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洋:勇闯深海10909米

2021-04-18 23:33喻思南
科学大观园 2021年7期
关键词:海沟海试奋斗者

喻思南

2020年秋冬之交,“奋斗者”探索一号科考船载着中国海洋科技弄潮儿勇闯地球最深极——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实现了进入万米洋底的世界壮举,圆满完成了“奋斗者”号万米级载人深潜试验。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研究员、“奋斗者”号副总设计师赵洋就是他们其中的一位。

2020年10月10日,探索一号从海南三亚出发,搭载“奋斗者”号前往西北太平洋,下到马里亚纳海沟,挑战万米载人深潜。起航前,三亚连日阴雨绵绵。气象系统专家预报,可能有高达3米的巨浪。此时,一个台风胚胎正在南海孕育。曾随“蛟龙”号出海多次,赵洋见过大风浪。可这次航行,脚步还没站稳,巨浪就袭来了,连常年出海的水手都晕船了。

迎着风浪,探索一号驶到珠江口后,更大的挑战来了,台风“浪卡”边缘刚好扫过珠江口,顿时,狂风暴雨掀起惊涛骇浪,经验丰富的船长临时把船停在香港南部的万山群岛附近,利用岛屿来躲避。但“奋斗者”号要在规定时间到达目标海试区域,耽误不得,仅停了半天,探索一号又顶着风浪起航了。赵洋隐隐感到有点不安,排水量达6000多吨的探索一号,像空空的蛋壳一样,在海上随波摇晃。遭遇台风,身体考验是小,赵洋和海试团队更担心,“奋斗者”号状态和海试计划因此受到影响。

出巴林塘海峡,探索一号进入风浪平稳海域,海试队员赶紧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查。后甲板上,数千公斤的压载铁框硬是被海浪拍击得移了位置,船艏的一个舱门竟被拍得变了形。好在“奋斗者”号系固良好,安然无恙!赵洋和大家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之后,探索一号开足马力。10月21日早上6时许,到达目标海域。由于仍然比计划晚了些,他们必须抓住海况良好的有利时机,争分夺秒开展试验。

指挥部决定,抵达目标海域当天即开展下潜作业。

10月21日,“奋斗者”号首次下潜就超过5400米。之后,海试团队一鼓作气,连续突破“蛟龙”号最大下潜纪录7062米,以及8000米、9000米两个节点。10月26日,“奋斗者”号停潜检修,准备冲刺万米……

一次次顺利下潜,证明了“奋斗者”号良好技术状态,也驱散了出行不畅的阴霾。不负众望,10月27日,“奋斗者”号成功下潜突破1万米,达到10058米,实现了既定的下潜目标。

10058米不是终点。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是“挑战者深渊”,有东、中、西3个凹陷。声波探测测算,西部和东部凹陷较深,但哪一侧更深,只要真正下去才知道。此前几天,“奋斗者”号已经在西部凹陷完成下潜,探寻东部凹陷提上了日程,该次下潜编次为第027次,时间被确定在2020年11月10日。

头一天晚上,指挥部才敲定由赵洋和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的张伟、中科院深海所的王治强执行这次下潜任务。张伟是主驾驶,王治强负责左舷设备操作,赵洋负责右舷操控。

赵洋“奋斗者”号副总设计师

虽然“奋斗者”号连续多次成功下潜,然而,毕竟要下潜到万米以下,又是没有到过的新区域,容不得半点差池。

第二天清晨,闹铃一响,赵洋起床,背上工作包到下潛准备间。

潜航员在载人球舱内工作,“奋斗者”号的控制系统就在这里。平时关舱门时都很顺畅,这次赵洋和队员却费了不少功夫才把舱门锁紧。“我当时想,难道自己真有强迫症?研制控制系统时,设计细节常被我反复修改,连紧固螺丝钉都换了好几次。有同事因此私底下打趣说我得了强迫症。”赵洋接着说,“可我清楚,做大工程就得吹毛求疵,就像只有久经战场的老兵,才明白每一个细节都关系着生死。”

坐在载人舱内,抬头看到开关密布、排列规整的控制面板等设备,在那一瞬间,他回想起团队做研发的日子。

作为设计者,又亲自操控这些整整齐齐、美观又实用的设备,赵洋说,那一刻,一股强烈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北京时间11月10日清晨5时许,赵洋和队友遵照母船指令检查了仪表盘,确认各项目性能正常后,发出了“请求下潜”的信号。

“奋斗者”号上的深度计实时显示的下潜深度不断刷新。下潜过了200米,他们感到仿佛从白昼进入了黑夜,舷窗外发光的微生物,恰似夜空中的点点闪闪繁星。2000米后,“繁星”没有了,“奋斗者”号进入完全沉寂、漆黑的世界。

赵洋和队员手头并没有闲着,差不多每10分钟,他们启动一次作业设备,检查潜水器的状况。1万米后,他们实施接近海底的操作规程:一方面,要适时扔掉压载铁以降低下潜速度,另一方面,要观察好海底地貌,选择合适的坐底区域,确保机械手能顺利展开作业等。

下潜近3个小时后,“奋斗者”号在离海底约300米时,控制系统发出语音提醒:“长程高度计已探测到海底,请关注离底高度!” 在近100米时,赵洋和队员抛掉压载铁,“奋斗者”号随即减速。如此精准的操控靠的是“奋斗者”号聪明的大脑。“‘奋斗者已坐底”。赵洋和队员向探索一号母船报告,母船收到了控制系统设备测量的深度——10909米。时间是8时12分。中国载人深潜的纪录再次刷新,母船指挥部已经在庆祝。在万米海底,赵洋和队员没有工夫想什么深潜纪录。“我们满脑子想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观察、了解这片陌生的海底。”赵洋告诉记者。

海底作业预计6个小时。在狭小的空间中紧张操作,潜航员容易疲劳。针对这一情况,赵洋和团队给“奋斗者”号配备了聪明的大脑,它在海底能够自动匹配地形巡航、定点航行以及悬停定位,潜航员得以腾出手来,做更多水下作业工作。

“奋斗者”号不虚此行——带回了岩石、沉积物和生物样本,是收获最为丰富的一个潜次。船上的科学家兴奋地说,这些样品是研究海沟形成过程,以及海底地质与生物的宝贵资料。

“6个小时过得飞快,有点意犹未尽。”赵洋兴奋地说。

◎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减)

猜你喜欢
海沟海试奋斗者
“最美奋斗者”高铭暄的宣言
新中国“最美奋斗者”邢燕子
“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
“最美奋斗者”——陈景润
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交付海军!
海试归来,国产航母测试了啥
莫克兰海沟现藻华现象
首艘国产航母或近期海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