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疗法介入易地搬迁老人的社会适应研究

2021-04-18 15:54廖丽君
艺术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社会适应音乐疗法社会工作

摘要:老年群体作为易地搬迁中的弱势群体之一,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社会工作在易地搬迁老人的后续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梳理理论和实务发现,音乐疗法与社会工作的结合,有利于协助易地搬迁老人更好地适应新环境,因此,将音乐疗法作为社会工作介入易地搬迁老人社会适应性问题的手段是值得研究的。

关键词:音乐疗法;易地搬迁老人;社会适应;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3-0-02

1 问题的提出

易地搬迁是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举措,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生工程[1]。当前我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已经转入后续扶持阶段,关注易地搬迁移民对于新环境的适应状况,既关系到他们搬迁后生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脱贫攻坚收官在即,国家对易地搬迁移民的后续生活十分关注,虽然搬迁社区在组织建设和体制机制方面得到了加强和健全,但移民群体社会适应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易地搬迁老人群体的社会适应性问题[2]。

国内在易地搬迁老人社会适应方面的研究较少,且大多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社会支持网络、增能理论和活动理论等为理论视角,主要从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对老人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前人多以易地搬迁老人的物质、文化等方面情况为切入点,而忽略了老人艺术娱乐等精神方面的需要,因此本文提出了音乐疗法这一手段,音乐疗法可以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为被治疗者身心健康提供科学合理的治疗。基于此,本文以音乐疗法为媒介,将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与音乐疗法相结合,介入易地搬迁老人群体,为其探寻解决社会适应问题的新路径。但音乐疗法作为新兴的边缘交叉性学科,在以往应用于社会工作的研究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音乐疗法通常要由受过专业培训的治疗师来进行,他们需要学习掌握音乐学、心理学和医务等多门学科知识,而社会工作者在这一方面的知识可能存在不足;音乐疗法在临床实践中虽有疗效,但其理论基础相对薄弱,这会导致社会工作实务中出现不同程度的盲目性[3]。不过,从音乐疗法的特性和效果来看,音乐疗法介入易地搬迁老人的社会适应具有可行性和研究价值。

2 异地搬迁老人社会适应的现况

本文基于万山区H社区开展易地搬迁老人的社会适应性研究。H社区作为当地典型的易地扶贫搬迁小区,社区内的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社区经常开展活动,但是整体参与率不高。从社会工作的视角来分析,这是由于易地搬迁老人不适应当下的环境,还无法从原来的生活轨迹中脱离,融入新的社区环境中,通过深入访谈,他们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2.1 社交适应性的需要

物理空间的转移使得易地搬迁老人固化的人际关系网络被打破,面对重组的社会关系网络,易地搬迁老人往往会产生无力和陌生感。易地搬迁老人在经历搬迁后,向内,自身的朋辈群体逐渐缩小;向外,他们很少与其他人交往,仍然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里,形成了单一的交往形式。人际交往是易地搬迁老人精神层面的需求,如果无法尽快适应H社区的人际社交,那么易地搬迁老人的情感需求就无法得到满足,心理压力就会增加,会影响搬迁家庭的和睦,从而对易地扶贫搬迁家庭的后续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2.2 生理适应性的需要

易地搬迁老人作为弱势群体,其生理机能随着年龄的递增而逐步退化,在经历外部居住环境更替后,易地搬迁老人表示在搬迁后自己的身体吃不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身体方面:物理空间的跨度加重了易地搬迁老人的身体负担,有的老人水土不服,出现了失眠、焦虑、呕吐等症状;加上腿脚不便,感官功能下降,他们无法像年轻时那样积极接受新事物,更不会主动选择适应新社区,他们往往更关注自己的生命体验。

心理方面:离开了承载自己大半生回忆的地方,易地搬迁老人的心里是空虚的,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而易地搬迁老人却暮年背井。面对地域文化的差异,他们在H社区始终找不到归属感,因此内心缺乏安全感。随着易地搬迁老人人际关系网络的逐渐断裂,他们无法及时获得情感支持,这使他们的心里充斥着孤独与压抑。易地搬迁老人如果一直保持这样低落的情绪,将会导致他们的幸福感下降,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

