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紫芸 何金苗
摘要:非遗传承保护是文化强国下的重要课题,正确认识非遗传承保护的现状和不足,是正确有效地保护、传承和发展非遗的前提。文章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北王皮影为研究对象,采用网络调查和实地调查的研究方法,与传承人共同探讨王皮影的保护和传承情况的创新性转化情况。从当前的保护现状来看,王皮影应该继续完善官方平台、博物馆、数字平台的基础建设,从未来的传承路径来看,皮影技艺传承态势向好,但仍需加强与地方文旅的跨界合作,以及产业链的生产性保护。
关键词:王皮影;非遗保护;活态传承
中图分类号:J52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23-0224-03
一、引言
近年来,社会各界愈加重视对民族历史文化的保护,文章以四川地区的非遗项目为研究对象,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有助于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培养社会文化根基。
川北王皮影是中国四川北部地区民间艺术,距今已有350多年的历史,2008年,王皮影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名录”,2011年,四川皮影戏——阆中皮影戏作为中国皮影戏的一个分支流派,申请成为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是屈指可数的双料“非物质文化遗产”。王皮影反映了川北地区的风俗习惯、社会风貌和人文传统,挖掘川北王皮影的精神蕴涵和艺术特征,对历史、艺术、文化、民族、社会学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综述
检索发现,目前对王皮影的研究并不多,且多是川北地区的学者和学生,总的来说有三个研究方向。
第一,历史溯源的角度,比如李浪的《川北王皮影发展史》从清康熙初年开始,详细论述了王皮影三百多年的发展演变过程。吴佩林的《近三十年来的川北皮影戏研究》侧重于学界对川北皮影戏的研究与现状情况梳理。
第二,审美特征的角度,朱艳杰在《川北王皮影的艺术》中对制作工序、造型色彩、剧本创作、音乐唱腔、表演操作等方面作了系统论述,姚婧在《川北皮影艺术的审美特征研究》中凝练地总结出王皮影夸张有趣、色彩艳丽、雕刻精细、综合性强的美学特征。
第三,传承和创新的角度,王娜的《川北皮影戏的传承与现代动画片相结合的研究》、张垚的《动画对四川皮影戏的保护传承策略探讨》、冯爽的《皮影艺术在数字媒体艺术中的应用研究》都结合皮影和数字媒体的特征,提出了创新传承策略。唐溪若的《川北王皮影艺术面向海内外的传播研究》和刘芳明的《川北皮影的追溯及未来发展思考》都提出了对王皮影的传承和保护策略,但都是以技艺保护为主,缺乏对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的研究。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本次调研以王皮影的最新创新转化动态为主要内容,寻找非遗传承与地区、社会的关联。
基于以上背景,本次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与王彪(國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国际工艺美术大师、王皮影第七代传承人)进行深入探讨,了解王皮影的发展历史、艺术特征、传承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参观王皮影博物馆,结合文献资料,探讨川北王皮影的保护现状和传承路径。
三、川北王皮影的保护现状
非遗的静态保护主要是档案式管理,要做好记录、封存、收藏等基本工作。在20世纪70年代,王皮影传承遭遇断代,几百幅珍贵皮影被焚为灰烬,在第六代传人王文坤去世后,更是一度濒临失传。直到2002年王皮影第七代传人王彪、王访返乡再次捡起皮影技艺,才得以重现生机。在2018年,6000余件皮影被洪水淹毁,因此,王皮影相关资料的恢复、整理是传承该技艺的物质基础。
(一)完善官方平台搭建
互联网是当下最主要的信息来源,理应成为传播发扬王皮影文化的主要渠道。在各大平台以“王皮影”为关键词进行检索,除微信公众号和抖音外,呈现的多是新闻报道。王皮影应加快相应平台的建设,利用平台特征,提供多个个性化入口,补充互动性、体验性等功能板块。在官方平台中,需要完善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推广宣传皮影戏这一传统文化。皮影戏的历史渊源、审美特征等是广大受众了解皮影戏的理论基础,在百度百科词条里,关于王皮影的介绍不过百字,王皮影的历史、发展、文化艺术特征都未能展示。在官网上应开设“皮影展示”“皮影展馆”等版块展示静态图文资料。皮影戏表演还涉及唱腔曲调、打击乐弦乐、动作演绎等,音视频更适合充当这部分资料的传播载体,新媒体能有效推动王皮影的数字化传播,因此应运用好抖音等短视频平台,进行创意短视频的策划和拍摄。
