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艺术家
最近有朋友跟我抱怨,自己在英国留学口语能力没变多强,单单就习得了一个癖好,每天只要外出,逢人就忍不住要say sorry——开口就抱歉似乎已经融入每个英国人的血液当中,就跟他们见面就要聊天气那样约定俗成。我还联想到日本。毫不夸张地说,日本人的一天,就是在各种道歉与被道歉中度过的。
要是你去到英国,最快解锁与陌生人交流的方式,不是开口就聊天气,而是一句“Im sorry about the rain.”(我真为下雨天感到抱歉。)一份1000多名英国人的调查表明,普通人平均每天都要说大约8次“对不起”,而且其中有八分之一的人,一天会道歉高达20次。
英国人滥用sorry的程度,已经到了有点绅士病态的地步。走在路上和迎面的人相距还有一米,就听到他说sorry,不必大惊小怪,那只是他们的口头禅。别以为这只是西方国家为表礼貌绅士而惯用的口头禅,根据哈佛大学的调查显示,英美两国在say sorry这件事情上,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对错的真理线划分不同——
美国人觉得,sorry要用在真的为错误行为道歉,而对英国人来说,sorry根本是下意识的条件反射,真不见得有多少真正悔过的意思。爱道歉其实不意味着他们真的懊悔,更多是出于表达同理心,是人际交往中更消极的“负面礼貌策略”。
时不时说对不起,其实不是在于对方,而是更偏重于自己要保持一种规矩和距离,以及不会处于尴尬的境地。至于到底双方处于什么样的关系,以及对方有没有真正接收到你的sorry 讯息,并没有那么重要。
日本人是出了名的“一言不合就抱歉”,爱看日剧和日漫的朋友,一定不会对这样的场景陌生:当要进房间的时候,不管房间里有没有人,有的甚至不管是不是自己家里,都先说一声“打扰了”,就跟我们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就问“吃了没”一样自然而然。
道歉文化在日本根深蒂固的现象,可以说是非常发达的,我们通常只想到有事后道歉这一说法。但日本人,几乎永远在道歉。
日本的道歉情结,归根究底为“耻感文化”。在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一书里就有说到西方的“罪感文化”与日本的“耻感文化”的差别。
与英国人道歉的随性不同,“Sumimasen”代表着日本人总是小心翼翼看人脸色的外界道德约束的压力。最近热播的日剧有相近的说法,叫“读空气”。大部分的日本人总会习惯注意周遭环境及人的眼色行事,察觉人际交往的微小细节,不说道歉就难以在这样的集体社会环境下生存。
道歉文化发达的社会,其实道歉的意味早就被滥用变得轻飘飘了,这只是一种现代社会的生存技能,只是人际交往的润滑油,还能为自己省去不必要的麻烦。
比如很久没见开口就“sorry”,这样就能有效消除长久不联系带来的尴尬,就算我做错事,只要简单一句道歉,下次我依旧可以下意识因为做错事而道歉。
《商业周刊》总结得很有道理:“你说的抱歉越多,你的道歉就越没意义;你的道歉越没意义,你就越容易把抱歉说出口。”
真正的道歉更多是發乎内心,出发点到底不是为了自己开脱,还是真的直面自己的错误。
当然抛开大是大非,生活中很多不必要的矛盾,要是能通过一句真正的道歉化解,也不失为值得学习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