2.3 文化适应性的需要

调查发现易地搬迁老人在经历了搬迁初期的喜悦和新奇之后,很快就会陷入一个文化适应的窘境。易地搬迁老人来到H社区这个陌生的地方,他们保留的还是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浓厚的乡土气息让他们与H社区现代化的文化生活格格不入。部分H社区的本土居民还会排斥易地搬迁老人,给其贴上标签,用歧视的目光和恶意的言语中伤老人,这些行径都给易地搬迁老人造成了负面的影响,让老人找不到归属感。其次,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易地搬迁老人由于生理原因无法与时代保持同步发展,因此,面对社区所举办的文化活动,通常参与度不高,文化脱轨现象比较严重。

3 音乐疗法介入异地搬迁老人实务

通过前期对H社区易地搬迁老人的走访调查,对老人们的精神状况、身体特点以及兴趣需求大致进行了记录,调查发现老人们大多为音乐爱好者。因此,社會工作者可以根据易地搬迁老人的特点,将音乐疗法作为介入因素,为易地搬迁老人的社会适应开展实务工作。

活动名称:乐动夕阳;活动目标:在实务工作过程中运用音乐疗法,在帮助易地搬迁老人进行社交重建的过程中,让他们的身心健康得以改善,社会适应能力得以增强,促进他们更好地适应与融入H社区。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小组工作之前要先接受音乐疗法运作的培训,学习必要的乐理和医学知识,在实务工作一切准备就绪后,社会工作者再与易地搬迁老人约定好每期开展工作的时间。

第一期的主题是“歌唱过去”,主要目的是促进人际交往。受访者黄奶奶说:“以前我们村哪个是哪个清楚得很,但是搬过来后,我们从不晓得隔壁邻居是谁。”鉴于大部分易地搬迁老人普遍存在黄奶奶这种情况,对左邻右舍还不够熟悉,为了尽快促进小组成员的互动与交流,社工可以播放红歌和他们喜爱的民族乐曲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在访谈调查中可以发现老人有两个交点,一是大多数老人多多少少都会哼唱《太阳红》《团结就是力量》,二是他们基本上都属于能歌善舞的民族,因此“以歌传情”可以让老人之间产生共鸣,帮助他们重拾过去的记忆,社工在此时需要慢慢引导易地搬迁老人们放松心情,平复他们的情绪。社工在活动中也要与老人们互动,使老人之间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下一次的活动,推进下一期活动的开展。

第二期的主题是“你唱我猜”,主要目的是缓解易地搬迁老人不适的情绪,使其逐渐接受新事物。社会工作者在活动中要教会易地搬迁老人使用“全名K歌”“抖音”等APP,同时教导老人如何在这些音频软件上搜索自己喜欢的曲目,由易地搬迁老人代表刘爷爷戴着耳机听歌,然后哼唱出听到的歌曲,再由其他老人进行猜歌。老人们在这种一唱一答的形式下,表现出了第一期活动没有的积极与活跃,这个互动游戏打开了老人们封闭的社交圈子,使易地搬迁老人的社交适应性有了初步的提升。

第三期的主题是“新歌我能行”,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新歌增强老人的记忆力,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社会工作者会根据老人的兴趣爱好方向,挑选几首迁入地区的新歌曲,教老人唱。在教学之前,先让他们观看“西瓜小视频”上的音乐小视频,熟悉要学习的音乐调子,再引导他们跟唱,在此期间要对易地搬迁老人的歌唱表现予以鼓励,引导老人之间相互赞美,增强老人的自信心。

第四期的主题是“乐曲交流”,目的是强化易地搬迁老人之间的关系,提升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此时,社工与易地搬迁老人要一起回顾所学所唱的歌曲,然后由社会工作者请来H社区附近的本地老人,让他们进行歌曲交流,相互了解,推动他们彼此间的文化认同,撕掉对易地搬迁老人不利的标签,同时强化老人们的社交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环境。

在小组活动的最后,社会工作者对易地搬迁老人做了一个回访调查,调查发现,大部分老人通过这几期活动的开展,都结交到了新的同辈群体。其中,最初水土不服、思乡心切的杨奶奶,慢慢适应了H社区的风土人情;黄奶奶也认识了自己的左邻右舍,彼此间还会相互串门;刘爷爷更是找到了和自己兴趣爱好相同的朋友,他们经常相约……易地搬迁老人的这种变化,是对H社区生活逐渐适应的结果。在后续工作中,社会工作者还要与易地搬迁老人继续保持联系,为他们规划未来的生活,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H社区。

