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声男高音和阉伶歌手的异同

2021-04-18 15:54桂杰尧
艺术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音乐史唱法

摘要:假声男高音在历史上有很多名称,如Countertenor、Falsettist、Alto、Falsetto等等。直至现今,假声男高音的名称仍不统一,但大多数情况下采用Countertenor一词,原因主要是其与我们所熟知的声部中的Tenor一词相呼应,便于归纳划分。中文名称主要有假声男高音和高男高音两种。历史上名称的不确定性也从侧面反映出假声男高音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声部,不仅是其历史原因,还包括唱法上的问题。但如今,假声男高音和阉伶歌手(Castrato)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很多人对这两个概念一直处于混淆状态。

关键词:假声男高音;阉伶歌手;音乐史;唱法

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3-0-02

笔者致力于男中音和假声男高音声部的学习研究,发现如今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士(无论是否音乐专业)都对假声男高音和阉伶歌手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两者是一个概念。人们容易产生有这样误区的看法,既是因为假声男高音和阉伶歌手在某些音域的音色十分相似,也因为两者演唱的曲目,尤其是西方古典主义时期之前的曲目基本相同。其实这样的看法在19世纪之前都是可行的,但是到了19世纪乃至20世纪人称“Godfather of the countertenor(假声男高音教父)”的Alfred Deller(阿尔弗来德·戴勒)将假声男高音带回大众视野之后,假声男高音与阉伶歌手便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1 早期的假声男高音和阉伶歌手

大部分音乐史学家都承认假声男高音抑或阉伶歌手都是宗教影响的产物。早在公元367年,妇女在宗教仪式或教堂中发出声音就被认为是一种不吉利的现象。劳第契阿会议之后,天主教颁布了“妇女在教堂中保持缄默”的禁令。而宗教音乐又必须进行,所以唱诗班为了表现音乐原本应有的华丽的和声效果,不得不利用男童来代替女高音声部[1]。而年龄过小的男童无法完成较高难度的音乐处理,年龄稍大的男童在变声的过程中声音不够稳定且音质改变,唱诗班频繁替换人选也间接地影响了演奏效果。这时让男性使用假声演唱的想法开始产生并投入尝试,此时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假声男高音”(用假声演唱)。但是由于歌唱方法不足,这类假声歌手唱出的声音并不自然,而且高音部分非常欠缺,无法达到之前童声或女声的效果。

Alto这一名称来源于中世纪教堂圣咏合唱中的中音声部,当时采用Male alto(男性女低音)和Boys voice(童声)来演唱。根据历史记载,16世纪前来自西班牙的“假声歌手”(Falsettist)可以完美解決所有音区内的音色统一和高音的问题,在当时得到了广泛关注,这也是Falsettist这一名称的由来。尽管称之为“假声”,但后世学者已经证实了来自西班牙的这批假声歌手其实就是所谓的阉伶歌手,他们为之后阉伶歌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阉伶歌手几乎盛行了整个16—18世纪。18世纪中后期,音乐界对几个主要的声部名称进行了规范化划分,即Tenor、Baritone、Bass、Soprano、Mezzo-Soprano、Alto。而Countertenor一词最早可追溯至约文艺复兴时期特指复调音乐的Contratenor一词[2]。18—19世纪,美声唱法中男高音“关闭”技术的产生,间接地影响了只用“假声”演唱假声男高音声部的技术的进步,使得此声部重新被大众所重视,并产生了自己独立的声部名称Countertenor。它包含了最初的纯假声演唱(还不成熟)和阉伶演唱两种概念。

2 假声男高音的发展

阉伶歌手独特的嗓音条件,可以进行跨3至4个八度的高难度演唱,在气息和耐力的持久上完胜同时代的女高音,还可以凭借着高超的练习技巧演唱长达几十小节的花腔。17、18世纪是阉伶歌手带来的“美声的黄金时期”。在阉伶歌手绚丽的光辉下,纯假声演唱的假声男高音无奈退出了历史舞台,不被众人提及。但其称呼仍然为Falsetto和Castrato两种。这一时期假声男高音的辉煌也为17世纪意大利产生的美声唱法(Bel canto)打下了基础。在19世纪“大歌剧”形成以前,美声唱法主要体现在正歌剧中,正歌剧是17世纪和18世纪广为流行的一种歌剧形式。正歌剧的特点是题材崇高,咏叹调庄严精致,重要的角色都由阉伶歌手担任。