第二,相关新闻发布和信息政策的公开,方便大众及时了解王皮影的最新动态和前沿知识,如举办国际非遗节、木偶皮影中青年技艺传承展演暨国际木偶皮影历史传承与当代发展研讨会等,组织参与相关会议、游览、游学活动,有利于增强非遗传承和保护意识。
第三,提供官方联系方式和客户服务,为文创产品销售、文化体验活动、文化旅游等提供后台服务保障,为大众提供个性化和深度服务。目前官方公众号中虽有微商城入口,但是页面已经被禁止访问,微商城的文创产品版块尚无内容。
(二)建设王皮影博物馆
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文化保护载体,担负着保护皮影艺术的责任,同时还掌握有关皮影发展的文史资料以及研究皮影艺术的专家学者资源。皮影博物馆完全具备深入研究皮影艺术的内涵价值及文化信息的有利条件,能够促进对皮影艺术的活态保存和传承[1]。
王皮影博物馆于2021年3月建成并对外开放,项目位于阆中古城,为四合院仿古建筑,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该博物馆以保护、传承非遗为目的,设置了展览、演艺、销售、传承等功能区域,包含王皮影展示区、王文坤皮影展示区、第七代传人传承创新皮影艺术品、全国皮影流派精品、王文坤剪纸艺术品等。该博物馆建成后,还将作为王皮影的创作、传习、发展、策划中心。此外,王皮影博物馆还设立了王皮影同辉数字文化科技馆、VR数字生活服务中心,建设王皮影数据库,做好皮影艺术作品的数字化收藏和陈列,以图片、文字、影像等形态保存整合相关数据资料,同时,VR等数字技术能够为大众带来全方位的视听体验,能全面展示皮影戏的造型、唱腔、表演形式等文化特征,方便大众深入了解和学习王皮影。
四、川北王皮影的传承路径
建立博物馆、档案馆、非遗传习所,是常规的非遗传承保护形式,但皮影技艺不是一项静止的艺术,皮影的绘画、雕刻、音乐、动作、唱腔、表演都无法通过档案资料传承,原汁原味的皮影艺术只能通过活态保护传承下去。
(一)王皮影技艺的活态延续
皮影是一门古老的综合艺术,结合了音乐、美术、雕刻、戏曲、光影、动作、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2]。技艺本身的活态延续是非遗传承的核心。
首先,是技艺本身的传承。目前,王皮影技艺主要依靠家族式传承。据王彪介绍,此前王皮影也曾采取过招募—培养弟子的模式,但受限于种种现实原因,人才流失巨大,家族式传承依旧是目前最主要、最稳定的传承方式。此外,依托国家专款的扶持,激励传承人和大众学习皮影技艺,培养其对皮影的兴趣和热情,能够开发非遗技艺传承的造血功能。同时,要做好戏班体制的改革,将四川川北皮影艺术团分成三组,分别在阆中、国内、国际进行表演和交流,团内还下设了表演组、产品设计开发组、制作组、市场营销组,集刻、绘、演于一体。
其次,加大对皮影创作的扶持力度。要做好经典剧目的抢救性整理、收藏,在保护传统剧目的前提下,组织培养创编人员[3]。结合时代性和地方性元素,设计全新的人物形象和现代生活故事,应用数字技术,实现传统技艺的现代表达。比如王皮影和法国导演吉贝尔·蔡联手打造的《消失的影子》现代舞台剧,综合皮影艺术和视频手段讲述阆中古城编年史,再如王皮影曾经推出以消防实战为故事背景展开叙事的《消防皮影》,融入现代迪斯科舞蹈的《动感迪斯科》等[4]。以后,王皮影还将继续创作儿童剧目和现代创新剧目。
最后,皮影技艺传承离不开政府和全社会的参与。王皮影可以与高校合作建立研究中心,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继续申报课题,举办学术研讨会,加强对王皮影艺术的深入挖掘和学术思考。同时,可以开展一系列普及活动,如“王皮影进校园”体验活动、“王皮影进社区”艺术讲座、“王皮影游学基地项目”等,激发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兴趣,提高大众对皮影的了解度和参与度,在良好的社会氛围中传承皮影技艺。
(二)与地方文旅融合,加强整体性保护
皮影艺术来源于生活,保护皮影不仅要保护技艺本身,还要加强对王皮影生存空间的整体性保护。悠久的历史赋予了阆中城市丰富的文化资源,比如科举文化、春节文化、三国文化、巴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将以王皮影为代表的文化资源和自然人文生态融合,以文促旅,文旅结合,进行整体性保护,发挥联动作用,才能激发大众的消费活力。
第一,打造系列文旅项目。以文化内涵为核心打造文旅项目,如汉桓侯祠—川北道贡院—王皮影博物馆—阆中市民间博物馆的博物馆寻知之旅,中天楼—风水博物馆—天宫院风水文化景区的风水探秘之旅,华光楼—汉城遗址—杜家大院—李家大院—蒲氏宅第的建筑美学之旅等。加快景区的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在旅游项目中深度融入文化内涵,例如,在汉桓侯祠旁增设三国主题餐厅、酒店,模仿三国时期的陈设、布局,打造三国历史典故菜单,让游客在仿古情景中了解三国文化;在川北道贡院旁增设文创产品售卖点,可融入皮影造型元素,开发三国系列、金榜系列文具产品。结合春节文化、风水文化有关典故进行皮影剧目的改编,既可以在王皮影数字文化科技馆中点播观看视频,也可以在王皮影餐馆就餐并现场观看,以文化丰富美食旅游场景。