4 音乐疗法介入异地搬迁老人成效

4.1 音乐疗法促进人际交往

音乐疗法是以音乐为媒介,架起了易地搬迁老人之间的桥梁。熟悉的音乐氛围打破老人们之间的隔阂,让他们愿意与周围的人进行沟通交流。小组工作中的音乐游戏增加了易地搬迁老人之间的互动,让他们之间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帮助易地搬迁老人建立了自信,使他们更愿意主动接触他人。音乐的交流,激发了他们的活动参与感,提升了他们的自我表达能力,实现了易地搬迁老人与本地居民关系的破冰。整体来看,以音乐疗法为媒介开展的小组活动为H社区的老人们提供了社交的平台,扩大了老人的社交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4.2 音乐疗法调节情绪

音乐疗法介入易地搬迁老人的过程使老人的身心健康得到了改善。在身体方面,“乐动夕阳”小组工作帮助易地搬迁老人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强化了老人们的记忆力,从而可以有效预防老年失智症[4]。音乐所传达的音波能够调节紊乱的人体系统,缓解老人们的不良情绪,有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在心理方面,音乐疗法作为一种心理治疗的技术,可以帮助老人恢复和改善心理健康状况。另外,音乐可以陶冶情操,激起人们内心的想象,带来审美体验,帮助老人在音乐中寻求到自信和成就感。社会工作者选择适当的音乐可以帮助老人把内心的不适情绪释放出来,帮助他们调节情绪,促使其更好地适应搬迁后的生活。

4.3 音乐疗法提升文化认同

音乐疗法增进了易地搬迁老人彼此间的了解,缓解了老人对新环境的陌生感。音乐交流能够让易地搬迁老人找到彼此文化的共同点,产生共鸣;同时,学习本地乐曲能够激起易地搬迁老人对H社区文化的认同,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帮助他们学习如何使用新的文化产品,可以增添他们生活的多样性,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搬迁后的文化氛围。在社区文化的后续活动中,也要根据这次活动总结出的老人特性,开展老人们熟悉、喜欢的文化活动,把易地搬迁老人对本社区文化的学习嵌入H社区的文化建设。

5 结语

从音乐疗法应用到社会工作实务中的效果来看,音乐疗法的确起到了改善易地搬迁老人社会适应性问题的作用。音乐疗法以音乐的形式陶冶了易地搬迁老人的情操,激起了他们内心的想象和美感,让老人在音乐中寻求自信和成就感,从而使他们可以在社交面、生理和文化方面更好地适应H社区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音乐疗法不仅丰富了社会工作实务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还以独特的治疗手段推动了社会工作服务目标更好地完成。此外,音乐疗法有助于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建立信任关系,帮助社工更好地引导和疏通案主的情绪,以此达到协助服务对象恢复或提升身心健康的目的。

音乐疗法作为介入方法应用到易地搬迁老人群体具有可行性与有效性。在社会工作实务中,虽然社会工作者在运用音乐疗法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是音乐疗法与社会工作的结合是值得尝试与探究的。针对这些不足,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对策:第一,基于实践探索不断完善音乐疗法的理论基础,使音乐疗法更具技术性和可持續发展性,以此提升社会工作者在实务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加大对音乐疗法的宣传,让更多的社会工作机构和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了解、接触到音乐疗法,并将其运用到实务工作中,提高社会工作的服务质量;第三,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音乐疗法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对社会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大对社会工作者这方面工作能力的培养力度,才能更好地在实务过程中运用音乐疗法。

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二者的综合模式会不断地被完善,以更加多元化的方式实现社工的助人理念。

参考文献:

[1] 罗强,肖永梅.易地扶贫搬迁的时代价值[N].贵州日报,2020-11-11(008).

[2] 郭力锋.陕北易地搬迁老人的社会适应研究——以榆林市横山县Y社区为例[D].西北大学,2019:1-2.

[3] 李智巧.音乐疗法的国内外研究实践发展[J].北方音乐,2017(15):235-236.

[4] 陈燕,李晓慧.“音乐疗法”在村改居社区空巢老人中的应用——以沈阳市G社区新集体构建项目为例[J].现代交际,2020(04):56-58.

作者简介:廖丽君(1998—),女,贵州铜仁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猜你喜欢
社会适应音乐疗法社会工作
被动式音乐疗法改善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
PACU 音乐疗法对甲状腺大部分切除术患者麻醉后恢复的影响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刍议社会退缩幼儿社会适应的状况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探究
五行音乐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作用的对照研究
开天门联合音乐疗法治疗甲状腺腺瘤术前焦虑症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