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佩芳,薛宇峰*,梁 梅,徐建军,徐 峰
(1.广东海洋大学海洋与气象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2.广东海洋大学南海海洋气象研究院,广东 湛江 524088)
台风路径与台风暴雨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大量研究分析了台风暴雨与垂直运动、水汽输送、边界层辐合和层结稳定度的关系[1-4];也有研究表明,副热带高压、西风槽和越赤道气流等外部环境场的变化对台风路径转向有影响[5];当台风非对称性加强时,移向转为大风速轴方向,也易造成打转的异常路径[6]。这些成果加深了人们对台风活动规律的认识,提高了台风路径和风雨的预报能力,但异常路径及其成因始终是台风预报中的难点之一。
利用0.25°×0.25°分辨率的ERA5 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热带气旋“韦帕”的环流背景和物理量场特征,探讨了“韦帕”路径演变及强降水发展变化的可能原因。
1907 号台风“韦帕”(Wipha)于7 月31 日08 时(北京时,下同)在南海中部海面生成,8 月3 日20时在越南境内消亡,给海南、广东、广西带来了100~300mm 的降雨量,海南昌江、东方、广东江门、阳江、茂名、湛江及广西钦州局地380~468mm,最大小时雨强60~113mm。8 月1 日凌晨“韦帕”登陆海南停滞、打转6h 后又入海北上,傍晚前后在湛江再次登陆,期间,海南中北部、广东西南部普降暴雨到大暴雨;1 日晚至2 日,“韦帕”西行进入北部湾,强降水主要出现在海南和雷州半岛西部、广西南部,阳江至珠江口一带也有分布不均的暴雨到大暴雨;2 日夜间“韦帕”登陆防城港至3 日进入越南境内减弱,强降水区主要出现在广西西南沿海地区,粤西沿海局地也出现大暴雨。
7 月31 日08 时在南海中部海面初生的“韦帕”最大风速18m·s-1,中心最低气压992hPa,其中心位于海南文昌东偏南约330km 的海面上,以大约20km·h-1的速度沿着西北路径向海南靠近(图1)。8月1 日凌晨01∶50 前后在海南文昌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9 级(23m·s-1),最低气压985hPa。登陆后在海南东北角停滞、打转近6h 后,再次入海并向偏北方向移动。8 月1 日17∶40,在湛江市坡头区沿海再次登陆,中心最大风力9 级,最低气压985hPa。随后“韦帕”折向偏西方向穿越雷州半岛并于1 日夜间来到北部湾海面,次日21∶20 前后在广西防城港沿海第三次登陆,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依然达到9 级,之后西南向进入越南,3 日05 时,其中心位于越南北江境内,最大风力8 级(20m·s-1),中心最低气压988hPa。“韦帕”在越南境内向西南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减弱,3 日20 时减弱消失。“韦帕”生命期达99h,对华南中西部沿海地区的影响超过30h;三次登陆,强度并没有明显地变化,一直维持热带风暴级别(9 级大风),并且移动速度减慢到10km·h-1以下。
图1 1907 号台风“韦帕”移动路径