第二,开发文旅产品,做好城市营销。做好阆中古城景区的运营,实现景区提档升级、流量导入、效益提升。继续打响“王皮影”文化名片,带动阆中其他文化品牌的发展,在影视传媒、创意设计、广告会展上进行合作,联动开发文旅产品,为游客提供完善的全域服务。举办阆中落下闳春节文化博览会,讲好传统文化故事,提升城市形象。做好阆中文旅的新媒体平台营销,打造特色IP,做好IP植入。有效整合阆中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提升阆中城市品牌国内外知名度,进一步激发消费活力。
(三)积极开发文创产品,加强生产性保护
以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多以培养传承人、建立展示空间为最终目的,存在保护方式传统、开发手段单一的问题,必然限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对大众而言,王皮影不仅是一种观赏性技艺,它同时具有商业价值,包括川北皮影的生产制作、展示与销售、衍生产品的制作加工和延伸产品的消费[5]。王皮影应该积极开发文创产品,将王皮影从偶然性的观赏场景融入日常性的使用场景中。
第一,深挖王皮影的精神内涵。梳理王皮影的历史发展脉络和文化内涵,厘清王皮影和土皮影、渭南皮影的关联和区别,挖掘最独特、最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提取王皮影的典型造型、色彩、手法、剧目,挖掘剧目与传统节庆、当地传统风俗的关联,有选择性地进行相应元素的再设计,以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趣味,并创建创意素材库,用于文化商品设计。
第二,推动文化创意开发,做好活化利用。王皮影申请注册了“皮影王”“王皮影”的商标,并与文创公司达成了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开发逾千种的文创产品,涵盖装饰画、抱枕、丝巾、帆布包、家具等类别,意在全方位覆盖大众的日常所需,做到王皮影的生活化保护。
在实际开发中,应深挖大众的审美趣味,使皮影的造型年轻化、现代化,可针对儿童进行卡通化创意。在文创产品的载体选择上,融入社会功能,摒弃明信片、钥匙扣等常见载体的传统开发思路,思考产品的日常使用性,将文创产品浸润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非遗文化的良性循环。据王彪介绍,王皮影将糅合当地的文旅资源进行整体化开发,实现多种资源的同步整合,发挥文旅品牌的联动效应,做好当地资源的全面创意转化。
五、结语
王皮影曾一度濒临失传,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下,经由非遗传承人的不懈努力,如今王皮影的传承态势总体向好,但目前仍存在诸多不足尚待改进。一是王皮影还需加强官方平台建设,完善信息公开、教育涵化和服务功能,做好对外窗口建设。二是王皮影重视数字技术的应用,尚需进一步加快数字平台的内涵建设,做好资源库管理和展示,丰富王皮影博物馆的游览形式和内容。三是王皮影技艺的活态传承模式已初具雏形,家族式传承保障技艺的绵延和稳定,戏班培养保证传承规模和传播功能。还应尝试现代舞台剧、皮影迪斯科等剧目创新;积极和政府、高校、社会各界展开合作,开发研学、游學等项目。第四,王皮影还应加强整体性保护思维,加强与当地政企的合作。王皮影须结合科举、春节等地特色文化,联合打造系列文旅项目,与会展、影视、动漫产业展开跨界合作,形成游线产品,发挥联动作用,做好城市营销。第五,王皮影已初步具备生产性保护思维,与文创公司合作积极开发文创产品,但目前的文创产品依旧以装饰画为主,应深挖王皮影的精神内涵,以市场性和实用性为设计导向,积极探索文创开发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黄永林,谈国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1(2):49-55.
[2] 姚婧.川北皮影艺术的审美特征研究[J].戏剧之家,2017(2):19-20.
[3] 刘芳明.川北皮影的追溯及未来发展思考[J].四川戏剧,2015(1):70-73.
[4] 唐溪若.川北“王皮影”艺术面向海内外的传播研究[J].文化产业,2019(5):1-7.
[5] 匡翼云.四川文化产业链的构建:以川北皮影产业开发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9-80.
作者简介 赵紫芸,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文化传播。何金苗,硕士,助教,研究方向:社区文化建设、社会治理。