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卿 杨绍志
摘 要: 自非全日制研究生招考制度纳入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招生以来,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招生工作有了新的时代内涵和要求,引起各大研究生招生单位的重视。面对全日制研究生与非全日制研究生并轨招生的改革,如何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工作,怎样对生源结构进行优化,对地方院校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工作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研究生招生 招生并轨模式 非全日制学位
一、并轨新形势下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总体现状
(一)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界定。
2016年9月,教育部对两类硕士研究生并轨招生工作下发教学〔2016〕9号文件,明确关于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政策,对两类研究生给予明确的界定。非全日制研究生“指符合国家研究生招生规定,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者国家承认的其他入学方式,被具有实施研究生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录取,在基本修业年限或者学校规定的修业年限(一般应适当延长基本修业年限)内,在从事其他职业或者社会实践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时间安排进行非脱产学习的研究生”。
通过表格内容对比可以看出,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在学习方式、适合人群等方面有所差异,其他都是相同的。唯一不同的是,非全日制研究生证书上会标明“非全日制”。非全日制研究生毕业可以获得“双证”,增强了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含金量。
(二)新政策下研究生报考总人数及非全日制人数呈上升趋势。
全日制研究生与非全日制研究生并轨改革之后,根据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布的数据,2017年、2018年、2019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持续上,2020年研究生报考人数达341万人。这一数字比2019年度考研报名人数增长了50余万人,增幅超过17%,再创历史新高[1]。
根据部分省份及高校研究生报考数据分析可知,受非全日制改革等因素影响,非全日制研究生报考人数比例呈上升趋势,往届生读研比例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在职求学行列。据统计,2017年江西非全日制研究生报考人数占比达到10.7%,黑龙江省占比达到9.4%。2018年新增报考北京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考生中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约占13.5%。(数据来源于中国教育在线)
二、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困境
(一)非全日制研究生生源结构多元。
研究生招生考试并轨改革,报考生源数量扩充和类别增加,招生单位面临压力,给在职人员的升学带来不利影响。教育部公布的研究生报考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应届考生131万人,比2017年增加18万人,往届考生107万人,比2017年增加19万人。越来越多的往届考生希望改变学校背景出身,提高就业竞争力是考研的主要动机。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统一录取标准,使大量的在职考生不能进入研究生复试范围,失去入学再次进修的机会。因此,研究省招生结构多元发展是提高人才选拔质量的重要内容和前提。
(二)专业设置及名额分配有失科学性。
在争创“双一流”大背景下,招生单位在制定招生目录时,侧重全日制研究生,忽视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甚至削减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计划。此外,在招生录取过程中,大量分数较低、排名靠后的全日制应届生为实现读研梦想,调剂到非全日制专业硕士。此种现象违背了非全日制研究生應用型、实践型的功能定位,不利于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2](81-86)。
受就业大环境影响,非全日制研究生名额分配多集中在热门专业,导致不同的培养单位专业设置近似形同,与学校专业优势脱节,造成人才不能服务于地方经济。
(三)招生出现缺额,专业分布不均。
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合并考试录取,整体招生形势相比往年变化较大。统一的分数线,不同的学费收费标准等因素直接造成大面积研究生招生单位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出现缺额。录取生源专业分布不均,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专业招生计划超额完成,工程类硕士招生出现较大空缺。
三、地方院校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情况
我校是一所以工、医为主的省属重点骨干大学、省重点支持的国家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情况在同类院校中具有代表性,呈现以下特点:
(一)非全日制研究生报录比较低。
自招生并轨改革政策实施,我校研究生非全日制研究生报考情况呈显著上升趋势,具体数据见表3。但该类型研究生一志愿上线率较低,基本通过调剂完成,且有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占比极少。在职往届生大部分有本职工作,需要处理家庭、工作等内容,学习时间有限,统一的录取标准加大了考试难度。
(二)招生人数专业分布不均。
我校非全日制研究生专业和全国其他高校同样存在分布不均衡问题。2017年公共管理、工程管理两个专业录取人数和占全校非全日制总人数的25%,2018年比例达46%,2019年仅应用心理一个专业的录取人数占非全日制总人数的25%。相反,我校优势工程类专业招生人数大幅缩减,矿业工程、冶金工程出现连续两年招生为0的情况。我校非全日制研究生生源结构存在不均衡问题,应届生一般趋向于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等传统工科专业,而在职往届生则集中在工程管理、工商管理、应用心理等报考热门专业。