随着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了阉伶歌手在伦理道德上的弊病,便开始取缔这样的歌唱形式。19世纪,美声唱法中产生了男高音的“关闭”唱法,这使得歌唱界关注的重心转移到了这种新产生的唱法上。使用“关闭”唱法的男高音可以保持原本声音的浑厚,并在保持音区共鸣统一的情况下唱上高音。这种方法对于使用假声唱歌的歌者同样适用,其中最明显的区别特征在于男高音的“关闭”唱法是以真声为基础,配以一定比例的假声辅助;假声男高音则是以假声为基础,运用“关闭”唱法有效带入一定比例的真声,使音色更加扎实、统一。这种方法有效弥补了阉伶唱法衰微后男声假声带高音的不足。

阉伶歌手的时代虽然过去了,但是其训练方法却被总结记录下来,结合日渐成熟的美声声乐体系,假声男高音的训练体系也逐渐形成。一些具有先天假声条件的男声可以通过科学的训练达到这一声部的条件,演唱出和当年阉伶歌手同样的声音效果。20世纪中后期,著名假声男高音歌唱家Alfred Deller于近代首次将假声男高音带入大众视野,1960年由Alfred Deller扮演Oberon(奥伯伦)的《仲夏夜之梦》掀起了歌唱界假声男高音的热潮。音乐界对巴洛克时期歌剧再现的需求空前高涨,许多人开始学习假声男高音唱法。

20世纪后的假声男高音大多遵循意大利美声唱法的发声原理,喉咙往下放,上颚打开,腹部发力支撑气息的稳定流动,训练方法类似女高音。实践表明,男声薄弱的假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科学的训练之后,其中音部分完全可以达到女中音扎实浑厚的音色,而高音部分则需要借助美声男高音训练方法上的“关闭”技巧来实现音区上中音部分与高音部分音色的统一。假声男高音训练成型所花费的时间周期要比训练女高音的时间周期长很多,对于歌唱者本人来说花费的精力更大。这类假声男高音一般情况下都拥有真声和假声两种截然不同的音质声线,音程跨度大至3到4个八度,在演唱能力上已经可以触及早期阉伶歌手的高难度作品,演唱近现代风格多变,追求夸张表现的作品(如《第五元素》)也可以拥有出色的表现。

3 如今的两种假声男高音

除却已提及的假声男高音之外,世界上还有极少一部分先天的假声男高音,也有人称之为“天生阉伶”,他们体内荷尔蒙混乱不均导致声带变异或未发育,具体原因各异,没有单一定向的解释。从生理现象看,声带又称声壁,为发声器官的主要组成部分,位于喉腔中部,由声带肌、声带韧带和黏膜三部分组成,左右对称。声带的固有膜是致密结缔组织,在皱襞的边缘有强韧的弹性纤维和横纹肌,弹性大。两侧声带间的矢状裂隙称为声门裂。发声时,两侧声带拉紧、声门裂缩小、甚至关闭,从气管和肺冲出的气流不断冲击声带,引起振动而发声,在喉内肌肉协调作用的支配下,声门裂受到有规律性的控制。故声带的长短、松紧和声门裂的大小,均能影响声调高低。成年男子声带长而宽,女子声带短而窄,所以女子比男子声调高[3]。

童声具有清脆、明亮、音量不大、男女音色相似的特征。由童声变为成年声音的过程称为变声期,一般3~6个月,甚至1年,变声期一般在13~14岁开始,至18~19岁结束。变声后,男性音域降低约8度,女性音域降低约3度,所以变声后,女性音域仍比男性高5度左右。

从医学角度看,先天性高男高音属于嗓音变异,又称为男性女声或变声期后遗症。嗓音变异与人体性激素分泌紊乱有关。在变声期,性激素对声带的发育有一定的影响,如果雄性激素睾酮明显降低,会使声带发育速度减缓,而声带生长所依附的甲状软骨发育较快,声带和甲状软骨发育不均衡而产生比例失调,导致声带被拉伸,紧张度高,声音振幅变小,频率变快,音调变高[4-5]。另外,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也可能导致嗓音变异,包括男性女声或女性男声。

