的调查结果显示,近70%的居民曾参与到社区再利用中心的交换中。同时,公共市政公司在卢布尔雅那市政府的支持下,也积极扩展与其他社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并通过发起“习惯再利用”等活动来提升市民的节约观念。公共市政公司还十分关注食品浪费问题,为了让市民对自己购买和扔掉的食物数量更加负责,公司促使媒体、当地非政府组织和食品服务供应商都参与到这项行动中 来。
2002年,卢布尔雅那开始以一种所谓“生态岛”的形式单独收集纸张、纸板、玻璃和其他包装材料,而剩下的混合垃圾(或残余废物)则通过挨家挨户的方式收集。2006年,公共市政公司进一步改变模式,开始在所有家庭门口收集生物可降解垃圾(如厨余垃圾、园林垃圾)。2012年之后,这一模式很快在卢布尔雅那和所有周边城市进行实施。
在成功推出挨家挨户收集垃圾的方式之后,公共市政公司再次提出降低收集混合垃圾的频率,同时对于可回收垃圾的收集频率保持不变。对于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区(主要以单户住宅为主),政府从最初每两周收集一次,改为每三周收集一次。而对于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主要以多户公寓楼为主),混合垃圾则每周收集一次,可回收垃圾每周可收集多次。这样一种垃圾收集的操作原则,很大程度上引导了居民的垃圾处理习惯。虽然这项决定在推行之初受到了不少市民的反对,但是公共市政公司仍在不断地进行积极沟通和协调,推动市民做好垃圾分类,分类收集率也从2013年的55%提升到2018年的68%。
新技术应用在卢布尔雅那废弃物治理的各环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广泛分布于城中分门别类的垃圾箱并不能被任意打开,如果居民想丢弃垃圾的话,需要使用电子智能卡才可以开启,且垃圾箱的运行由安装在垃圾箱上的太阳能电池板进行赋能。每个投放点放置5个垃圾桶,分别容纳纸、塑料、玻璃、有机垃圾、其他生活垃圾等。这些垃圾桶属于半地埋式垃圾箱,需借助专用的智能卡打开垃圾箱进行投放,而箱底部的地下回收站系统则由专业公司定期打开操作。
在具体的废弃物的处理环节,废弃物处理商积极引入可降解材料与技术,采用提升废弃物堆肥效率、提高焚烧效率的技术及更新硬件设施,大力提升废弃物治理效率。在废弃物周转处理流程上的应用,则进一步提高了废弃物的治理效率。在卢布尔雅那,城区一部分垃圾箱都与地下废弃物回收站直接连接,这些废弃物回收站有效利用了城市的地下公共空间,扮演着小型废弃物回收中转站的角色。由于废弃物在丢弃时已完成了分类,工作人员只需定期前往地下回收站进行回收即可,简化了废弃物的分类流程。目前,卢布尔雅那有67个这样的地下废弃物回收站,每个废弃物回收站的间隔仅有150米。
垃圾的分类投放教育在斯洛文尼亚贯穿于学校、家庭及公民活动的全过程,目的就是让不同年龄段的公民可以从多种渠道、多个层次了解垃圾分类管理的重要性和如何对垃圾进行分类。在卢布尔雅那,政府网站和分发到每户居民的宣传手册都有十分详细的废弃物分类回收的相关规定和知识,包括废弃物的分类、回收的日历安排、处罚细则、废弃物处理的相关知识等。在卢布尔雅那的幼儿园和中小学都设有环保课程,其中包括家庭废弃物如何分类、投放以及回收小窍门等。此外,为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公共市政公司还专门设计和开发了用于指导民众进行垃圾分类的应用软件和网页,为居民分类投放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