7 月31 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强、位置偏北,呈带状分布,588dagpm 西脊点伸到113°E、30°N附近,592dagpm 线也伸向朝鲜半岛南部。“韦帕”位于副高西南侧、受偏东气流引导,沿西北路径移动。7月31 日夜间之后,副高开始缓慢减弱东撤,转呈方头形态;8 月1 日清晨,台风中心基本稳定在110°E附近,但副高西脊点逐渐东退到120°E 附近,副高与台风渐行渐远,致使其引导气流变弱,“韦帕”移速变缓,以12km·h-1左右的速度缓慢移行。受副高东移和方头状的影响,“韦帕”先在海口—文昌之间打转,6h 后转向偏北方向移动,1 日傍晚到达湛江市区沿岸。2 日以后,副高强度、位置维持少变,08 时在副高西南侧台湾岛北部形成一个气旋性环流并缓慢加强,20 时在菲律宾西北部南海海面也出现一个气旋性环流。虽然这两个热带低压气旋环流强度不强,但都维持到3 日凌晨,与“韦帕”共同形成“双台风效应”,从而导致“韦帕”登陆湛江后又转向偏西方向进入北部湾,最后在广西防城港沿海第三次登陆。
500hPa 风场显示,“韦帕”登陆海南文昌后,由于副高东撤,对“韦帕”引导减弱,台风内部结构的作用就显得更重要了。而此时恰好中心附近的风速表现出明显的非对称结构,第一、第二象限风速大于第三、第四象限风速。第二象限的东北风风力要大于第四象限中的西南风,在内力作用下,有利于台风发生逆时针打转,所以在文昌登陆后,台风转向西南方向移动。类似地,在后期登陆广西后,呈现出第二象限流线密而第四象限流线疏的非对称结构,第二象限中的东北风要大于第四象限的西南风,台风再次发生逆时针转向,使得“韦帕”第三次登陆广西后转向西南方向移动。之后,“韦帕”远离广西,进入越南境内逐渐减弱消失。
850hPa 风场图上,8 月1 日02 时“韦帕”登陆海南前后,强风区主要在第一、第二象限,超过24m·s-1的最大风速集中在第二象限,东北风强盛,促使“韦帕”向西南偏转。此后副高减弱东撤出现方头形态,两广交界、两湖一带出现负变高,有利于台风掉头北上,最终在海南东北部海口-文昌一带形成先南下后北上的转圈路径;同时台风环流整体风速稍有减弱,强风区主要出现在第二象限和第三象限,最大风速在22~24m·s-1之间。至2 日02 时风速继续减小,大风范围也缩小,强风区主要集中在第一象限,以东南偏东气流为主,引导台风向偏西方向移动。由于南海北部和北部湾海温极高,7 月31 日20 时至8 月2日02 时持续维持的西南风水汽输送带为台风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所以“韦帕”基本保持原有强度并于2 日21∶20 前后在广西第三次登陆,风力开始逐渐减弱,中心附近风速趋于对称分布。
综合500hPa 和850hPa 分析可知,8 月1 日前“韦帕”西行登陆海南主要是受副高引导,随后副高东退,“韦帕”受内力和不对称结构作用而转折向北登陆湛江。1 日晚再次西折,主要是受到台湾岛北部和菲律宾西北部南海热带低压气旋性环流与“韦帕”构成的“双台风效应”以及“韦帕”自身的不对称结构两者叠加作用的结果。
计算500hPa 与850hPa 之间的水汽通量散度之差,称为水汽通量相对散度[7](D500-850),水汽通量相对散度越大,表明在对流层低层水汽堆积越强,越有利于水汽抬升凝结,形成的暴雨越强[8]。
31 日20 时,(0~10)×10-6g·(cm2·hPa·s)-1的水汽通量相对散度正值区几乎覆盖海南全岛(图略),珠三角地区D500-850也较大,降水加强,与ERA5 给出的3 小时累积降水量的变动对应一致(图4a)。1 日02 时,广西南部、广东中部为弱正值区,强中心在粤西南的湛江以及海南南部,8×10-6g·(cm2·hPa·s)-1的大值区域与湛江附近的暴雨落区吻合。2 日02时,广西西南至东北、海南西北部均为D500-850正值区,20~25×10-6g·(cm2·hPa·s)-1的大值中心位于广西与广东云浮交界处,强降水落区逐渐移入广西;此时,广东茂名以西至雷州半岛也被正值区覆盖,2 日雷州半岛局部也出现大暴雨。3 日02 时,阳江沿海一带D500-850中心值超过8×10-6g·(cm2·hPa·s)-1,对应3日阳江至茂名一带的暴雨。此后广东处在弱的D500-850正值区或负值区内,降水强度逐渐减弱。