四、地方院校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工作建议
(一)体现教育公平,增加在职人员入学机会。
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优势在于在职人员可以兼顾工作和学习,利用业余时间提高专业能力和学识学历。但是和全日制研究生实行统一的分数线,相对于原来的在职人员考试难度有所增加,出现有人报名但无人上线的情况。对教育公平的理解不能停留在绝对统一标准,应通过政策调节满足差异人群对再教育的需求。招生单位应采取恰当措施,给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优秀在职人员均等的入学机会。例如,面试过程中,适当增加考核考生实际应用能力的知识点,使在职人员发挥优势,避免被淘汰[3](41-42)。
(二)专业设置合理化。
一方面,希望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进行宏观调控,发布指导信息,避免盲目扩招或缩减等问题,既为招生院校提供招生指导又为学生提供就业保障[4](98-101)。
另一方面,研究生招生单位要从硕士研究生总量对本单位的学科类别、招生规模进行优化调整,实现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均衡发展[5](10-14)。根据学校定位,分析本单位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生源特点,在设置专业、编制招生计划时尽量体现单位学科优势,结合就业市场导向。
(三)调动社会资源,采用校企合作模式。
2020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发布了一个重磅文件《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该通知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进行明确。通知明确要求,用人单位招用人员应当向劳动者提供平等就業机会。在此政策指导下,招生院校或单位充分发挥研究生实践基地的作用,校内导师指导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由校外导师(企业方导师)带领实践操作,实现双导师的共同培养。既为应届生提供实践渠道及就业机会,又降低在职研究生的时间成本,学以致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生产中的困难,提高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社会认可度。招生单位、企业和学生三方通力合作,为学生提供学习、实践和就业的机会。
(四)设立研究生奖助政策,为非全日制研究生提供对等服务。
招生单位适当分配经费,设立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奖励力度。根据研一研二研三不同阶段的学习特点,制定相应的标准设立奖学金,给非全日制非定向研究生提供资金支持,消除高额学费的忧虑;学校应让非全日制研究生特别是应届生源同样可以申请助管、助教、助研,一方面可以为其提供少量资金帮助,另一方面体现与全日制研究生的无差别对待,尽可能为非全日制研究生提供校内住宿,为其在校学习提供生活保障。
(五)加强就业指导服务。
招生单位或高校做好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可以建立毕业生就业服务群,给学生讲解就业手续办理流程、注意事项等;依托“互联网+就业”新模式,精准推送政策、岗位和指导信息;多批次举办校园现场招聘活动,积极与招聘单位接洽,在学校层面,对招聘单位普及国家政策,使招聘单位明白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真正的同标准、同质量。突出非全日制研究生应用型、时间经验丰富的特点,有效避免企业在招聘环节提出的诸如“不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非全日制=本科生”此类含教育形式类限制性条件,使“双非”研究生在求职过程中受到足够公平的对待,打通就业途径,为学生和企业提供双向服务。
五、结语
在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并轨招生模式下,要提高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招生质量,不仅需要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而且作为研究生招生培养单位首先应扩大招生宣传,开阔选拔优秀生源思路。其次,充分利用自身教学、科研、研究生奖助体系等,采用导师带学生、老生带新生的传、帮、带形式吸引优质生源。再次,调动社会资源为“双非”研究生和用人单位提供精准服务,保证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权益。
参考文献:
[1]历年全国考研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统计(1994-2020)[EB/OL].中国考研网.http://www.chinakaoyan.com/info/article/id/77817.shtml.
[2]周文辉,曹镇玺.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新形势、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8(1).
[3]虞翔,钱增瑾.非全日制工程硕士招生管理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0(18).
[4]刘娜,宋卓基.从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探析招生制度存在的若干问题——从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0).
[5]白丽新,江莹,赵仁玲.深入领悟顶层设计,切实做好基层实践——基于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并轨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12).
基金项目:华北理工大学2018年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项目名称:基于招生并轨模式下的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质量控制研究,项目编号:Q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