国外的代表性人物有Radu Marian(拉杜·马利安)和Jorge Cano(豪尔赫·卡诺),国内的代表性人物有周深。他们都有在不刻意运用方法的情况下发出女声的能力。他们的声带情况就类似当初巴洛克时期的阉伶歌手。不得不说的是,这一类歌手同样运用相似的假声男高音的方法练习,他们的声音质量很有可能高于假声男高音,而且这种得天独厚的嗓音条件成型速度相对假声男高音来说会快很多。他们的发声方法并不似普通的假声男高音那样,纯粹运用声带的假声部分来演唱,他们会更多地运用和假声音色差距不大的真声部分进行音程上的连接转换处理。从歌者感官上来说,其真声和假声的界限相对模糊,真假声的切换相对于一般男性来说更加自如;从听者听觉上来说,这样的声音更加接近原生的女声,换声点痕迹不明显,显得整体音区的音色更加自然统一[6]。俄罗斯国宝级的假声男高音歌唱家Vitas(维塔斯)曾经形容过这样的歌喉是上帝造就的,而他自己不是。可见这样的先天条件在当今时代具有多么大的魅力。如果这种先天的假声男高音和后天训练的假声男高音相对比,可能存在低声区的音质、音量稍逊一筹,歌唱作品中扮演中年深沉风格男性角色时表现力不足等问题,但这也并非绝对。从另一个方面看,正如我国元代燕南芝庵在歌唱艺术理论专著《唱论》中“关于歌者的音色特征与表演风格的辩证关系”所述,不同人的嗓音条件适合不同风格的歌曲,它们各有所长。这种问题其实任何声部都会存在。

如今很多人对假声男高音的兴趣和认知几乎都来自电影《绝代妖姬》,它描写了18世纪最伟大的阉伶歌手法里内利(Farinelli),他不仅拥有女性的音高和高难度的花腔技巧,还拥有男性的肺活量[7-8]。但假声男高音发展至今,与阉伶歌手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是肯定的。因为少年时期进行过手术的男性,从生理特征上已经与正常男性有所区分,生理构造可以说完全不同。Countertenor在中文翻译中有“高男高音”“假声男高音”等说法,但至今没有确定统一的名称,笔者倾向于“假声男高音”,其名称更切合实际发声方式,便于理解和记忆。

4 结语

根据学者们的研究,早期无论假声男高音,还是阉伶歌手,都是宗教影响的产物。随着文明的进步和发展,阉伶歌手因为伦理道德上的弊病逐渐被淘汰。如今,假声男高音的唱法在很多领域已开展了类似的训练,其覆盖范围之广出乎意料。假声男高音唱法的培养不仅仅在美声领域,在民族唱法中,这类咽音或混声也穿插其中。在流行唱法领域,假声男高音唱法的运用则更加灵活多变。在音乐多元化的今天,假声男高音唱法培养的研究价值及意义已经不只是美声界的单一课题了,而是整个声乐界津津乐道的话题。

参考文献:

[1] 罗奋熹.探索高男高音歌唱艺术在新创中国作品中的演唱特色[D].贵州师范大学,2017.

[2] 牛泽亮.高男高音演唱艺术探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6.

[3] 肖玛.论中国高男高音歌唱艺术的人才培养[J].音乐时空,2015(20):19-20.

[4] 陈茴茴.男高音高音之后路还长[N].音乐周报,2015-03-18(A04).

[5] 何任远,肖玛.中性美也可以打动人[J].南风窗,2015(21):90-91.

[6] 肖玛,秦杰.高男高音声部:从电影配乐聚焦新电影、新思维、新融合[J].电影评介,2019(10):96-98.

[7] 柴明珍.嗓音变异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7):175.

[8] 徐冠杰.嗓音变异的手术矫治[J].武警医学,1990(04):42-43.

作者简介:桂杰尧(1995—),男,江蘇淮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

猜你喜欢
音乐史唱法
“中国唱法”不如叫“中式唱法”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
西方音乐史课程教学对跨文化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
唱法、口法、声口与“叶堂唱口”
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的研究使命
浅析音乐考古学在音乐史研究的作用
谈声乐教学中的轻声唱法
高校民乐专业西方音乐史教学研究
跨界唱法的春天——对谭晶参加《蒙面唱将》的思考
“手舞足蹈”破难点——谈“划唱法”在歌唱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