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新桥镇中心小学 施晓益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3 课《光是怎样传播的》中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在3 张长方形卡纸的同一位置分别打一个孔,与硬币差不多大,分别用夹子夹住每张卡纸,并将它们立在桌上,排成整齐的一列,使卡纸上的小孔在一条直线上,相邻的卡纸间隔15 厘米。接着,在最后一张卡纸后面约15 厘米的地方放一张没有打孔的卡纸作为屏,把手电筒放置在离自己最近的卡纸前一定距离处,让手电筒的光射入小孔,这时我们在纸屏上发现了什么?
图1 教材中的实验原型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教材中的实验存在以下问题:
1. 实验操作较难。在操作过程中很难保证卡纸上的小孔在同一条直线上。卡纸摆放要求严格,且卡纸立不太稳,学生很难控制它们之间的距离,实验效果较差。
2. 学生不能很好地观察光的传播路径,感知模糊。
3. 手电筒的光束发散,直观性不强。
4. 实验环境要求高,需要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
基于这些问题,我对实验教具进行改进,对实验进行创新,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实验效率更高。
实验材料:
激光笔、铁丝、蚊帐、夹子、热熔胶棒、剪刀
图2 实验设计图
实验过程:
1. 用铁丝制作几个大小相同的铁丝圈,用剪刀将蚊帐剪成比铁丝圈略大、形状相同的几块。
2. 将剪下来的蚊帐展开,用热熔胶棒把它们粘在铁丝圈上。
图3 粘有蚊帐的铁丝圈和夹子
3. 分别用夹子将每个粘有蚊帐的铁丝圈夹住,然后把铁丝圈都立在桌子上,排成整齐的一列,相邻的铁丝圈间隔5 厘米左右。
4. 在最后一个粘有蚊帐的铁丝圈后放一张卡纸作为屏。
5. 用激光笔对准离自己最近的一个粘有蚊帐的铁丝圈,打开激光笔,观察光束的传播路径,得出实验结论。
图4 在较暗环境下的实验效果
图5 在光亮环境下的实验效果
实验总结:
这个实验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进:
1. 电源改进:把手电筒换成激光笔,光束集中,直观性强,易观察。
2. 材料改进:铁丝和蚊帐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易得且能再利用。
3. 操作方法改进:将铁丝和蚊帐制成特别的铁丝圈,并将其间隔一定的距离整齐地排列,激光笔的光平行射出后,我们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光的直线传播路径。特制的铁丝圈数量越多,实验效果越明显。
改进后的实验优点:
1. 不受天气影响,无论在黑暗的环境下还是明亮的环境下,都可进行实验。
2. 实验操作难度降低。将夹住铁丝圈的夹子的尾柄弹簧钢丝卡展开,相邻夹子的尾柄弹簧钢丝卡紧挨在一起,就不会出现铁丝圈排列不整齐的问题。蚊帐上的小孔都是均匀分布的。
3.材料重复利用率高,实验现象明显。通过一个个相距不远的光点,我们可以比较直观地看到光的传播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