925hPa 和850hPa 水汽通量和流场(图略)表明,西南季风为“韦帕”提供了丰沛的水汽输送。31日粤西的水汽通量逐渐增大,20 时粤西沿海出现40×10-4g·(cm·hPa·s)-1的水汽通量中心值,广东沿海强降水开始。造成沿海地区强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台风北侧的偏东气流,随着台风西北移,水汽通量持续加强。1 日08 时,台风在文昌登陆并在海南东北部打转,水汽通量大值中心位于台风中心南侧和北侧,925hPa 粤西地区上空有35~40×10-4g·(cm·hPa·s)-1的水汽通量高值分布,海南南部海面也有强的水汽通量。傍晚台风登陆湛江,水汽通量中心也北移到西北侧,在粤西北部至广西东南部有一个40×10-4g·(cm·hPa·s)-1水汽通量中心,降水落区也移向西北部,水汽主要来自台风北侧的偏东气流和东侧的东南气流。随着台风西移,珠江口以东地区水汽通量逐渐减弱。2 日08 时,水汽通量中心进一步西移,20 时水汽通量强度和范围整体减弱,广东降水趋于结束。
7 月31 日20 时到8 月1 日02 时的500hPa 和850hPa 垂直速度(图略)显示,广东沿海一带以及海南东北角的垂直速度明显增大,降水增强。1 日02时500hPa 珠江口以西至湛江沿海一带出现-(2.5~3.0)hPa·s-1的上升气流中心区,对应广东沿海出现暴雨强降水过程。08 时500hPa 海南中部出现-(0.9~2.0)hPa·s-1的上升气流,也形成强降水中心。随着台风北上,粤西和珠三角沿海一带的上升运动强中心也北抬,20 时500hPa 两个中心分别位于粤西北部和珠三角区域,在低层850hPa 也有两个上升运动强中心,维持了近6h,该上升运动区与粤西以及珠三角地区的大暴雨中心相对应。
7 月31 日20 时850hPa 涡度场,广东沿海以及海南逐渐受到台风正涡度中心外围影响,随着台风逐渐西移,海南东北部逐渐进入正涡度中心区,强降水主要出现在粤西南沿海到海口一带。1 日02 时台风正涡度区完全覆盖海南岛东北部及湛江,30×10-5·s-1的正涡度中心位于海南东北角,强降水就出现在该地区,08 时中心涡度值继续增大到41×10-5·s-1。“韦帕”二次登陆湛江后转向偏西移动,台风正涡度中心从粤西沿海一带逐渐移到北部湾,2 日02 时,北部湾和珠江口附近分别出现两个正涡度中心,导致广西南部和珠三角一带出现分布不均的大暴雨。08 时以后北部湾的正涡度中心移入广西南部,广东和海南的正涡度场迅速减弱,降水开始减弱。
1 日08 时200hPa 散度场(图略)上,强辐散区出现在台风中心偏西位置,中心值达到10×10-5·s-1,珠江口一带也呈现强烈的高空辐散;同时,925hPa(图略)在海南中部和珠江口附近产生辐合,高层辐散值大于低层辐合值,配合水汽通量显示的丰沛的水汽输送,导致这个时段在海南和珠江口同时出现暴雨以上量级的强降水。2 日08 时,925hPa 辐合中心移入广西,广东、海南降水开始明显减弱。
(1)“韦帕”具有非对称结构,移动慢,路径复杂,三次登陆且强度少变,云体范围大,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等特点。
(2)导致“韦帕”移动路径异常的因素除了副高以外,还受到“韦帕”的不对称结构以及与弱的热带低压气旋性环流产生的“双台风效应”叠加作用。
(3)降水强度与落区可以从500hPa 与850hPa之间的水汽通量相对散度上反映出来,水汽通量相对散度越大则降水越强,大值中心对应落区。
(4)高低空动力、水汽条件配合,为此次台风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韦帕”的强降水区主要出现在台风中心的北侧和南侧,强降水期间有丰沛的水汽输送和水汽通量相对散度高值,以及高层辐散低层辐合、强烈的上升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